除夕祭祀日月星辰的是哪个民族

除夕祭祀日月星辰的是哪个民族,第1张

除夕祭祀日月星辰的是哪个民族 你的家乡过年有什么习俗?统计一下各个民族的新年趣事?

我的家乡在云南,这里是一个少数民族种类繁多的地方,除了我们汉族的春节礼俗之外,还有各种少数民族的过年节或春节习俗,下面给大家说说这些习俗:彝族人过年习俗:跳虎 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

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

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在云南省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庙遗址,杀狗献“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司即为土主神之意),随后由本村“毕摩”祭土主请虎神。

8位村民化装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们”两耳高耸,尾巴粗壮,浑身虎纹,额上绘一汉字“王”,颈上挂一个大铜铃,威风凛凛。

“毕摩”念罢祭辞请虎神后,虎王率众老虎入村。

整个跳虎节期内,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当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跳虎、敬祭虎神和祈愿老祖宗的保佑后,全体村民才能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满幸福。

傣族春节习俗:掷糠包 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

掷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

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

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

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初二、初三,一些村寨将举行“象脚鼓比赛”,选手们精神振奋、击鼓不停,谁的动作优美、鼓声好即获奖。

壮族春节习俗:迎英雄 从正月初一前两天开始,第一天称大年,第二天为小年。

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

节日期间吃“红曲鱼”,以象征富富有余,还吃大锅烩菜,称合菜。

初三举行“摆手舞”会,参加者达万人之多。

此外,还有耍龙灯、舞狮子、灯会、戏剧、武术等活动。

景颇族春节习俗:打靶 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

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q手,姑娘们便奖给神q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哪个小伙子获胜,姑娘就会把水酒作为奖品送到他的嘴边。

春节期间,各家各户都酿水酒,向长辈敬酒。

布朗族春节习俗:托球 春节期间开展托球活动,活泼有趣。

参加者围成圆圈,先由一人将一只用竹片做成的小球托上空中,然后按顺序接球,并用手心将球托向空中,接不到球的人,要罚唱一首歌。

蒙古族春节习俗:辞岁酒 云南的蒙古族会彝语和汉语,其蒙古语与北方的蒙古语大致可相通,现以农耕为主。

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

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举行赛马比赛。

除夕更岁时,一家人围坐在包内火炉边,在向长辈敬献“辞岁酒”之后,饱餐烤羊腿和煮水饺。

布依族春节习俗:姑娘挑水 阴历腊月底,家家户户薰肉、灌香肠,烤酒、做糯粮粑粑、米花、缝新衣、手帕。

腊月二十三用麦芽糖等果品送灶神。

请先生写对子,贴门神、年画。

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围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后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团圆饭,整夜守岁。

大年初一天刚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奔向河边去挑水,谁最先挑回头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预兆丰年。

初一在家里扎彩灯,晚上一齐点燃,挂在大门口。

过了初一,人们开始串门拜年。

青年男女相约去“起表”,以歌声表达爱慕之情;或聚在一起在唢呐、月琴、洞箫、姐妹箫、铜鼓等乐器伴奏声中跳“打花包”。

有些地区正月十五过完年,正月三十还要过“小年”。

水族春节习俗:跳锣鼓舞 按照水族的水历,正月的第十二日为“端节”,即“过年”的意思。

节日的夜晚,寨子里举行联欢,在锣鼓和唢呐声中,男女青年尽情唱歌跳舞。

联欢会上使用的锣鼓类型很多,最大的直径一米以上,锣重一二百公斤。

鼓面画有花纹图案,鼓身刻着浮雕,既是民间乐嚣,又是工艺品。

满族春节习俗:挂旗过年 清代到云南,主要居住在昆明及其他地区。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

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

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

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

从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们还自愿组织起来扭秧歌拜年,阵容较强的秧歌队,不仅在本村扭,还到外村去扭。

围观的群众常常乐得前仰后合,忘记了疲劳和寒冷。

甚至还有热心的观众—直尾随着秧歌队走乡串户,直到天明才归。

由于人少且分散,基本上没形成较大的自然聚居区和村落,其语言习俗与汉族基本上一样。

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

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

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

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

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

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年三十家宴十分丰盛而隆重。

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饺子、火烧、豆包等;传统年菜有鲜美的血肠、煮白肉及别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征吉庆有余的鱼菜更不可少。

子时还要吃一顿送旧迎新的鲜肉水饺。

佤族春节习俗:送甘甜 新年第一次见面除相互道喜外,还赠以糯米粑团、甘蔗和芭蕉,以此祝愿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纳西族春节习俗:赛灯会 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

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瑶族春节习俗:耕作戏 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

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芦笙,d月琴,唱山歌,寻找意中人。

每年农历七月的月半节是瑶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月半节前夕,家家户户忙得不亦乐乎,村寨内外到处是牛角声和欢笑声。

藏族春节习俗:跳神会 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春节期间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点招待客人。

拉祜族春节习俗:迎新水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语为春节)。

除夕,每家每户要做象征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争先恐后跑到泉边,迎接象征纯洁、幸福的新水,以先得为快。

同时,带着礼品走村串寨、访亲问友。

苗族春节习俗:唱春歌 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哈尼族过年习俗:荡秋千 每年要过两次年。

一是十月节,二是六月节。

哈尼族历法以十月为岁首,即“大年”。

过年这天,人们走亲访友,求亲订婚。

“六月年节”期间杀牲祭祖,开展荡秋千、摔跤、唱山歌等文体活动。

除夕妇女忙着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

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傈僳族过年习俗:赛诗会 傈僳族人在春节期间最喜欢的是赛诗会。

会上,青年男女穿上盛装,在峦歌中眉目传情;而已婚男女则一边品尝着醇香的美酒,一边教年轻人唱幸福的歌谣。

侗族的过年习俗:芦笙会 在春节期间,侗族人的村际芦笙会就开始了。

村际芦笙会一般由附近的两个或以上村寨协商举行,甲去乙村,乙村的乐队就吹奏芦笙在村口迎接甲村的到来,见面时吹奏迎宾曲;甲村则吹响见面曲,然后跟着乙村的人员欢欢喜喜的进入甲村。

宴会之后村际芦笙会就开始了,一方面倾情演出,另一方面则是交流学习。

阿昌族过年习俗:祭寨神 阿昌族的春节庆祝活动,从腊月到正月,是富含独特民族传统,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年俗活动。

大年三十户主抬祭祀品、叠纸钱,率领儿女祭祀寨神,先祭祀寨头,再祭祀家堂祖宗,最后举家共进团圆年饭。

除夕晚上,主妇挑灯到菜园挖坑,点一蓬瓜,点一窝豆。

传统观念认为,除夕晚上抢栽的瓜豆、瓜秧和豆苗,更易丰收。

除夕老人熬夜守岁,凌晨童男吟诵财门调,从大门外到堂前,逐户开财门。

初一女人休息,男人凌晨争挑第一担水,老人清晨供斋祈福。

初一不能舂碓,要给农具、果树、牛马贴红纸条,早饭后全体青壮年村民敲锣打鼓去远山砍秋杆。

初二阖村举寨树秋架、祭秋神,当晚在秋场舞狮子,说四句,唱灯调。

当年安排要玩春灯的乡村,所有参加玩灯者,要净身净手,清一色男性躲到乡村小树林,熟悉彩排戏文台词,以准备在初二晚上,在乡村秋场戏台上,闪亮登场。

春灯表演从满天星空的大年夜,持续表演到皓月当空的小年正月十六,才曲终人散。

初二开年后,新媳妇回娘家拜年,按家族“割道”,一家家吃春客。

阿昌族男女老少,穿着节日艳丽盛装,高高兴兴过新年,姑娘小伙走村串寨,谈情说爱,风雪迎春。

直到正月十六,秋头户主邀约寨人拆下秋架,谢送完秋神,议定好来年的秋事社祭活动后,春节宣告结束。

德昂族过年习俗:赠竹篮子 并乘夜深人静串姑娘时,将篮子分别送给自己所中意的姑娘,最漂亮的那只,要送给自己最喜爱的姑娘,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意,试探对方的反应。

因此,这时每个姑娘往往都能收到好几个竹篮,然而姑娘究竟钟情于谁呢?这就要看泼水节那天姑娘背的是谁送她的那只竹篮了。

到了这一天,姑娘们人人都背上了一个精致美观的竹篮,但究竟是谁的呢?这下可忙坏了小伙子们,他们睁圆双眼,紧盯着姑娘们身上的竹篮,仔细辨认着心上人所背的是否是自己送给她的那只竹篮。

对对情人相遇后,便互相尽情地泼水,嬉戏,以表达自己激动、喜悦的心情。

独龙族过年习俗:祭山神 独龙人的年节为每年农历十月至十二月,即“过年月”,为期两三天或三五天不等。

年节没有统一的固定日期,一般由各村寨自己选定日期,传统节日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

节日期间,各个大家族以刻木结绳作为请柬。

木头上有几个刻纹,绳子结有几个结,就是请客人来欢庆几天。

过年第一天由妇女们把自己精心编织的彩色麻布,挂在竹竿上,插在住房上方。

家族有几口人挂几块,只许多不许少,多象征家族人丁兴旺。

入夜宾主饮酒并互赠祝词。

第二天举行射猎大典和祭山神仪式。

山神形象用熟养面捏成,状似圆锥体。

同时还捏制各种动物模型,放在“山神”四周,置于簸箕内。

独龙族年节时喜欢剽牛,剽牛仪式最有民族特色,是年节最欢乐最隆重的活动,时间在年节的最后一天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白族春节习俗:放高升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

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

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

除夕岁守夜。

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

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

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普米族春节习俗:祭房头 吾昔,普米语为“新年”之意,是普米族一年中最热闹最隆重的年节。

由于居住的地域不同,各地欢度吾昔节的时间也不完全一样。

兰坪普米族与汉族一样,在农历正月过大年,以腊月三十为除夕,正月初一为岁首。

大年三十一大早,每家都派小孩上山采新鲜的松毛,然后把这些松毛从门口一直到家中铺上薄薄的一层,三天之内不扫地,意即尊敬归家的祖先们,让他们踏青来去。

晚上,全家人要围坐在火塘边一起吃团圆饭。

当晚还要“守夜”,就是派人在堂屋里住一夜。

吃年夜饭前要喂狗,以此纪念和感谢狗给人延长了寿命。

因为相传很早以前,狗的寿命是60岁,而人的寿命只有12岁,人一去世,狗就没人喂养了。

后来,狗与人换了寿命,人活60岁,狗只活12岁。

从此,人才延长了寿命。

所以,要在人吃饭之前先把狗喂饱。

过年的这几天里,家里大人不能吵嘴,小孩即使犯了什么错大人也不能打骂他们。

宁蒗普米族则以农历腊月初六或初七为除夕,腊月初八为岁首。

节期各地不同,长则半月,短则三天。

怒族春节习俗:祭那作莫神 怒族村寨各家各户忙着杀猪、糯米粑、酿“咕嘟”酒(用玉米面发酵制成)。

年三十,家家户户洒扫庭院,清除脏物迎接新年。

除夕晚上,吃年饭前,将玉米花、饭菜等食物放置于堂屋火墉的三我铁架中,三角架的三只脚上方要摆上三杯酒和三片肉,家中男女老幼举行“那作莫”仪式,祈祷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初一至十五,村寨里举行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

打粑粑是男青年们最为喜欢的项目。

一方将粑粑和肉挂在村外的树上,另一方则用弩弓射,粑粑或内归射中者;双方互相比赛,试试谁的弩艺更高。

女青年们则比赛谁荡的秋千最高,怒族称为“打秋千”,荡得最高的姑娘,其勇气也就是最大。

村中大辈则喜欢集在一块,一边饮酒一边唱民歌,内容多为叙述本民族历史及传说中的英雄,时间长的可达几天几夜。

夜幕低垂之时,青年男女全都聚在广场上,点起篝火,伴着"达比亚"(琵琶)和口弦的乐声,跳起欢快、粗犷的怒族舞蹈,通宵达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2429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4
下一篇 2022-10-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