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火炬代代相传是哪个国家领导人说的

星星火炬代代相传是哪个国家领导人说的,第1张

星星火炬代代相传是哪个国家领导人说的 星星火炬 代代相传 是干什么的星星火炬是什么?是什么含义?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是谁说的话?什么时候讲的这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一九四八年林彪向中央提出,希望公开刊行这封信时不要提他的姓名.毛泽东同意了这个意见.在收入本书第一版的时候,这封信改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名批评林彪的地方作了删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点点小火星可以烧掉大片原野.比喻开始时微小,但有远大发展前途的新事物.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出:“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是会很快的.”年代背景: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写给林彪一封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那时在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随而来的行动问题上,党内有一部分同志还缺少正确的认识.他们虽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来,却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他们似乎认为在距离革命高潮尚远的时期做这种建立政权的艰苦工作为徒劳,而希望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然后再来一个全国武装起义,那时把红军的力量加上去,就成为全国范围的大革命.他们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他们的这种理论的来源,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这件事认清楚.有些党员从主观主义出发不恰当地看大了革命的主观力量,而看小了反革命力量.结果,走上盲动主义的道路.历史意义和感受:那时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弱,但是立足于中国落后的脆弱的社会经济组织之上的反动统治阶级的一切组织也是弱的.这样中国革命的走向高潮,一定会比西欧快.在1927年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党内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也是很自然的.但若从实质上看,那便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这在五卅运动及其以后的大革命运动已经得了充分的证明.马克思主义者对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所谓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的这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那时安定了不知多少党内的同志,使他们看到了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这星星之火,使胜利的红色旌旗飘遍中国,点亮了中国革命的灯塔,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党凭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和“艰难奋战而不溃散”的艰苦奋斗作风,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内容:毛泽东在信中批评了林彪的错误思想,指出:一、现在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弱,但是立足于中国落后的脆弱的社会经济组织之上的反动统治阶级的一切组织(政权、武装、党派等)也是弱的.二、1927年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三,对反革命力量的估量,决不可只看它的现象,要去看它的实质.1928年底到1929年初,敌人对井冈山根据地进行三次“会剿”,好象很有力量,其实英、美、日在中国的斗争已十分露骨,军阀混战业已形成,实质上这是反革命潮流开始下降,革命潮流开始复兴.四、现实的客观情况是,各种矛盾都向前发展了,全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毛泽东在信中运用唯物辩证法,科学地分析了国内政治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批判了夸大革命主观力量的盲动主义和看不到革命力量发展的悲观思想,认为这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信中充分估计了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在中国革命中的意义和作用,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明确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收起万能的神回复2016-07-21·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知道大有可为答主回答量:3643采纳率:91%帮助的人:795万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关注展开全部毛泽东说的!星星之火说的是井冈山会师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后来大量的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被称为 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您认为人类最美好的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

从古到今,人类一直在向往和追寻最美好的社会形态。

还在远古时期,人们已勾勒出这种社会形态的刍形。

据《礼记.礼运篇》记载,禹以前的社会情况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尊重)能(酋长公选),讲信修睦(和平)。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养老),壮有所用(工作),幼有所长(抚育),鳏(老男无妻)寡(老女无夫)孤(幼儿无父)独(老人无子)废疾(残废)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职业),女有归(婚姻不失的)。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各尽所能)。

是故谋闭而不兴(不欺诈争利),盗窃乱贼而不作(不掠夺),故外户而不闭(不用关大门),是谓大同。

"从古代的“大同思想",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都是对这种社会形态的苦苦追寻。

只有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才对这种社会形态做出了明确的界定,那就是思想觉悟极大提高,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解放初期,我国曾有过一段“寡而均"的“天下为公"时期。

那时,物质财富相当匮乏,商品定额配给,粮棉油凭票供应,收入的低下仅够糊口。

但当时社会安定,民风淳朴,人们的心态还是相当平和和满意的。

这大约算得上是“天下为公"社会形态的一种尝试吧。

今天,我们国家己经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当作奋斗目标。

相信随着社会制度的更加完善,人民思想觉悟的不断提高,社会财富的逐步增加,伟大的中国梦的实现,就会一步步地接近那种最理想的社会形态。

愿意生活在和平、公证的一个社会氛围,没有剝削、欺诈,人人平等,没有坑、蒙、拐、骗,尔虞我诈。

生活在自由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2487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4
下一篇 2022-10-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