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陵和骊山墓哪个大

茂陵和骊山墓哪个大,第1张

茂陵和骊山墓哪个大 古代的墓长什么样子?

中国古代墓葬形制是从“低级”到“高级”的漫长历史过程。

在我国,距今三万多年前的母係氏族社会早期的山顶洞人已经埋葬死者并放置适当的随葬物品,这实际上已经具有成熟而寓意明显的丧葬。

从此,丧葬形制和习俗,成为中国各民族尤其是汉族的文化组成部分,直到今天。

一,古墓是中国古代遗址的绝对多数我国第三次地下文物考察结果是,中国古墓葬共有十三万九千四百五十八处,佔全部地下古遗址的72%。

多吗?实在太少!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古代中国经历了几乎百亿次的战争、灾荒、瘟疫、饥饿,每一个逝去的灵魂都如秋叶投向最后的归宿一一大地!而留下的十几万处墓葬遗址,几乎都是帝王将相的坟墓,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几乎都被盗掘!关于这个问题,中国古代的诗人和史家,几乎没有留下祥细的诗文,现在录一首无名氏的诗于下: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坆!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以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远故闾里,欲归道无因。

一一古墟墓诗虽然这首伤感的诗并不一定是指帝王陵墓,但是,所有前人的痕迹应该是化为了一抔黄土。

二,古代的墓葬是从原始到高级的过程1· 仰韶文化时期的墓葬这个时期的墓葬就是挖个坑“软埋”。

有的是两具男性成年合葬和四具女性合葬的墓;甚至男女分片合葬(如宝鸡百首岭氏族墓)。

由于当时是母係氏族社会,男女双方只能埋在各自的氏族墓地。

(广西南宁地区贝丘遗址墓葬,上图为剖面图,下图为平面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人骨架的形态有踡曲状、侧身屈肢,随葬品就是几块有颜色的石头,头骨下垫有白色的胶泥,原始社会就是如此,只有天上安好;地下安息了!2· 《易经》解释“葬”字,注家蜂起说句实话,仰韶文化遗址的墓葬能够发现,死者大都是当时部落有身份的人,其余的死者大都弃于山野,一任鹰鹫啄食,虎狼吞噬。

后来才晓得用树枝草叶略加遮盖,细心的网友可以从“葬”字的结构看出其中变化。

所以《易经》又说:“古者葬厚衣之以薪”,这就是用最早的文字记载了更进一步的土葬了。

当时的社会舆情以墨子为首是不主张厚莽的,他记叙了尧、舜、禹的葬礼,都是衣衾三领,桐棺三寸,不过埋得较深而已。

权威典籍如《刘向传》也记载:“黄帝葬于桥山,尧舜于济阴、丘垄皆小,葬具甚微。

尧葬于苍梧,二妃不从,禹葬会嵇、不改其列。

殷汤无葬处。

文、武周公葬于毕(陕西咸阳的城北),今天可能只有一大土堆(丘垄)供人凭吊。

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樗里子葬武库,皆无丘垄之处。

(无坆头)虽然当时已经是奴隶社会,与原始社会的经济文化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墨子的主张无疑的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十分正确。

二,封建社会陵墓的贪大求固,始自秦始皇(秦始皇陵)秦始皇统一宇內,雄心大略,贪大求全,从阿房宫到万里长城到秦始皇陵,几乎耗尽国本。

据巜长安县志》:“始皇葬于骊山,陵丘甚为雄伟,史载陵高1240尺虽然是“虚高”,但是,高25丈是有的。

始皇陵我去过几次,秋冬之交,柿子红了,一片苍茫大地。

站在“山”上,颇有一览众山小之慨。

它呈方形,东西约一千六百尺,南北一千七百尺。

到了汉代,墓葬的记载和实物已经超过周秦。

巜后汉书》记载:“天子即位明年,将作大匠营陵。

用地七顷,方中用地一顷;深十三丈,常坛高三丈,坟高十二丈,明中高一丈七尺,四周二丈,内梓宫巨柏,黄杨、题湊。

以次百官藏毕其设,四通羡门,容大车六马皆藏之。

我的理解,汉武帝的茂陵就是挖深方穴,正中安放梓官,周围用四方的柏木断节累积紧湊梓宫,并用柏木断节堆积若干房间,互通的门道可以并行六匹马。

这样豪华的葬制,足以消耗尽国库五铢钱。

(汉武大帝茂陵)二,唐陵集团它们都在西安市的周边各县,太宗的昭陵在礼泉县(以产苹果著名),乾陵在乾州西北五里之梁山,共十八个陵墓。

昭陵位于礼泉县之九嵕山,形势险峻,挖山为穴,三面皆山壁,龙口用三千巨石封住,考虑可谓周密,却仍然被想钱想疯了的朱温挖了坟。

(唐太宗的昭陵)唯一幸存的是位于陕西省乾县的乾陵!它位于乾县的梁山上,形势之雄伟,气魄之宏大,根本不逊于其父的昭陵,甚至过之无不及,由于梁山山石顽固,用炸药亦束手无策。

乾陵内的珠宝,用“富可敌国”来形容,完全正确!(乾陵)三,盛唐的落幕,至宋元日落西山!宋代的陵墓集团在河南巩县约六里之地称八陵,在洛水与罗水之间的平原上,有太祖、太宗、神宗、哲宗等八位皇帝,可惜被野蛮的金人大肆破坏而仅余形骸而己。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陵墓前的石兽艺术,可惜已经残肢断脚,湮没在岁月的荒草中,与夕阳无语!三,大明的崛起元朝只有八十多年历史。

对外征伐不息,内斗不己,特殊的时期,特殊的风俗,元代的陵墓泛善可陈,不说也罢!当朱元璋南京称帝后,由于他恨元代统治者,所以在文化包括墓葬形制上坚决恢复汉制,厚葬之风重新刮起,轻松超越大宋,直攀汉唐。

今天昌平的十三陵,足可傲视天下!当然,朱元璋是葬在南京的钟山,是为孝陵,规模极其雄伟。

陵前的神道两侧,有浓郁明代风格的卧狮、立狮、立獬豸、卧驼、立驼、卧象、立象,其独特风格,毫不逊色唐代,南北朝时期的石刻艺术。

大明最可怜的建文帝逊国,至今失联,所以没有陵墓。

朱棣迁都北京后,在永乐五年,由于仁孝皇后崩于南京,永乐七年择定黄土山(以后改为天寿山)于十一年葬于此,十二年七月,朱棣北伐,崩于榆木川,葬于赤赤赫有名的长陵。

从此以后,明代历代帝陵,率设于其左右,除景宗外,直到末代皇帝之思宗(崇祯)共计十三陵。

(长陵)四,落日余晖大清自滿洲崛起,一切典章俱仿汉制,除了衣冠头发而外,在帝王陵墓方面,当然它比不过大明十三陵,但是,在当时堪称全国之最,包括它的建筑艺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陵墓在奉天(沈阳)附近的福陵。

太宗葬于昭陵(又称北陵)。

以后各帝葬于北京附近的遵化,是为东陵,易县是为西陵。

(清东陵景陵妃园寝)大清帝国虽然在后期不堪回首,但是,他们仍然把中华帝陵文化保留到夕阳西下。

再上几张特殊的墓葬形式图片:(大名鼎鼎的三国时期张辽墓)(宜宾地区的悬棺葬)(西北地区的石头葬)后记同样都是死,但是“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民曰死。

”时代的列车运行到今天,不知道该怎样称呼?求助各位朋友,请你留言商榷!图片来自网络,如果涉侵权,我立马删了。

这个问题比较大,抛开历代帝王墓是个案之外,谈一谈历史上的贵族和平民的墓葬到底是个啥样子,仅仅从外观来描述,墓室内的装饰、陪葬等不涉及。

一、商代。

根据考古挖掘发现,商代的墓葬大都是亚字形、中字形、甲字形墓葬和长方形竖穴土葬。

绝大部分是单人葬,也有一些特殊埋葬的人,有着非常明显的等级差别。

1、亚字形墓葬(十字形墓葬)。

这几乎是商代墓葬的特殊葬式,不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也有不少“亚”字形墓葬,墓葬有四条墓道直通墓室,形成中文的“亚”字。

也有的认为是十字形墓葬,都是根据外形来命名的。

(西安财经大学内的秦始皇祖母陵寝鸟瞰图,是典型的“亚”字形墓葬,也称十字形墓葬)2、中字形墓葬。

中字形大墓很典型的就是只有两个墓道,比亚字形墓葬少了两条墓道。

如河南安阳殷墟武官村大墓是典型商代“中字形墓葬”,只有两条墓道。

3、甲字形墓葬。

甲字形墓葬是典型的按照墓葬结构来定义的,墓葬只有一个墓道,然后墓葬内部再分各个不同葬室。

(西周甲字形墓葬图)4、长方形竖穴墓葬图。

一般普通的民众都采取这样的葬式,也有随葬奴隶采取这样的葬式,和现代人墓葬的形式一样。

商朝时期的“亚字形墓”、“中字形墓”一般推断为商王的墓葬,至于“甲字形墓”不可完全下结论,不过肯定是贵族所使用的葬式。

平民类则是第四种葬式,比较简单秦朝秦王和秦始皇的祖母也是采取“亚字形”葬式。

二、西周。

西周时期的墓葬形式基本上和商代的差不多。

不过出现了夫妻异穴合葬,这是商代墓葬没有的。

三、春秋战国。

除了“亚字形”、“中字形”、“甲字形”墓葬之外,有了新的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另外一种葬式,也即是长方形竖穴木椁葬,夫妻同穴安葬,一个墓道。

比之前的长方形竖穴墓葬多了木制的棺椁,棺椁内放置陪葬品等。

也有少量的圆形墓葬,如下图:(航拍图和现场场景图)四、秦汉。

我们这里讨论一般的贵族和平民的墓葬,较高的贵族和帝王的墓葬一般采取商朝贵族以上的方式来埋葬。

西汉前期,一般贵族和平民流行长方形竖穴木椁葬,单一墓道,夫妻异穴合葬。

也即是夫妻埋在一块,但是是两个墓穴仅仅相连。

西汉中期之后出现了横穴式土洞葬,夫妻同穴安葬,使用空心砖砌成,东汉时期流行石墓室,单一墓道。

这时在四川等地出现了崖棺葬。

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掏出一个洞穴,洞穴内部用砖石砌好,模仿人活着时的场景布置墓室,有一条墓道进入建设,安置陪葬物品等,下葬之后封闭墓道。

(西汉晚期到东汉时期墓葬复原图,基本按照生活场景布置墓葬)真实墓葬挖掘图。

五、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新的葬式——长斜坡单室墓,也有少量的双室墓,在墓室的北部设置棺床。

(安阳西高穴M2墓道图)六、隋唐时期。

隋朝到唐朝初年流行长斜坡单室墓,到了盛唐时期则是双室墓和单室墓并重,大都用砖砌墓室。

椁床设置在墓室西部。

晚唐时期,又基本恢复了单墓室,这也和当时的经济条件相结合的。

七、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的墓葬样式更接近于现代,有方形墓、圆形墓、多边形墓、北方宋代砖室墓,金朝、元朝的汉人墓葬大都仿照北宋的墓葬形制。

方形墓,一个长斜坡墓道到达墓葬所在地,如下图:宋代的多边形墓分六边形和八边形两种,都比较豪华。

此后朝代的墓葬形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大都沿袭古代墓葬形制,同时也时不时增加个人对墓葬文化对墓葬的看法而改动,只是细枝末节的变动而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2553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4
下一篇 2022-10-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