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是哪个时期的

谭嗣同是哪个时期的,第1张

谭嗣同是哪个时期的 怎样评价谭嗣同?

谭嗣同自幼好学,胸怀大志,少年时就有很强的民族意识。

大家知道他,大部分是因为他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他之所以能说出句,一方面是因为他有侠肝义胆,另一方面他是真的身手不凡。

谭嗣同不仅学兼中外,还对剑术、骑术等很感兴趣。

据说他曾以大刀王五、通臂猿胡七为师。

他向胡七学过太极拳、形意拳、锏;向王五学习双刀。

谭嗣同曾对王五说:“处夷四侵,国事日非,好男儿当以这三尺青锋杀出一条新路”,王五当即表示:“有用我处,当誓死报效!”由此可见,谭嗣同的侠肝义胆,救国之心。

谭嗣同不仅对武术感兴趣,还对武学很有研究,他曾经写过《剑经衍葛》。

这本书在戊戌变法失败的时候散失,实在是可惜。

在谭嗣同的文集中,也有两处关于武术的:单刀神者葛稚川(东晋炼丹家葛洪),谭复后以千有年。

——《单刀铭并叙》横绝太空,高使天穹,矧伊崆峒。

蕤宾之铁,蚁鼻有烈,服之有截。

——《双剑铭》从这两处关于武术的诗句中,不难看出一个狭义之士的胸襟与气魄。

已故戏剧家欧阳予倩的祖父曾是谭嗣同的老师,据他回忆,幼时曾见他“蹲在地上,叫两个人握紧他的辫根,一翻身站了起来,而另两个人则都摔了一跤”。

看来谭嗣同确实身手不凡,令人心生敬佩。

谭嗣同的选择最中也证实了他作为一个侠义之士的坚守,用自己的生命唤起国民的觉醒,用自己的诗句鼓励后来者不畏牺牲。

改革的行进不仅仅需要面临灾难时的保留火种,更需要一种精神,一种振奋,这种精神甚至比刀q棍棒更有力量。

谭嗣同,(公元1865——1898年)。

字复生,号壮气,湖南浏阳人。

谭嗣同,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清朝江苏的一个候补知府。

是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激进分子。

变法失败后被杀。

他曾经说过:“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其著作有《谭嗣同全集》。

他早期推崇王夫之“道不离器”的朴素唯物论的观点,后来又接受了西方自然科学的“以太”说,提出具有唯物论倾向的泛仁论。

这是从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向机械唯物论的过渡。

谭嗣同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气一元论,并吸取了西方传入的自然科学知识,提出了以元气为本原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他说:“天以其浑沌磅礴之气,充塞固结成质,质立而人,物生焉。

”这就是说,元气充满宇宙,无穷无尽,元气凝固便形成各种物质元素,然后形成万物和人,因此,元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他还作据自然科学知识解释了寒暑、昼夜、日蚀、月蝕、陨石、潮夕、雷电等自然现象。

他在“道”与“器”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器体道用”、“道不离器”的观点。

他说:“道,用也,器,体也”,“器既变道安得不变?”但是,他并没有把他的唯物主义贯彻到底,以甲午战争以后,沒有找到变革现实的物质力量。

他认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只不过是“四百兆无用之废物”,只有他们少数维新派的“君子”才是真正的救世主。

由于他们搞的维新运动不断遭到挫败,产生了“所愿皆虚”的失望情绪,幻想“以心渡一切苦恼众生”,以超现实的力量求得现实矛盾的解决,终于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坑。

他的“仁学”就是阐述“以心渡一切苦恼众生”的问题。

首先他把精神本体“仁”——“心”提到世界本原的地位,并且强调“通”(即平等)是“仁”的最本质,最重要的特征,认为“仁为天地万物之源”,仁“通天地万物人我为一身“如电线四达,无远弗属”,这同以太能传光、电、磁的作用是一样的。

他的“仁为天地万物之源”的唯心主义哲学,是借用“以太”而展开的。

他说“以太”是一种目不得而色,耳方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的东西。

宇宙由它所立,所生,“众生”由它所出。

他的哲学思想中比较有生气的是他关于变化日新的思想。

他认为天地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运动之中,运动变化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天地万物正是在永不止息的运动变化中,日变而日新,不断向前发展进化的。

他从“万年前之僵石(即化石),見“”有植物、动物痕迹存其中,大要与今异”的事实,因而认识到“天地以日新,生物无一瞬不断也。

今日之神奇,明日即以腐臭”的道理。

他认为只有不断变化日新,天地万物才有生命力,离却变化日新,天地万物将归于毁灭。

这种变化日新的思想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变革社会的愿望,在当时具有重大进步意义。

但是他又认为事物都是随生随灭、瞬息万变,是没有相对稳定性和质的规定性的。

他说:“’身生方死’,身死方生,吾谓身则无生死也。

”由此滑向了否认事物之间的差别和界限的相对主义。

他歪曲“物质不灭”定律,企图以此否定事物的质变。

同时,他还认为,“眼帘之影”、“耳鼓之响”是感觉的对象,而其形“万古不能见”,真声“万古不能闻”,因而人的感官“不足恃”、感觉不可靠。

这是由于认识的对象的性质是无区别的,沒有界限的,所以对客观世界也就“不必知,亦无可知”了。

这就从相对主义陷入了不可知论。

这充分反映了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企图抹煞矛盾、不敢正视矛盾的政治态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2559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4
下一篇 2022-10-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