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出现在哪个时期

百家争鸣出现在哪个时期,第1张

百家争鸣出现在哪个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如下:1、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得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

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2、经济变革带来的阶层的变化。

春秋战国之交,掀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的风暴。

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旧的制度和道德伦理观念,被新的制度和意识形态取代了;在这个时期,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出现了,这就是士。

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地位虽然较低,但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

其代表人物如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许行、陈相、苏秦、张仪等,都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或科学家。

至于一般的出谋划策、谈天雕龙之流,以及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更是人数众多。

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

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3、各个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比以前更加激烈。

春秋战国时期阶级矛盾尖锐激烈,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

那个国家能先发展壮大,在动荡的环境里就会得到更多的利益,因此采用正确的学说,成为国家的当务之急。

百家争鸣出现在什么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为什么会出现?百家究竟在争什么呢?

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了很多流派,这么多流派都有自己的主张和信徒,看待世界的角度也十分不同,很多观点都是对立的,比如儒家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法家韩非子等认为人性本恶,其实这么多门派之所以能够产生,是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的,这和周朝当时的文化教育状况有关。

在周朝享有文化教育资源其实是一种特权的表现,因为在古代接受文化教育需要有闲暇的时间,富有的贵族与士人阶层才会学习礼乐文化,所以诸子百家多为士人,在周王朝开始的相当长时间范围内,不同阶层能够看到的文献资料不同,比如上古帝王治国之道以及相关典章制度是周天子能够看到的,而贵族的礼仪、修身之道,是贵族能够看到的。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不能学习这些礼仪与治理国家之道,并且周朝不同等级的学校名称不一样,教的内容也不大相同。

一、春秋战国时期面临的历史问题前所未有,经籍散落民间,士们解读各不同,导致了百家争鸣根据《史记》记载,孔子前后多次求教于老子,询问上古时期的“礼制”问题,可是老子很委婉地告诉孔子,典籍记载的人与事都已化为腐朽,先王之道不可行,君子要应时而动。

事实上,春秋和战国时期面临的政治与社会局面是以往历史中都未出现过的。

在周朝之前,并没有形成高度统一的国家,并且一旦高度统一的国家出现崩溃了,该如何面对,这么复杂而又混乱的局面该如何解决,这才是春秋与战国时期士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这才是“诸子百家”产生的社会基础。

但是“诸子百家” 能够产生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到了洛阳,原先周王朝府库中所存储的经籍,要么被犬戎所焚毁,要么散落民间,这就导致两个问题的出现。

其一,原先只能有天子或者诸侯等高层贵族看到的资料,后来的士人也能够看到。

其二,这些资料不断地流传,但是又没有现代的印刷术,只能手工抄写,导致很多资料以讹传讹,非常混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不同的学派的士人对先王政治进行不同方式的解读,甚至是互相传说。

二、名家、阴阳家、兵家、纵横家、墨家虽各有长处,却无法用来治国在春秋与战国时期,形成了诸多流派,其中对后来影响比较大的流派是道家、儒家、墨家、法家,但事实上,名家、阴阳家、兵家、纵横家在当时也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力,但仅从政治角度来说,道家、儒家、法家的影响力最大。

名家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注重名与实的辩论,例如“白马非马”,与实际的政治关系不大,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以阴阳五行为学问基础,虽然风靡一时,但是对于当时的混乱局面并无用处。

兵家强调用兵之道,在军事上非常实用,主要是对外争战,对内政治可不能用兵法,因为不可能把民众当成敌人来对待。

纵横家侧重的是外交手段,所用皆是权谋之道,但不可用于内政,因为对民众用权谋,无法建立信用。

除此之外,墨家用于社会组织尚可,但是也不能用于内政,这主要是因为墨家崇尚“兼爱”“非攻”、 提倡平等。

在墨家看来,社会秩序之所以大乱,就是因为人有私心和私欲所致,如果人能够爱别人如同自己的兄弟,那么就不会有互相的征伐了。

所以墨家强调内部组织成员之间人人都该亲如兄弟,并且墨家认为礼仪是虚伪的东西,不能有效遏制人的欲望,人真正所需要的是实际有用的东西。

墨家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并且强调任何事情对越多人有好处,才是越有利,所以非常注重科技。

为此,墨家建立了一个非常严密的组织,人人平等,互助互爱,崇尚贤德,敬畏鬼神。

墨家其实渴望回到上古时代,淳朴自然,人与人之间没有争斗之心。

但事实上,墨家在政府看来非常类似现代的帮派,它是独立于政府与家庭之外的一种社会组织。

不过墨家的政治思想也是不现实的,因为没有一个统治者愿意与臣下和民众平等相处,没有哪一一个权臣愿意均分财产,在上古还有可能,,但到了春秋战国根本不可行,墨家更多的是底层民众的一种理想罢了。

但是它是游侠文化与帮派社会的思想根源。

三、道家和儒家的政治理想不现实,唯有法家在政治上有实用性剩下的道家、儒家、法家在政治上都是具有很强号召力的流派,道家提倡遵从自然之道,无为而治,三皇之道,自然纯朴,最为理想,五帝躬亲而为,万民表率,尚可为之。

道家主张因循自然而治,欲望越少,人们所争夺的就越少。

道家的“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遵循天道自然而为,比如不妄作法度、不胡乱砍伐围猎,国家治理不能依靠法律,也不能依靠礼制,而应该让民心归于淳朴、放弃过多的欲望才是最好的方式。

道家的思想同样在上古尚可为之,随着社会发展,物质越来越丰富,各种享乐应运而生,人的欲望变得多样,那么道家淳朴的田园童话自然较难实现。

但是道家提倡君主的“虚静无为”之术倒是被法家借用,所谓的“虚静无为”在道家看来是遵从自然的规律,不随意作为,而法家则是变成了君主不主动作为,不表态,以此观察群下行为,有功则赏,有过则罚,这样功绩归于君主,过错就归于臣下。

所以法家用其术,未用其道,后世的帝王学都离不开道家思想。

儒家讲究君臣恪守礼仪之道,君王应该成为道德上的表率与示范,依靠礼仪来约束人心与欲望,不同等级享受不同的待遇,严格禁止僭越。

但是在春秋时期,周天子权威衰落,诸侯开始僭越天子权威,战国时期,诸侯混战,权臣开始僭越诸侯的权威,权柄倒持,儒家的礼仪制度难以约束人心。

结束语不论道家、儒家还是墨家都是以“尚古、复古”为宗旨,即当天下大乱时,从历史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恢复上古到夏商周三代治国之道,也可以说是“以史为鉴,寻找中华文明的道统”。

可是法家却完全不一样,法家从来不认为先王之道可行,周朝秩序已经崩溃,欲望难以遏制,礼乐无法约束人心,原先旧的秩序需要被推翻打破,贵族世袭制度本不可取,当逢乱世,以谋略和勇武才能安身。

法家认为君主当加强集权,驾驭群臣,统一思想,方可在诸侯争战中获胜。

但是,后来的两千多年的历史证明君主集权、打压贵族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起用寒族,这点是法家获胜的致命法宝。

“诸子百家”所争,实际上是道统,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但是春秋战国时期面临的政治问题在以往历史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先王之道不可行,老子也无法回答孔子的问题,“效法先王”道路不可取,只有“法后王’。

所以法家在后来的政治中决胜而出。

百家争鸣出现在春秋末期战国出,当时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各种学说、学术,政治思想林立,在各国之间游说争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那么百家争鸣到底在争些什么能?当时学术派别很多,著名的有儒、法、道、墨、名、阴阳、纵横、农、杂等。

对于当时的环境来说对于各个诸侯国来说都需要人才来治理国家都想称霸中原尤其是经历了春秋五霸时期,面对面新出现的对立格局可以说各国求贤若渴了。

在这环境下各种学士都提出了自己的治国学。

《吕氏春秋》记载“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列子贵虚,孙膑贵势”。

他们各执一词都希望自己的能被采纳。

百家争鸣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期。

尽管秦统一六国后百家争鸣便消失了但却为后人提供了一个思想交流的典范。

也为后人修正了做人做事的的方法坐到有根有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2828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5
下一篇 2022-10-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