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为什么很少见蝴蝶

雨天为什么很少见蝴蝶,第1张

雨天为什么很少见蝴蝶 雨天到底有没有蝴蝶?雨天蝴蝶的家在哪里

雨天蝴蝶的家在花间、树叶下,并把翅膀紧贴在树叶背面,既防雨又防风。

蝶,通称为蝴蝶,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鳞翅目、锤角亚目动物的统称。

全世界大约有14000多种,大部分分布在美洲,尤其在亚马逊河流域品种最多。

馒头蝴蝶鲍鱼穴哪种罕见以前庄稼地里蜥蜴随处可见,现在却很少见,这是为什么?

蜥蜴是一个大家族,有的有剧毒,比如科莫多巨蜥,有的会变色,比如变色龙,有的会爬墙,比如壁虎,有的在田里健步如飞,比如蓝尾石龙子,这些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蜥蜴共同组成了有鳞目的蜥蜴亚目。

在我国最常见的蜥蜴无疑就是壁虎和石龙子了,壁虎目前来看,依然比较的常见,但是石龙子已经越来越少了,它们都去了哪了呢?我们简单的来聊一下这个问题。

蓝尾石龙子首先,我们简单的来了解一下最常见的石龙子石龙子是蜥蜴亚目石龙子科下所有动物的总称,该科下一共有超过1300种不同的石龙子,其中在我国比较常见的是石龙子科石龙子属(该属下一共有36种)下6种石龙子,最为常见的有三种:中国石龙子、铜石龙子以及蓝尾石龙子,因为这三种石龙子的主要分布区就在我国,而且中国石龙子更是我国独有的物种。

在这三种石龙子中,以蓝尾石龙子的数量最少,而且体型最小。

成年后的蓝尾石龙子只有平均10公分左右的体长,蓝尾石龙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尾部呈鲜艳的蓝色,当然并不是所有蓝色尾巴的石龙子都叫蓝尾石龙子,比如我国的四线石龙子的尾背部就呈蓝色,但它是四线石龙子(如下图)。

蓝尾石龙子与四线石龙子的相似度极高,不过,它们也有明显的区别,其中最大的外观区别就是蓝尾石龙子的腹部呈白色,而四线石龙子的腹部呈暗灰色。

这一点只要是抬起头来,一眼就能看出蓝尾石龙子在我国的分布很广,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甚至是东三省都有分布,不仅如此,它们对栖息的要求也不高,无论是山区的乱石,还是路边的杂草中都有它们的身影。

食物主要以昆虫和小型的无脊椎动物为主,为肉食性。

现在已经比较的少见,是我国的“三有”保护动物。

铜石龙子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和西部地区(北方到山东地区就相对较少了),相比较蓝尾石龙子,铜石龙子的体型稍大一些,平均体长在13公分左右,全身以土黄色为主,最大的特点就是从眼部一直延伸到尾部有一条黑褐色的纵纹。

与蓝尾石龙子一样,它对栖息环境的要求也不高,无论是山地、田间还是路边的杂草丛中都有它们的身影,食物也是主要以昆虫为主。

中国石龙子是我国独有的石龙子,一共有4个亚种分化,而且它的分布是石龙子中最广的,在我国几乎每个省份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从体型上看,中国石龙子比前两种都要大,平均体长在25公分左右。

从外观上看,中国石龙子幼年时期的体色以黑色为主,背部具有多条金色的纵带,身体两侧也有黄白色的小斑点。

但是,随着慢慢地长大,这些特征都会消失,到成年后,中国石龙子的体色以褐色为主,身上的鳞片边缘呈黑色,头部两侧呈橘红色。

中国石龙子的主要栖息地也是以低海拔的地区为主,不过,它们是最经常出没田间的石龙子,因此,在我国无论是南北方,小时候在田间经常见到的就是它了。

石龙子为什么越来越少见了,它们去了哪里?从上面简单的介绍看,我们最常见的石龙子其实就是中国石龙子了,它之所以越来越少见,并不是它们躲到了其他地方,而是真的减少了。

那么,它们的数量为什么减少了呢?原因有三点:01 抓石龙子自古以来就被写入了各大药典之中,成为了一味中药。

说来也巧,在我国许多减少的动物都出现在了古代的药典之中,比如犀牛角(中国犀牛早已灭绝)、穿山甲(已经极危)等等。

既然可以入药,就会产生利益,产生利益就有人抓。

02 药虽然没有人专门用药(投毒)的方式来捕杀石龙子,但是,石龙子的主要食物就是昆虫,而大多数的昆虫对于人来说是害虫,尤其是在田间的昆虫。

因此,农药就会针对性地喷洒,这确实让病虫害大大的减少,但是同时也间接地“杀死”了石龙子。

因为昆虫减少就意味着石龙子的食物减少,而且吃了被喷洒了农药的昆虫,石龙子也等于服下了农药。

03 吃石龙子是小型的爬行动物,它们虽然都是食肉动物,但是它们只是处于食物链的相对底端,在野生环境下,石龙子本身就有许多的天敌,比如蛇、野猫、鸟类等等。

原本食物链是相对平衡的,但是,由于前两个因素的作用,石龙子的数量越来越少,再加上像喜鹊这种偏肉食性的鸟类近些年的数量一直在增加。

所以,基数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天敌却越来越多,也是石龙子越来越少的原因。

总结许多小伙伴在小的时候经常能够在田间发现石龙子的身影,它们健步如飞,灵活机警,小时候试过3个小伙伴围追堵截石龙子都以失败告终。

但是,它即使再灵活也躲不过有专业工具的猎杀者,而且农药的使用也让它们的数量大幅度的减少,最终在天敌的夹击下,原本常见的石龙子,已经越来越少见了,就像儿时的蜻蜓。

的确如题主所说,想想哪些以前在农村庄稼地里到处乱跑、曾经让小时候的我心生害怕的蜥蜴,我也是已经多年没有见到过它们的身影了。

我们这边的农民对生活在田野里的蜥蜴不叫蜥蜴,大伙都称呼它们扯火溜子。

小时候根本也不明白这究竟是个啥意思,现在想来这称呼还真是符合蜥蜴这小东西的习性特点。

原本我们这边常见的蜥蜴都属于丽斑麻蜥,小时候的我比较怕蛇,也因为丽斑麻蜥的斑纹和样子有点和蛇相像,我总以为它就是多了四只脚的小蛇。

所以,在农田里见到它们也是比较害怕。

丽斑麻蜥有昼行性,行动非常机敏,奔跑速度很快,当年总可以见到它们时行时停的间歇性急行的样子。

丽斑麻蜥是一种对农作物有益的变温生物,每年4月出蛰,秋末食物变少时开始进入冬眠状态。

出蛰后的丽斑麻蜥喜欢在晴天活动,阴天少见,而雨天不活动。

每天的上午9——12时和下午的2——4时是它们的主要活动和捕食时间。

丽斑麻蜥的食物是昆虫类,更是以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农田害虫为主要食物,6月后可捕食蚱蜢、黏虫、地老虎、蝼蛄、金针虫、叶蝉等农业害虫。

每年可产卵2次,每次产卵2——8枚,卵孵化期1个半月左右。

丽斑麻蜥的繁殖率本来就不高,也许是农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在某种程度上断绝了丽斑麻蜥的食物来源;也许是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田地采用机耕的方式使丽斑麻蜥的卵经常遭到破坏。

也许是以上2种因素兼而有之,丽斑麻蜥的种群数量也早就已经无法维持原有的正常了。

2000年8月1日,丽斑麻蜥被国家林业局列入了《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13年,丽斑麻蜥已经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现在的丽斑麻蜥,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中认定的易危物种。

有益的丽斑麻蜥也是精灵,期望可以再见它们的身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2960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5
下一篇 2022-10-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