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里为什么诸葛亮说

草船借箭里为什么诸葛亮说,第1张

草船借箭里为什么诸葛亮说 草船借箭中,诸葛亮为什么把船调头了?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是《三国演义》里的经典桥段,把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刻画的淋漓尽致,其实,根据《魏略》中记载,所谓“草船借箭”却是孙权所为。

在此我们不讨论,就讨论一下为什么在草船借箭的过程中必须把船掉头

《三国演义》里“借箭”一事是由周瑜为了刁难诸葛亮故意提出的,限其十天内造十万支箭,想让诸葛亮知难而退,机智的诸葛亮识破了周瑜的用心,却从容不迫的表示“三日即可”,等到了大雾天气,诸葛亮巧妙的利用了曹 *** 多疑的性格,派遣多只双面扎满草堆的大船前往挑衅,谨慎多疑的曹 *** 因为大雾天气,在不明来敌虚实的情况下,做出了箭攻的决定,便急调6000弓弩手向江中乱射(其实,我有个疑问,既然大雾天气,曹 *** 为什么不试探性的用火箭攻击,既可以攻击来敌,又可以起到照明的作用),最终诸葛亮顺利借来了十万支箭。

至于为什么在借箭的过程中要让船掉头,原因很简单。

一、船掉头可以借到更多的箭。

二、船要保持平衡,所以也必须要掉头,不然船容易侧翻。

三、返航本身也是需要掉头的。

为何回船?首先我们来看下演义的原文:《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孔明教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少顷,旱寨内弓弩手亦到,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

孔明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

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

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支”诸葛亮先是将船头朝西尾朝东,一字排开,擂鼓引诱曹 *** 射箭,待一侧箭满,另船掉头,将船头朝东尾朝西一字排开,继续擂鼓引诱曹 *** 将箭射满这一侧,乃离开。

显然为什么回船?原因有二其一、为了获得更多的箭充分利用船只上的草人,让两侧都能射满箭。

其二、重力平衡船上本就多为草人,一侧箭矢过多,自然会过重,所以掉头让另一侧也射同样多的箭矢,方能让船重力平衡不至于倾斜。

以上便是诸葛亮回船的两个原因。

附:笔者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顺便给大家还原下历史,真实历史中草船借箭并非诸葛亮所为。

正史记载如下:其一:《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吴历》曰:曹公出濡须,作油船,夜渡洲上。

权以水军围取,得三千余人,其没溺者亦数千人。

权数挑战,公坚守不出。

权乃自来,乘轻船,从濡须口入公军。

诸将皆以为是挑战者,欲击之。

公曰:“此必孙权欲身见吾军部伍也。

”敕军中皆精严,弓弩不得妄发。

权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

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权为笺与曹公,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

”别纸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曹公语诸将曰:“孙权不欺孤。

”乃彻军还。

文中讲到孙权多次挑战曹 *** ,曹 *** 坚守不出,孙权亲自前往曹 *** 军前,诸位将领都想击杀孙权,曹 *** 知道孙权前来是为了查探其军,命令将士不得随意乱发弓弩,孙权回船,击鼓奏乐,曹 *** 见此景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一正史中记录并没有“草船借箭”的存在!我们在来看下另一正史《魏略》中如何说:其二、《魏略》之草船借箭《魏略》曰: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文中记载孙权是乘坐大船前去查探曹 *** 军队,曹 *** 让士兵疯狂射箭,箭矢射中船的一侧,船重力失衡倾斜,所以孙权把船掉头,因此另一面也射满箭矢,最终重力平衡,后孙权返回。

《魏略》中的记载可以看出孙权也并非真的是来借箭而是前来观军,收到箭矢攻击而已。

所以正史中“草船借箭”不仅仅不是诸葛亮所为,甚至都是不存在的,这是后来罗贯中改编正史演义里面才出现了了被后世津津乐道的“诸葛亮,草船借箭”。

以史为鉴,津津乐道历史小说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正视历史史实。

文:史努比行走历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3029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5
下一篇 2022-10-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