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喜欢《泊船瓜洲

为什么喜欢《泊船瓜洲,第1张

为什么喜欢《泊船瓜洲 喜欢《泊船瓜洲》的理由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泊船瓜洲》这首诗是《泊船瓜洲》还是《泊船瓜州》?喜欢泊船瓜洲的原因

因为写的使人心旷神怡、十分美丽。

又写的好 ,所以我喜欢泊船瓜洲。

为什么《泊船瓜洲》是人们非常喜爱的一首古诗呢?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首杰作,但是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你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吗?

关于《枫桥夜泊》这首诗到底好在什么地方,下面襟亚来谈谈个人的一点的看法。

首先,诗中出现的“寒山寺”为这首诗带来了一股特别的宗教意味。

姑苏城外的“寒山寺”,是唐贞观年间的高僧寒山等人创建的。

而关于寒山,当头让人想起的是他和拾得之间那一场著名的充满玄理的对话。

寒山问: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之乎?拾得答: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如何?这段佛教史上的佳话,泛着智慧的清音缭绕在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之中,更缭绕在张继这首久为广泛传唱的经典七言绝句之中。

日本人对《枫桥夜泊》这首诗的推崇和“寒山”以及“佛教”这两个点有着重要的关系,清代人在《新修寒山寺记》中说:“凡日本文墨之士咸造庐来见,见则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者。

”唐诗中的精品数不胜数,《枫桥夜泊》能在日本独得厚爱,和它那层宗教意味有难分难解的关系。

缭绕的禅音正是《枫桥夜泊》第一层好。

这无形中也扩大了这首诗的知名度和传唱度的范围。

其次,《枫桥夜泊》题目顺序倒置后,形成浑然天成的意境美和语音节奏的爆破美。

在我们汉语的逻辑顺序中,枫桥夜泊的正常语序应该有两种。

第一种:时间状语往往放在地点状语的前面。

“枫桥夜泊”的正常语序应该是“夜枫桥泊”(夜晚在枫桥停泊)。

第二种:地点状语放到谓语动词的后面,跟在介词之后(或者省略介词)做补语。

那样“枫桥夜泊”的正常语序就是“夜泊枫桥”。

“夜”是时间状语,枫桥作为地点状语可以放在动词“泊”的后面作为补语(夜泊于枫桥)。

显然“枫桥夜泊”是把地点状语放在了最前面,倒置了正常的语序。

但是这个小小的倒置却意外产生了两重美感。

第一:“枫桥”这个词先声夺人地渲染出一个唯美炫丽的画面质感,“枫”的色彩,“桥”的弧线,在读者心中自然而然的起到一股情感带动力,于无意间就陷入这首诗的深处了。

如果把它放到后面,显然这种气势就会减弱。

第二:前面我们提到的正常语序“夜枫桥泊”或者“夜泊枫桥”,在节奏上显然都没有“枫桥/夜泊”跌拓有致。

"夜枫桥泊"的节奏划分应该是“夜/枫桥/泊”;“夜泊枫桥”的节奏划分应该是“夜泊/枫桥”。

你只要大声地朗读,就会发现“夜/枫桥/泊”有一丢丢拖沓,而“夜泊/枫桥”因为最后一个“桥”字发音上的不爆破而产生一种音韵上的滞涩感。

大家都知道“b”是爆破音,“泊”和“桥”相比,从音韵节奏和语音的畅快感上都具有更明显的优势。

再次,《枫桥夜泊》全诗的韵律谐美,读来朗朗上口,一气呵成。

绝句,又叫“绝诗”,或称“截句”、“断句”,截和断都含有短截的意思。

它发源于两汉,成形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大唐。

显然,张继赶上了那个辉煌的好时代!张继的生卒年不详,年龄上应该稍晚于杜甫,和刘长卿差不多,推断主要活动在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时期,就算长寿也顶多到唐德宗(在位时间:779年-805年)统治时代,算是中唐吧!张继的时代,绝句在各路大神的推动、完善下,节奏、韵律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

当我们朗诵这首诗的时候,就能充分享受到这种文字上的音乐美。

如同戛玉敲冰,落拓有致。

不信你就自己试一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不仅仅平仄工整,韵脚谐美,还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气息自唇齿之间蔓延开来!最后,《枫桥夜泊》的意象美和意境美。

1.意象和谐共处本诗的意象有:落月、啼乌、霜天、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客船。

月是落月,乌是啼乌,凄冷的霜天,“不胜愁”的江枫,黑暗中的渔火(冷色调里回环出的不影响全局的一点对比色),城外的古刹,空聊中的钟声,羁旅途中的客船……一切看似天上地下、形色各异,动静不同,然而所有的意象都有着幽寂、孤孑、寥落的清冷格调。

单看,各有各的好;合起来看,又错落共生,琴瑟修睦。

我见即我思。

也许,还有别的风景,别的物象,只是因为那诗人自身原因而不得见罢了。

2.意境幽邃、清寥、深旷意境是诗的灵魂。

一首诗经历过许多年,生生世世被膜拜,一定是因为它的内在灵魂。

它能触动人的情感,它能阐发人的心声,它能发掘或者引领相同或者近似状况下人们的共情……《枫桥夜泊》意境上的清远是从它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意象,多角度、多方位交汇、延展、协奏而出的。

它的魅力,从它产生以来就延绵不绝地影响着大众。

其他形式的艺术家,也把它改编成了不同的艺术形式(音乐、绘画、舞蹈等),手段虽然变了,但是它的意境却始终没有出离幽邃、清寥、深旷那动人心魄的实质内核。

如果这种精神没有了,它就不再是《枫桥夜泊》了。

“对愁眠”的当然不仅仅是江枫和渔火这一对意象组合,它更是每一个天涯孤旅人与自己的内心形影相吊的写真;“夜半钟声”更是从有形到无形,声声扣在那些怀揣着家国情怀、身世浮沉、羁旅愁思有情人的心弦上。

小结诗歌的好,对于欣赏它的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心灵体验。

言可尽,意不可穷。

总结了这么多,襟亚到最后却有一种淡淡的失落感,总觉得《枫桥夜泊》的好,是自己怎么也没追逐到的真相。

可能是我自己的水平实在有限,所谓的“望尘莫及”吧……——end——(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首杰作。

但它究竞好在什么地方?你能谈谈自己的看法吗?这首诗是张继的一首《七绝》,我们来重温一遍: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字懿孙,今湖北人。

后人评议:"为人博识善议,清风秀骨,有道家之风"。

在安禄山叛.乱期间游历吴、越一带。

唐代宗大历年末,担任检校祠部员外郎,政绩突出。

他的诗多以豋临纪行,也有关切时事的诗篇。

诗体清迥,自然流畅,通俗易懂。

《枫桥夜泊》这首诗是传诵最广的一首。

这首诗流传自今不衰,绝非偶然。

它犹如一幅朦朦胧胧的美丽图画,又如"犹抱瑟琶遮面"的美人展现在我们面前。

静静的夜晚,朦胧的夜色,船儿靠在枫桥之下,点点渔火隠隐照在江面上,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由得诗人愁绪满怀。

此时,又从寒山寺传来半夜的钟声。

这钟声,一声声敲打着难眠而又狐独的心扉。

诗中景物、色彩、音韵巧妙地交织、融合,景色、人物、远处、近处层次清楚而和谐,与诗人的愁思融为一体,只有夜泊的诗人才能有的情素。

非主人不能吟出这样绝妙的诗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3190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6
下一篇 2022-10-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