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山便是读父亲

为什么读山便是读父亲,第1张

为什么读山便是读父亲 《父亲的那座山》这篇阅读题为什么说读山就是读父亲父亲的那座山相关问题为什么说父亲是大山?以读山或读水水为题,600字作文以读山或读水水为题,600字左右就可以,水平无所...为什么有些农民在收入不富裕的情况下也要送子女去读大学?

现在的农民再也不是以前的农民了,不再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务农种地一辈子,只要有饭吃有衣穿,有个能遮雨的棚子也就满足的时代了。

曾经在毛泽东时代,广大的贫下中农,由于大都是刚刚从旧社会出来,没有文化,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教育,在五几年到六0年间,读个小学毕业就不错了,在七、八十年代,基本上初中、高中毕业的就多了起来,但上大学的也只是极少数人。

在那个时期对一个人来说,既看重学历,但也不是唯一,主要还是看在政治思想表现方面如何,只要表现不错,有一定的文化,无论小学、初中、高中等毕业生都可以推荐出农村参加工作,在那时期小学、初中出来当领导干部的不在少数,特别是当的的四清干部有些就只是小学毕业,即使没有上一天学的青年照样当工人;没有出去参加工作留在农村的,由于集体化生产也是很安心生产的,也不会像现在农村人一样,生在曹营心在汉,哪里挣钱往哪里转。

时代不同了,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现在大学基本上达到普及的地步,社会竞争意识强,无论干什么事,招什么工,首先是学历文凭,哪怕是张假的,只要有张纸儿,也非要不可。

连一个小小的私人企业也不放过这一关。

对这些行情,农民不是没有看到,现在没有学历文凭,想外出打工就难,人家老板不要,更不必说去考什么公务员端铁饭碗金饭碗了。

总之,人往高来水往低,外面的世界真美丽,鹊儿也想攀高枝。

要改变农村家庭之命运,农民自己吃了大半辈子的苦,就是因为没有好好读书,再也不想子孙后代和自己一样吃苦了,唯一的美好希望就是让孩子读书上大学,最好能考个研究生博士生什么的,一是能获得一个好的出路,彻底改变整天和锄头泥巴打交道的命运;二是觉得是一种成功和荣耀,所以乡下人再苦再累,尽管吃孬穿孬点,也要供孩子上完大学,才能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望世人不要见笑!因为我也属于这种情况。

不富裕家庭送子女读大学,在中国是普遍存在现象。

并非只是不富裕的农民,在城镇里许许多多不富裕,还有穷人都是这样去做。

中国有个优良传统“,怎么穷也不能穷自己子女”这就是中国的传统美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3273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6
下一篇 2022-10-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