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在哪个文件中提出来的

美育在哪个文件中提出来的,第1张

美育在哪个文件中提出来的 教育部为什么要重视美育而不提音乐

很遗憾,目前我国对于音乐教育很不重视。

据我所知,现在音乐老师师资严重落后。

很多音乐老师,特别是中小学音乐老师都在混日子。

多数音乐老师不过是一句一句地教会孩子们唱会几首歌,就至于此。

至于乐理知识、视唱练习、听音练习、音乐史、音乐常识和音乐家的故事等等,只有少数负责的音乐老师肯教授。

或者学校对于音乐教育只是挑几个有音乐天赋的孩子小范围内进行,并非在全校普及。

或者少数家长自己带孩子上钢琴课、声乐班。

音乐的全民普及远远没有达到。

这种现象在农村比在城市更为普遍。

我看到周围很多渴望学习音乐、了解音乐的朋友先天条件非常好,嗓子很亮,或很浑厚,是很好的女高音和男低音的材料,但是由于学校里音乐教育滞后,被耽误了。

他们空有副好嗓子,也空有学习音乐的热情,却唱歌跑调也不识谱。

在公众场合不敢放歌。

但是他们骨子里对音乐的热爱却依然存在,这种存在只能通过听歌、听音乐表现出来。

唉!真可悲!音乐,不仅是唱唱歌、奏奏乐,它是美善的表现。

在音乐的引导下,人心向善的那一面会不断扩展。

我认为我国近年来出现很多类似大米里加石蜡、往火腿里加敌敌畏、往咸鸭蛋、辣椒酱里加苏丹红……等等这些事情。

做这些事情的人很可能没经受过音乐的陶冶。

记者采访滕矢初(著名音乐家),他表达了类似我这篇文章的见解(很遗憾,事情过了很久,他原话怎么说的,我记不清了)。

我是受了他的启发写出上述的话。

我觉得他说得很对。

此外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讲述:一个专门招收问题少年的学校,起初打架斗殴事件频出,后来一位新来的老师教孩子们音乐课,组织合唱团。

打架斗殴的事情渐渐减少,孩子们开始遵守纪律,其中还出了一位音乐家。

这是音乐的力量!我们国家为什么不重视音乐教育呢?为什么不像重视语数外理化那样把音乐教育纳入升学考核中呢?拓展开来,为什么音乐、美术这些美育教育的全民普及得不到教育部的重视呢?补充:有很多人反对我认为音乐有使人向善的力量,比如李天一,比如希特勒,比如屠杀犹太人的德国军官。

下面我引用龙应台的文章片段,她就品行很差的具有艺术知识的人和真正具有艺术素养的人做了区别比较。

这个观点对于大家也许具有借鉴意义: 会d钢琴的刽子手 素养跟知识有没有差别?当然有,而且有着极其关键的差别。

我们不要忘记,纳粹头子很多会d钢琴、有哲学博士学位。

这些政治人物难道不是很有人文素养吗?我认为,他们所拥有的是人文知识,不是人文素养。

知识是外在於你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他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

人文素养是在涉猎了文、史、哲学之後,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人文「学」到最後都有一个终极的关怀,对「人」的关怀。

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你只能有人文知识,不能有人文素养。

素养和知识的差别,容许我窃取王阳明的语言来解释。

学生问他为什麽许多人知道孝悌的道理,却做出邪恶的事情,王阳明说:「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在我个人的解读里,王阳明所指知而不行的「未知」就是「知识」的层次,而素养,就是「知行的本体」。

王阳明用来解释「知行的本体」的四个字很能表达我对「人文素养」的认识:真诚恻怛。

对人文素养最可怕的讽刺莫过於:在集中营里,纳粹要犹太音乐家们拉着小提琴送他们的同胞进入毒气房。

一个会写诗、懂古典音乐、有哲学博士学位的人,不见得不会妄自尊大、草菅人命。

但是一个真正认识人文价值而「真诚恻怛」的人,也就是一个真正有人文素养的人,我相信,他不会违背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

【成人高考】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中,特别把美育提出来,将体、智、德、美四育并列的人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3600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7
下一篇 2022-10-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