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送别记载的哪个故事

易水送别记载的哪个故事,第1张

易水送别记载的哪个故事 易水送别与什么人物有关

1、荆轲。

说的是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奉命入秦刺杀秦王,太子丹和众宾客送他到易水岸边。

临别时,荆轲怒发冲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后义无反顾践约而去的故事。

2、骆宾王有诗:《易水送别》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3、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

仪凤四年(679)六月,改元调露(即调露元年),秋天,骆宾王遇赦出狱。

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

《易水送别》一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4、在这里,作者借荆轲的典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易水送别与哪些人物有关秦始皇时期有哪些历史典故?

1荆轲刺秦王2和氏璧3孟姜女哭倒长城4秦始皇统一中国

任兄今天来说下自己所知道的秦始皇时期的历史典故。

荆轲刺秦王秦国军队不断向北扩张,占领了赵国邯郸后,逐渐接近燕国地域,燕太子丹也不得不采取行动。

于是历史上有了易水送别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燕太子丹和荆轲筹备工作过后,到了采取实际行动的时候了。

最终燕太子丹以及燕国众人在易水为荆轲送行。

荆轲当时在等待他的朋友一起进行刺杀行动,燕太子丹怕荆轲反悔便以“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的话语催促荆轲动身。

荆轲无奈之下便起身行动。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最后荆轲行刺秦王的计划失败了,燕国也被秦国所占领。

后人对于荆轲刺秦的失败也众说纷纭,有的说是荆轲没能等到自己的朋友,缺少得力助手。

十二金人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为了防止人民反抗将天下所有的兵器都搜集到一起 ,最后用这些兵器铸造了十二个铜人,因其外表成黄色,又称为金人。

这些金人身着外族服装,浑身雕有精细的花纹,个个耀武扬威,精神抖擞,英勇无比,日夜守护着秦王宫殿。

传说秦始皇在大臣们的陪同下,去民间观看舞灯笼和各种杂耍。

正在看得高兴的时候,忽见一队杀气腾腾、手里拿着刀剑等兵器的武士上场表演。

这时候,一个农民送来一条消息,说是见到12个巨人,而且他们当地还传唱着一道童谣“渠去一,显于金,百邪辟,百瑞生。

”秦始皇听后,龙颜大悦。

于是他假托征兆,说这是顺应天意,下令收缴民间兵器,集中到大都咸阳,铸成12个铜人。

实际上,秦始皇收兵器铸造铜人,是担心被武力夺权,完全是出于巩固自己皇位的考虑。

封禅泰山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的第三年,召集齐、鲁的儒生博士七十余人到“天下第一山”——泰山下,商议封禅的典礼,当然有点儒生是不同意的,于是秦始皇自定礼制,整修山道,并立石颂德,以表明自己当上皇帝是受命于天的。

修筑长城秦始皇为了维护和巩固空前统一的大帝国安全,前前后后采取了一系列国防建设和边防守备的重大战略措施,其一就是大规模修建万里长城。

长城的修筑工程量浩大,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

自然就有了,民间传说“孟姜女哭长城”。

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

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

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

虽然是传说,但是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秦修筑长城的劳民与工程量的浩大。

《过秦论》中所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修筑长城的目的也算是达到了,长城确保了边防的巩固和国家的安全,给这一中原农业的生产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

我是任兄,执笔文史,关注我@任兄文史汇,长知识,览中华文化精粹,知文史趣事~(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3648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7
下一篇 2022-10-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