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庸荣哪个字

形态庸荣哪个字,第1张

形态庸荣哪个字 这四个是什么字?

这是甲骨文(金文),四个字:但是写得很差,作者是外行中的外行,对古文字构造理解不深。

或者说这个作者不懂造字原理,想追求书法结构上的变化,但是构件形态理解有偏差。

但是,汉字是「一字一故事,字里有乾坤」,即便是错误也可以发现一些东西,也一样涨姿势!-------------------------------------------------------------------------------------------书法作品要在「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个体追求变化,整体风格一定要统一,不能写几个篆文突然配楷书,楷书可以参杂工整一点的行楷,但不能参杂草书、行草,行草和草书才是绝配。

这是入门小白都知道的。

我为什么说这个作者是外行,因为,这几个字既有甲骨文也有金文,我都搞不清他到底写的什么文字。

我将他的作品编号再来分析,如下:我们先谈字形1、3、4,坑爹的【字形2】放在后面再谈!【字形1、3、4】很好认,稍微懂点篆文都能认出来是「静、养、心」!【字形3 养】左边 的「羊」字,羊角是没有弧度,而是三角形,这是典型的甲骨文笔法。

这是一个甲骨文。

金文是在陶范上写的,羊角是有弧度的,看下图的比较:所以,我只能将「养」看成是甲骨文。

但是,【字形1】——「静」字,又是一个金文,因为「静」字目前仅仅见于金文,甲骨文有【争】有【青】,就是没有【静】。

作者写的这个字金文【静】字,出自春秋时期青铜器《国差罐》铭文:金文「静」的右半部分的「争」字,其实象形「两手扶力(犁)」:上面一个「手」写成「爪」形,下面一个「手」写成「又」形,但是这个作者临摹成「日」形,他根本不知道这是一个「爪」。

而且还把「力」写成了「刀(刃)」形:最后一个【字形4】是【心】字,不是甲骨也不是金文,是篆文的写法,三个字就三种写法。

吐槽都无力,略过!------------------------------------------------------------------------------上面三个字,有点小瑕疵,但起码还写都能认出来,风格不统一,也无伤大雅!但是,这个【字形2】真是坑爹! 我相信其他人跟我一样,只是根据上下文推理出来的,因为不是「能」字不可能。

但是,哪一点像「能」字呢?完全不像。

我们比较一下,「能」的古今字形演变:我就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能将「能」字写成那个样子?这个疑问盘绕我两天!说实话,认古文字,「甲、金、篆」任何一种,我根本就不需要查书,因为各种构件和字形已经刻在我脑子里。

我看古文字就跟平常人看楷书一样。

虽说,语义上只有可能是「能」字,但太不像了,且我从未见过这个字形!所以,我考虑其他的字:开始考虑这个字很像上「艸」下「非」的「菲」字,但语义上讲不通,且字形细节也有偏差,不可能是:字形有些相似,语义上讲得通的只有「奏」字,如下:我怀疑作者为了照顾字形重心平稳,是不是将「双手」部件做了变化处理?这在书法、篆刻上是允许的。

「奏」字的古文字中有「双手」的符号,书法创作中,将「双手」符号变化一下,写成作品中那样的字形,也未尝不可,并不离谱:但是下面字形结构太不像:作品中的像「树枝」的符号是两个,且「竖划」是曲线,而【奏】是直线,且只有一个「树枝」符号:所以,「奏」字的可能性不大。

为这个字我翻遍三个版本的古文字字形表,没有找到与作品相似的字形。

所以,想來想去只有是「能」字!我的第一感觉他可能是将「能」写错了!但是一想,我也从小就练书法,如果是长篇创作,有可能写错,比如王羲之即兴挥毫的《兰亭集序》,以及颜真卿在悲愤心情之下写的《祭侄文稿》,都有错字和涂抹,但这个作品就四个字,三个都有所依据,第四个臆造可能性不大。

作者是不是依照新出土的古文字字形?或者是一种异体字?所以,一般的古文字字典找不到?同时,也将部件形态搞错,位置安排错了。

我是这样猜测的。

-----------------------------------------------------------------------------------------------------这里,顺便讲讲一下「能」字的源流和演变:网上很多帖子称「射、矮」以及「出、重」是颠倒汉字,其实不是,真正颠倒的汉字鲜为人知,「能」和「熊」就是颠倒的汉字。

跟「来」与「麦」的颠倒很像。

「能」是「熊」的本字,象形站立的「熊」,但抽象化导致「象形」完全丧失,而且「能」字的「熊样」最后讹变走形得「连他妈都认不出来」。

懒得打字,直接截图上权威学者的解释:【引自:李学勤主编,《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页885】我选取一些象形程度高一点的商代甲骨文(合集19703),再将篆文「熊」字【隶定】成楷体,就可以清晰看出「能」字是如何讹变得【不成熊样】的:————————————————————————————————————如上文所说,我猜想作者可能是依据新见古文字,或者是一种的异体字?我们知道,依据字形找汉字,关键是要知道汉字的部首,所以,我又重新在字形上进行猜测,不是「艸」部不是「手」不,那这个字形像什么部首呢?我感觉有点像古文字的「羽」,见下图:「羽」是甲骨文的部首之一:但整个《甲骨文字典》从「羽」就是这7个字,没有与作品相同的字形:看起来,好像又断线了,于是,我随便在谷歌上用「古文字 羽 能」进行搜索,真巧,在第一页就找到两个结果,一看,原来真有从「羽」的「能」字:在google book中找到《承繼與拓新:漢語語言文字學研究》一书,书中收录了一片论文 《說楚簡從「能」諸字的讀法及其對古書的校讀》,而这篇论文正是讨论从「羽」的古文字「能」,截图:顺藤摸瓜又找到两篇引用文献,是学者刘钊和裘锡圭谈论从「羽」的「能」字:找到这些文献读了一下,我就不截图细说了,最后总结到的信息是:小屯南地甲骨、楚简中的《新蔡简》、《包山简》和《天星观简》以及《鄂君啟舟節》(楚国)的铭文都有这个有「羽」部的「能」字。

有了这些信息,很快在工具书及其青铜器资料库中就找到了字形:我们再来用从「羽」的「能」对比一下:可能有人还是说不像,但是分析一下作者的创作过程,就知道,他必定是依据这两种字形而创作这副书法作品中的能字:作者将「羽」竖起来并写成「交叉」状,而「交叉」地方和最左边的「两撇」构成「能的、右半部分:而作者不知道造字原理,对能的字形构造,理解得不透,或者一无所知,就写成了这个坑爹的鬼样子。

他要在我面前写成这样,我真的要掐死他!,以上,就是我的解读,我实在想不到是其他什么字。

小屯南地甲骨文和周原甲骨文,由于出土比较晚,学术消化也比较滞后,有些字形还没有被古文字字典收录。

小屯南地甲骨文已经排除,如果是其他什么字,只有可能在周原甲骨中。

----------------------------------------------------最后,说一下上文提到的《鄂君啟舟節》,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相当于「水陆两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

《鄂君啟舟節》之所以叫「節」,是因为他模仿就是就是「竹子」,从古文字我们可以知道,这东西就叫【午(杵)】:而【午(杵)】后来演变成【策】,金文【策】的造字意图与《鄂君啟舟節》非常吻合:也就是「从斤破竹为两片」。

所以,商周时代的【午(杵)】,应该最早是竹子做成的,后来这东西渐渐变成青铜器,而《鄂君啟舟節》是目前几万件出土青铜器中唯一一件的【青铜節】,我们终于知道【午(杵)】是个什么东西了。

【午(杵)】是可以代表行政权力的一种信物,比如甲骨文的「御」字,就是从「人」持「午」,象人「持杵治事」之形:所以,最早持【午(杵)】应该是「御官」也就是商周的老司机,赶马车的。

我们知道商周时代家国不分,国家官员最早都是家里的奴仆,比如「臣、宰」都是。

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分封改郡县,具备行政才能的文官代替家奴,世界上首个文官制度就建立起来。

【午(杵)】后世进一步演变成可以代表国家权力的符节、节钺等。

是皇帝或者中央政权向官员授权军、政权力的凭证与象征。

苏武牧羊持节可能就是拿的这玩意,唐代的封疆大吏叫【节度使】想必也是由此而来。

应该是“静能养心”四个字。

“忍能养福,忠能养禄,乐能养寿,动能养身,学能养识,静能养心,勤能养财,爱能养家,诚能养友,善能养德”一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十个“养” 也算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静养心”静心。

静能生慧,智者无忧,计较是疼,比较是痛,淡然是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3694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7
下一篇 2022-10-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