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氏度在哪个国家使用

华氏度在哪个国家使用,第1张

华氏度在哪个国家使用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用摄氏温标,为什么美国等国家用华氏温标?

目前世界上仅有五个国家和地区还在使用华氏度,美国就是其中之一,主要原因是美国人有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不愿意接受公制单位,所以华氏度才一直延续至今;华氏度属于英制单位,而温度的公制单位是摄氏度,实际当中华氏度的使用并没有摄氏度方便。

在英制单位和公制单位的使用上,美国人是吃过大亏的,1998年12月NASA发射了“火星气候探测者号”,并于1999年9月进入火星轨道,其实前面一切都很顺利,可就在不久后探测器的一次变轨中突然失联了;调查结果却让人哭笑不得,原因是火星气候探测者号上的系统,使用的是英制单位“磅”,而地面人员的变轨数据使用的是公制单位“牛顿”,使得探测器进入的轨道比预设的低很多,导致探测器因为火星大气压而瓦解,2亿美元的项目打了水漂。

华氏度华氏度是德国物理学家华伦海特在1724年发明的温标,以氯化铵和冰水混合物的混合温度为零度,人体温度为100度制定,单位为°F;如此制定之后,水的冰点为32°F,沸点为212°F,与摄氏度的换算关系为:F=C×1.8+32;华伦海特提出华氏温标后,很快就被英国采纳,当时的英国可号称“日不落帝国”,全世界都有英国的殖民地,凭着英国当时的影响力,华氏温标很快传向全世界,部分地方一直沿用至今,尤其是美国。

摄氏度摄氏温标的发明要比华氏温标晚几年,最早由瑞典天文学家安德斯·摄尔修斯在1742年提出,经过多次改进后,摄氏温标以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冰点为零度,沸点为100度制定,单位℃。

摄氏温标以常见的水为基准,实际使用更方便,被人们广泛接受,最终摄氏温标被纳入国际单位制,成为公制单位。

其他温标除了上面两个温标外,还有大名鼎鼎的热力学温标,由大科学家威廉·汤姆森(开尔文勋爵)于1848年创立,热力学温标是基于热力学定律创立的,可以直接参与理论计算,比如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其中的温度就必须是热力学温度,常用于理论计算和工程计算。

其他的还有兰氏温标、列氏温标等等,很多已经废弃不用,华氏温标之所以还保留至今,主要还是因为美国人还在使用,就连推广华氏温标的英国人,都已经不再使用华氏温标了。

美国人和公制单位美国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只有五分之一的美国人接受公制单位,剩余绝大部分美国人反对使用公制单位;早在1975年,美国时任总统福特就签署了《公制转换法案》,该法案属于推荐性质,不具备强制性,由于遭到大量民众的反对,这个方案最终没有推广下来。

在2016年,罗得岛州前州长林肯·查菲再次提出废弃美国计量单位,引入公制单位,当时还引发一阵热议,最终也没有措施实行下来。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美国人有着强烈的优越主义,不愿意接受公制单位,认为数百年来使用的英制单位就是最好的,这种不愿意接受新事物,保留旧传统的思想的情况,在很多国家和民族都存在。

如果你的工作经常接触到美国公司生产的产品,尤其是机械制造方面的产品,你会发现他们的产品很多零件都使用英制单位,体积使用加仑,长度使用英寸,螺丝扳手套筒是几分之几,国内的维修人员携带工具就要考虑英制一套,公制一套,非常不方便,甚至还有一些特殊尺寸的螺丝,你在五金店都买不到,因为我以前就遇到过这种情况。

我的内容就到这里,喜欢我们文章的读者朋友,记得点击关注我们——艾伯史密斯!

事实上,现在全世界除了美国以外,几乎没有几个国家还在坚持华氏温标了,基本上都在使用摄氏温度。

那么,为什么美国如此特殊呢?美国人为什么要坚持华氏温标呢?所谓的华氏温标(Fahrenheit)是德国科学家Daniel Fahrenheit创造的,所以也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了。

1724年,Fahrenheit加入到英国皇家学会。

这种温标自然会在18世纪时,随着英国的殖民活动,传播到世界各地。

因此,也就传播到了美国。

美国早期的所有温度计量,都在用这个单位,美国人已经习惯于此。

随着摄氏度的发明,世界各国都从华氏度转换过来,但到了美国这里,情况就比较特殊了。

美国人已经习惯了华氏度,没办法强行改过来。

美国国会在1975年通过了一项法案,即“公制转换法案”(Metric Conversion Act)。

在这个法案,要求美国的各行各业主动转换使用公制,但法案本身是没有强制性的,允许国民自愿使用他们习惯的东西。

就这样,由于不是强制性的法案,所以从华氏度转换成摄氏度的提议,在美国民间触了雷。

于是乎,美国成为了全世界仅有的几个仍然在使用华氏温标的国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3977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8
下一篇 2022-10-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