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学校

进阶学校,第1张

进阶学校 公办学堂统一教育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呢?孔子是不是私立私塾呢?

在我国古代,教育一直被历代统治者重视,就如《礼记 学记》所说:千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战国时孟子也称:夏曰校,商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根据当今学者研究,认为,虞舜时期学校就已经出现,不过那是叫做庠。

何为庠?毛锐礼先生把“庠”解释为:广就是房舍,羊就是养羊的地方。

由此推出结论,“庠”就是上古时,部落内存储粮食蓄养牲畜的重要场所,壮年外出谋生,年老者看管这些地方,并照顾孩童,顺带对他们进行教育。

到了夏商周三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也从原始的劳动中剥离出来,学校开始正式出现成为专门培育后代的场所。

但这时期的学校,仅仅是奴隶主们的子弟才能进入从事学习的地方,教育还是一种垄断的特权。

当时的贵族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

国学分大学和小学两级,而乡学则仅为小学。

小学便是对幼童进行的蒙学教育,大学则是释蒙之后的进阶学校。

贵族子弟在小学学习基础的读写,大学习射和军事教育。

春秋时期,随着旧制度的逐渐崩塌,奴隶制开始瓦解,百家争鸣初现端倪,原本学在官府的局面发生了转变。

很多服务宫廷诸侯的学者,礼仪官等知识分子走向民间,这便是学术、文化的下移。

处于旧贵族制度下最低层的士,他们精通六艺,活跃在列国之间,更是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繁荣,各种学术主张如雨后春竹纷纷兴起。

私学这种具有教育和政治、学术主张的双重功能的学校形式开始在各诸侯国内遍地开花。

孔子提倡恢复周礼,主张以“仁”治理天下,开儒家先声。

作为百家争鸣中的佼佼者,孔子也立私学,以诗书礼乐教育弟子,从学者有三千之众,这在春秋战国时的私学中也属于较大的规模了。

不光孔子,其诸子百家,如老子、墨子、荀子、鬼谷子、孟子等等都有大批的追随者,侍奉学习。

这时期的私学,并不能单纯等同于后世的私塾,除了教育弟子学习知识,更是在传播、发扬政治和学术的主张。

春秋战国私学的兴盛,对我国之后的文化、教育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各家私学所产生的理论更是影响千年,成为我国文化史上的重要财富。

启迪无论东西方,好像都有一个十分著名非凡人物来引领和开启民智。

比如西方希腊神话之中为了民众不惜冒犯宙斯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东方传说之中,一束天火照亮世间的燧人氏。

也就是说,在我们人类发展还处在蒙昧时代的时候,就已经对开启民智的人物有了崇拜和向往。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教化万民,创造出推动历史进步的发明的黄帝会被称为人文初祖了。

但是精英人物在历史上的关键贡献其实对于茫茫众生来说,作用仍然小得可怜,尤其是教育这一块,因为很多原因,在遥远的时代,先民并不能明显得感受到教育的作用。

上古“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在此之前,“教”和“育”其实是两个单独的词。

那么我国可考的教育最早到底出现在什么时候呢?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教育这种事情一定是一个群体性的行为,早期人类社会形成的时候,一定是因为需要团体的力量在茫茫天地之间活下去,这个时候的部落之间显然就会存在一种互相教授的关系,毕竟只有整个群体的能力都在提升,应对起大自然的威胁的时候,才能多几分保命的机会。

这也是上古先民贤明的部落主往往都是有一技之长的原因,比如有巢氏、神农氏、葛天氏、柏皇氏……教育这个行为是伴随着人类进入群居社会而自然进化出的一种行为,早期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在艰难的自然环境之中更好地活下去。

这个时候的教育通常体现在具体的技能上,比如采摘果子、捕鱼捕猎、种植谷物……这个时候的教育充满了古朴粗粝的气息,但是也十分纯粹十分实用。

当部落被统一起来之后,贤明的大帝就看到了教育对于民众的教化作用。

在舜当政的时期,原始社会的制度已经面临解体,舜帝需要更多的人才成为他与百姓的传声筒,早期的小国寡民就是这么回事,最高统治者的命令总是需要一些人来帮助传播下去。

所以舜帝设立了集体性的教育机构,被称为“庠”,由有名望的老人授课。

夏商当奴隶制的国家完全替代原始社会之后,整个国家更加需要一群更加聪明的人带领国家有条不紊地发展,,而且这个时候,中华土地上已经进化出了简单的文字,就需要更多的人来推广文字,帮助君王进行统治。

所以在国家的推动下,就出现了真正成形的官方学校,被称为“序”。

这个时候出现的官方学校也是最经得起检验的,因为有出土的甲骨文作为证据支持。

这个时期的教育受众十分狭窄,主要面对的是贵族子弟,学习的内容也很有限,主要是礼仪、乐舞、武功,在天文、历法方面也有所涉猎。

教育者的构成也很简单,就是政府中的巫师、乐师和官员。

这个时期的教育特点十分鲜明,除了教育最基本的只能之外,还能看出早期中国社会形态之中政教合一的古拙原始。

两周到了西周的时候,教育有了更多的门类,政府在办学的时候也分国学和乡学两类,针对不同的人群施以不同的教育。

东周时期,在民间又出现了私学教育,还出现了一个最著名的教育家——孔子。

私学的普及既是儒家学派不适应春秋战国的表现,也是教育发展进步的必然,从顶层贵族到平民庶族,教育的受众变得更广,也是一个时代巨变之中尤为突出的一朵浪花。

从春秋以后,我们国家的封建制度形成之后,教育反而更多的成为了皇权的附庸,再没有追逐学问的纯粹之心,所以经历了两千多年仍然没有办法从一滩死水当中迸发出新的活力。

唯一可以值得一提的插曲是科举制度的创立使用,这是教育职能最为直接获利最为明显的时候,寒门布衣也有了向上晋升的通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许多读书人矢志不渝追求一生的理想,而教育对于更多的普罗大众,则成为了学习上层人物规矩的东西,就是要教会平民如何遵守规矩,具体来说,不过就是儒家那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了。

这个时期的教育东西方都出奇地统一,教育的兴起肯定是伴随着文化的兴起,东西方两千年前皆是文化最为璀璨的时候,东方诞生了孔子、老子、墨子等诸多大才;西方亦有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等哲学家。

那个星光熠熠的历史段,也被称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古今薪火一脉承时间来到近代,教育方面西方则完完全全地领先了我们,直到我们的国门被蛮横地轰开,我们才不得已睁开了眼睛,挣扎着看看是什么人将我们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精醒。

然后开始学习对方的一切,连同教育也一股脑地搬了过来,希冀着在中国这块被满清折腾坏了的土地上再次雨后春笋地冒出能够力挽狂澜的大才。

这不是没有成效的,我们在那个国家衰亡的时候,对于学问反而回归了一种质朴的崇敬心理,所以清末民初,我们国家有许多各个领域的杰出人士,他们即使与洋人相比也完全不落下风,他们是我们民族知识的天花板,而且甘愿为了后来人成长起来可以亲手突破那层天花板。

这个时候的教育带着一种浴火重生的新生和希望,在每个国人心中都留下了一颗茁壮的种子。

建国以后,我们国家发生了许多的事情,有段时间,教育的发展一度被愚昧蒙蔽,在时代的洪流面前,教育者成了蛊惑人心的怪物,这是我们不能忘记的伤痛,也是因此,我们才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每个公民都有的受教育的权利。

接受教育,与我们的吃穿没有多大关系,甚至不接受教育也可以活得很好,一如我们历史当中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先辈。

可是当我们把头颅投向天空的时候,知道的越多,我们才能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要飞上天需要准备什么东西……这就是教育的最大的功能,让人类从原始的温饱欲望当中解脱出来,去探寻更加神秘的世界,去寻找这个世界的真相。

孔子当年主张“有教无类”,恐怕也是想要每个领域都有人孜孜不倦地去钻研,每个人如同一根针向前突破,对于整个人类来说,认识这个世界就向前进了一小步。

这很艰难,但是我们的先祖在更加艰难的情形下仍然坚定地选择了这条路,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继续上下求索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4190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8
下一篇 2022-10-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