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街学问什么即文章

什么街学问什么即文章,第1张

什么街学问什么即文章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如何理解?

对!高度认同这两句话。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 •高曼在《情商》这本书中总结说:智商高情商也高的人,春风得意;智商不高情商高的人,贵人相助;智商高情商不高的人,怀才不遇;智商不高情商也不高的人,一事无成。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对“情商高”的一个文雅表达,通俗点说,就是会来事,有眼力价。

我曾经遇到一个同事,我和她聊了一会天,就想掐死她。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大约十几年前,我和李林去开会,正好坐在一起,开始闲聊。

李林:“冯老师,你的眉毛太淡,你应该去雕雕眉。

”我说:“这个建议不错,找时间去雕雕!”李林:“你的眼睛也太小了,去拉个双眼皮吧!”我有点儿不悦,但没有表现出来。

李林继续:“你的鼻子太塌啦,可以考虑垫一垫;你的嘴,你的下巴”我已经愤怒到了极点,冲她大声说:“是,我一会回家了,就把脑袋砍下来,换上范冰冰的脑袋,可以了吧?”李林很“无辜“地说:”天呀,你咋这样呢,我说的都是实话,我这是为你好呀!“我心说:“什么东西!滚一边去!再也不想见到你!”这就是情商低的人具体表现。

和这样的人待在一起,你会短命的!远离她们!情商高的典型代表是王熙凤!

今日看了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头脑里闪现过的就是这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同时,洗去了对这句话的偏见。

南怀瑾纠偏了对《学而》的误解:《学而》包括了孔门当年教学的目的、态度、宗旨、方法,等等。

过去我们把它圈开来,分作一条一条读,这是错误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关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按照古人的注解,那就是,学问要大家随时去练习,就会让人感到高兴。

可是南怀瑾认为老师、家长逼孩子读书时,情形可以说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

关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南怀瑾认为,普通人靠薪水吃饭,是“富不过三天,穷不过一月”,遇上了穷的那几天,朋友要来家里吃饭,当裤子都来不及,那是痛苦万分的事。

所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惨’乎”。

关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南怀瑾认为,你对我不起,我不打你,不骗你,心里难过一下总可以吧!这也不可以,才是君子?实在是做不到。

虽然有戏谑之言,但是南怀瑾立论的前提是——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

显然,南怀瑾把《学而》的理解上升到另一个高度了。

在我的理解,如果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那么,这个人一定具有极强的思考能力,拥有观察生活,理解生活细节的能力。

怎么做到的呢?那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热爱生活,追求上进,就像西游里的石猴,总想一探究竟,求得神仙妙法;就像王熙凤,人情练达,哪个不赞她颇有一番本事。

再说回对《学而》的认知,南怀瑾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

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

随时随地要有思想,有见习,有体验,能反省,这就是学问。

随着反省的深入,有了进步,自会有会心的兴趣,也就是有了“不亦悦乎”的高兴了。

这不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释义了吗?至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那就牵扯到做学问的境界,跨过了自我的修为,与“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有一定距离,暂且不表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4225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8
下一篇 2022-10-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