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学校质量诊断改进机制

建立学校质量诊断改进机制,第1张

建立学校质量诊断改进机制 制度建设与运行状态--质量监控状态--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规划的工作怎么做?

可以参考别的学校方案:南充理工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与运行方案(试行)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 号)、《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6]37 号)、《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试行)》和《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 *** 作规程(试行)》的通知(川教函〔2016〕50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以《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试行)》和《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 *** 作规程(试行)》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坚持“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 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的责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努力改进办学条件、规范学校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建立常态化、周期性及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制度,构建校内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保证体系,通过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改工作,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健康发展。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紧密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及相关信息填报,以学校为工作主体、职教专家团队引领诊断、举办者监督整改的诊改常态化周期性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制度、工作机制、预警和激励机制;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构建校内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五纵五横”的质量保证体系,逐步建成覆盖全员、贯穿全程、纵横衔接、网络互动的常态化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立完善学校质量分析与监控数据平台,将自我诊断与改进工作情况纳入年度质量报告,实现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的目标。

(二)具体任务 建立基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常态化、周期性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落实,学校自主诊改的主体责任,省、市专家组抽样复核的工作机制,促进学校在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基础上的自我规划、自我诊断、自我改进、自我发展。

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具体任务是: 1.核查调研,完善规划。

根据国家、省、市、县有关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对学校办学条件核查和办学现状调研,查找问题存在的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修订完善《南充理工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制定,专项规划。

2.健全制度,建立标准。

完善学校教学诊改工作的工作机制,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对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的工作实施进行梳理。

研究地方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用人需求,科学确定学校的专业设置数量与结构,定位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学生职业精神、职业技能的打造,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专业资源建设。

分别从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诊改机制,修订《南充理工学校章程》,建立健全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工作标准和流程,增强学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逐步形成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

3.搭建平台,数据采集。

搭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体系。

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

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在诊改工作的基础作用,促进学校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完善预警功能,提升学校教学运行管理信息化水平,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4.落实责任,自主诊改。

认真做好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责任、保证学校基本办学方向、基本办学条件、基本管理规范。

主动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改工作,从学校现状办学层面上找到存在的问题。

全员参与诊改,使资源配置更有效、更有针对性,推动诊改工作螺旋式上升,在此基础上撰写学校自我诊改报告,纳入质量年报。

三、 制度设计 围绕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进行梳理,健全相关制度标准,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创新学校自我治理形态。

(一)学校层面:1.学校章程;2.财务管理制度;3.资产管理制度;4.安全管理制度;5.学籍管理制度;6.学校文化建设制度;7.国家助学金、免学费资助管理制度等。

(二)专业层面:1.专业设置、调整管理制度;2.教学常规管理制度;3.实践教学管理制度;4.校企合作管理制度;5.实训基地管理制度;6.教科研管理制度;7.专业建设绩效管理制度;8.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9.专业教学标准;10.实训基地建设标准等。

(三)课程层面:1.课程教学大纲;2.课程开发管理制度;3.教材使用管理制度等。

(四)教师层面:1. 教师队伍培养提升管理制度;2.教师队伍考核聘任管理制度;3. 班主任工作制度;4.学生作业辅导制度。

5.教师专业标准等。

(五)学生层面:1.德育大纲;2.学生养成教育制度;3. 心理健康教育制度;4. 职业指导工作制度;5.班级管理考核制度;6. 学生社团管理制度;7.学生综合素养考核评价制度等。

四、 组织实施 按照“问题导向、目标引领,完善体系、搭建平台,自主诊改、循环递进”的工作思路,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一轮自主诊断与改进工作,推进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年度循环,形成人才培养质量螺旋递进的长效机制。

(一)开展核查调研,查找问题不足依据教育部《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和《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试行)》等文件,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开展办学条件核查和办学现状调研。

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问题与不足,形成机制有效管理。

(二)完善发展规划,设定发展目标 依据《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标准》《四川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等文件,结合《学校实际现状,在修订完善《南充理工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 年)》的基础上,制定学生综合素养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文化校园建设、学校文化建设六项专项规划,设定学校发展目标。

各部门通过工作计划,分解工作任务,落实发展目标。

(三)健全制度标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依据近年来国家和四川省有关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文件精神,修订学校章程,健全教学、学生、后勤、安全、人事、财务和资产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制定各部门、各岗位工作职责,规范各项工作标准和流程,逐步形成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五系统纵向管控,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层面横向落实的内部质量控制网络,不断完善“五纵五横” 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

(四)办学思路与学校治理的诊改工作1.办学思路与组织的诊改诊断学校办学理念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及学校实际的吻合程度;诊断学校依据区域需要、学校优势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态势定位状况;诊断学校发展目标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诊断学生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和人文修养与用人单位要求的吻合状况;并采取相应措施改进。

2.学校治理状况的诊改诊断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完善状况及学校在专业设置与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限;诊断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的办学理念、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整合资源的能力状况,并采取相应措施改进。

(五) 学校管理的诊改工作 1.教学管理的诊改 通过对教学管理制度、执行与成效的诊断,了解制度完善、执行及教学秩序运转状况;通过对教学管理队伍的诊断,了解教学组织管理系统建设状况,人员数量结构和素质状况;通过对实践教学管理与实习管理的诊断,了解管理制度建设、执行和管理状况,国家相关规定的落实状况;并采取相应措施改进。

2.学生管理的诊改 通过对学生管理制度、执行与成效的诊断,了解制度完善、执行状况,重大事项管理到位状况,学生素质教育状况,以及学生的行为习惯; 通过对学生管理队伍的诊断,了解队伍结构、素质、工作状况; 通过对学生奖惩管理情况的诊断,了解相关政策执行状况,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改进。

3.质量监控的诊改 通过对制度设计的诊断,了解教学工作制度和质量保证机制建设状况; 通过对运行状态的诊断,了解制度执行状况,多元参与教学评价状况,人才培养数据平台建设和使用状况; 通过对监控效果的诊断,了解自我诊断后的工作改进状况;并采取相应措施改进。

4.安全管理的诊改 通过对应急预案的诊断,了解安全管理组织和制度建设状况;通过对校园安全状况的诊断,了解学校安全运转、规范办学状况;并采取相应措施改进。

(六)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的诊改工作1.专业规划与建设的诊改 诊断专业规划的制定、执行与调整状况;诊断专业建设举措与成效的情况;诊断校企合作的实践状况;并采取相应措施改进。

2.人才培养方案的诊改 诊断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方案的制定、执行与调整情况的诊断,了解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合理,方案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及时调整,能否适应社会人才需求;通过课程体系的建立、执行与调整情况的诊断,了解课程体系构建的科学依据,反映人才培养时代要求的程度,专业技能课程比重是否合理;并采取相应措施改进。

3.课程建设状况的诊改通过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诊断,了解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要求,教学过程是否对接生产过程,以及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状况、考核评价状况;通过对课程建设计划、措施和成效的诊断,了解课程内容是否对接职业标准,能否及时更新,以及精品课程、主干课程建设状况;通过对课程资源的诊断,了解教材选用和网络教学资源使用状况;并采取相应措施改进。

(七)资源条件(办学经费、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条件和信息化条件与资源)的诊改工作1.办学经费情况的诊改诊断经费收入情况,经费渠道是否稳定来源可靠,特别是实验实训及设备经费、教师培训经费等是否有保证;诊断经费支出情况:财务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是否依据预算支出,日常教学经费占比是否合理;诊断生均经费情况:经费的安排能否保证学校正常运行;并采取相应措施改进。

2.师资队伍建设情况的诊改诊断师资数量与结构,专任教师的配备及学历达标状况,专业带头人、企业兼职教师、“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状况;诊断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和研究能力,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能力及信息化教学能力;诊断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措施与成效,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状况,学校专业标准执行、教学团队建设、专业带头人培养以及教师培训状况等;并采取相应措施改进。

3.实践教学条件的诊改诊断校内实训条件,实训基地专业覆盖状况,设备设施的完好情况,利用率状况,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发应用状况等;诊断校外实训基地情况,基地能否适应专业教学要求,能否满足学生实习和实训需要;并采取相应措施改进。

4.信息化条件与资源的诊改 诊断校园网状况,校园网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网页内容更新、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状况等,以及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举措;诊断教学用计算机现状,了解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条件;诊断图书及数字化教学资料状况,数字化教学资料和图书资料的建设状况等;并采取相应措施改进。

(八)德育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诊改工作1.德育工作状况的诊改通过对德育课程教学的诊断,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的落实情况,德育课程开设状况,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如何,其他课程是否有机渗透德育内容,以及德育师资建设状况;通过对德育实践的诊断,了解学校以德育人原则,从知行统一、教管结合出发,设计和组织德育活动状况;通过对心理辅导的诊断,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条件建设、教育内容等状况;通过对职业指导的诊断,了解学校职业指导的水平和质量,并采取相应措施改进。

2.文化素养与身心素质培养状况的诊改诊断总体设计,了解素质教育课程开设状况;诊断实施效果,了解学生的人文修养、审美情趣和学生健康状况;并采取相应措施改进。

3.校园文化建设质量的诊改通过对校园环境的诊断,了解学校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公共环境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状况;通过对特色营造状况的诊断,了解校园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校本特色状况,以及校风、校纪、教风和学风建设状况;并采取相应措施改进。

(九)教育教学质量的诊改工作 1.社会评价的诊改 通过对年度招生数、巩固率的诊断,了解学校招生举措和规范化招生状况,特别是学生巩固率状况;通过对就业率、就业质量的诊断,了解学校就业推进举措,学生就业面向和起薪点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吻合状况;通过对社会认可度的诊断,了解毕业生社会满意度,用人单位的评价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改进。

2.技能评价的诊改通过对双证书获取率的诊断,了解学生技能学习状况;通过对专业技能竞赛情况的诊断,了解各种技能大赛师生参与和获奖状况;并采取相应措施改进。

五、工作安排 1.启动宣传阶段(2016 年 12 月) 主要任务:一是制订方案:制订、发布学校教学诊改工作制度建设与运行方案;二是诊改学习:更新理念,解读政策文件,部署工作任务,提高全员质量意识和责任感。

组织学习教育部、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诊改工作的相关文件精神,研究学校诊改工作实施方案的具体内容,明确部门、个人工作诊改方向、措施;听取诊改专家进行专题报告,进一步明确内涵,深化认识;三是诊改宣传:建立诊改专题网站,利用校园网、OA 平台等进行校内诊改工作宣传。

2.建立与运行阶段(2017 年 2月至8 月)主要任务:一是各诊改项目组按照本方案“组织实施”要求,建立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二是通过自我诊改,形成各层面质量改进螺旋,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三是修改完善学校“十三五”规划,明确规划目标标准;四是诊改工作学期报告,诊改办每学期末发布诊改工作学期报告,报告主要通报学校诊改工作的整体情况并对诊改工作季度报告进行分析与反馈;五是诊改工作年度报告,诊改办结合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和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初步形成学校诊改工作年度报告,经各诊改项目组充分研讨、修订后,向领导小组报送学校教学诊改工作年度报告。

3.自我诊改阶段(2017年9月至2018年11月)主要任务:各诊改项目组自我诊断、自我改进、自我完善,按诊断项目、诊断要素、诊断点实施诊改,撰写学校教学工作自我诊改报告。

4.市级复核阶段 (2018 年 12月至2019年8月) 主要任务:各诊改项目组、诊改办撰写诊改工作报告;主动接受市级专家组抽样复核;学校根据认定的复核报告深化改进工作,并在完成改进工作后进行总结。

六、 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为确保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学校教学工作诊改领导小组、诊改办公室、质量管理办公室,为该项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二)机制保障 学校制定《教学工作诊改绩效考核办法》,对诊改工作过程、成效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学校绩效奖励。

(三)经费保障 根据诊改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科学分析实现目标任务所需的资源条件,提供必要经费支持。

依据经费预算、使用制度,保证经费足额投入、合理使用,为目标任务完成提供资金保障。

(四) 技术保障 组建由专业网络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团队,负责学校数据管理系统的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工作,为诊改工作长期持续开展提供技术支撑。

(五)人员保障 要求全校师生员工做到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程跟进。

为提高诊改能力,对校级领导、中层干部以及数据采集人员等同志进行分类培训,让他们进一步明确诊改方案制定、组织实施、数据采集使用、诊改报告和质量年报撰写等工作的责任,同时邀请诊改专家到校做专题讲座。

质管办负责诊改资料收集整理。

把运行机制、质量监控机制、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机制相结合,作出自己的规划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4323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8
下一篇 2022-10-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