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中的小草是指什么

片段中的小草是指什么,第1张

片段中的小草是指什么 雨水滋润了小草中的滋润是什么意思?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中的象征手法是如何构成的?这些象征手法有什么艺术特点?

回答在世界文学的发展历程中,不同的文学作品展现着不同的中心思想,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20世纪初,西方的象征主义已在文学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鲁迅先生的《野草》,就大量地运用了象征主义这一表现手法,实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本文就主要分析鲁迅散文《野草》的象征主义艺术特点《野草》作为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其主要在展现无情残酷现实的同时进行自我解剖,不仅具有跌宕起伏的小说故事情节,而且也夹杂着作者悲愤矛盾的情绪。

该作品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来表现抽象的现实生活。

在文学领域中,象征主义的手法主要指采用象征、启发以及暗示的方式进行作品的描述,描述出来的作品具有神秘色彩。

在作品《野草》中,鲁迅先生大胆地运用了暗示和联想相结合的方法,并借助具体的意向来表达抽象的事物,以此将复杂、苦闷的情绪融入语言文字。

就如鲁迅先生自己所说,作品《野草》是一部压抑的散文,其展现了作者孤独的体验。

因此,在了解《野草》表达的情感时,人们首先需对该作品中的象征主义艺术特点进行分析。

一、象征主义的形式在鲁迅的散文集《野草》中,虽不是所有作品都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但其中的大多数作品都属于象征性作品,从整体上来看,其仍可以称为是一部主要体现象征性的作品。

散文《野草》中,人们可以发现以下几种表现出的象征主义形式:1,运用具有象征性的景物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在自然生态中,相应的景物都具有一定的意象,运用具有象征性的景物来渲染气氛、表达情感是大多数象征主义作品的一大特点,而此特点在《野草》中得到了鲜明体现,如《雪》《秋叶》等作品,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来象征作者的思想情感。

2,运用一种荒谬且独特的方式来描写景物《野草》中,存在一种象征主义形式即作者通过运用一种非常荒谬的方法来描写景物,即描写一些完全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样的作品常常让人难以理解,如《死火》《影的告别》《死后》等作品,作者都采用了一种极为诡异的方式进行景物描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象征主义形式。

3,运用一种非常梦幻的象征主义形式《野草》中收集的《复仇》《过客》等作品,作者通过营造梦幻般的效果来进行象征主义创作。

通常作者描绘出的景象让人无法辨别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正是这种描写方式构成了一个极具象征性的世界,从而使作者的思想情感达到更高的境界。

二、具体的象征主义的艺术特点1,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野草》中,作者收录的大多数作品都是自然景物、虚拟的场景或梦幻的景象等,从这些景物的描写中人们可以体会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一方面,具有象征主义的创作方式可以更加形象地展现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具有针对性的创作方法则可以影射出作者当时的心境。

例如,《秋夜》主要运用象征性的手法来抒发对黑暗统治势力的憎恶和愤怒,并表达出对被压迫摧残的人们的同情,以及对抗击黑暗、坚韧战斗的人们的赞美,而这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则主要借助景物的描述进行阐述。

从现实主义角度分析《野草》可以发现,其主要特点即是运用象征性的手法表达作者内心清醒的认识,以及无法摆脱痛苦的焦虑之情。

例如,在《好的故事》中,其描写的一系列景物都具有人的情感,造就了一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从这些虚幻的景物描写中,人们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总体上来看,《野草》将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进行了高度统一,展现出不一样的美学风格。

2,人物形象的象征在《野草》中,作者不仅借助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还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

例如,在作品《影的告别》中,作者在对人物的描写上运用了大量的象征主义手法,塑造了一个痛苦且以悲,〗崾,的文化先驱。

对于作者来说,其认为只有塑造如此类型的人物形象才可将革命推到最前端。

同时,作者本身便是作品中描写的这一角色,鲁迅先生的一生,总是无法摆脱悲剧的产生,致使其常常在作品中表达对自我灵魂的深刻拷问。

此外,在作品《过客》中,作者也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使整部作品都充满象征色彩,耐人寻味。

3,故事情节的象征对故事情节的描写可以将象征主义的色彩升华到极致,《过客》是《野草》中唯一一部采用戏剧性手法进行创作的戏剧,该作品不仅充分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且塑造了战斗者的形象。

该作品主要展现人物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未知,但还仍坚持不停地往前走,而作者本身也正是具有什么都不怕的精神,所以塑造了一位为了战斗而生的人物。

从整个故事情节中,人们可以体会到作品运用象征的现实意义。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生命是自己的,没有人可以拿走,即使遇到崖谷、火坑,我们都应该自己承受。

此外,在《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鲁迅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来讲述“聪明人”“傻子”“奴才”三种不同的人生观,读者可结合故事情节感知和体会不同的观念,“聪明人”“傻子”“奴才”便象征着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人物。

三,结语综上所述,《野草》大量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且在多层次的表达上具有不同的表现效果。

因此,在理解该作品时,人们需结合象征性的表现效果深层次地剖析作品,以加深对艺术效果的体悟。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了解《野草》这部诗集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野草》收录了鲁迅先生创作于1924年—1926年的散文诗作23篇。

其中各篇主要描写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状态,以及鲁迅对革命力量的热烈呼唤,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民劣根性的批评,和对自我精神的解剖等等。

诗集内容形式多样、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语言形象,富有抒情性和音乐性;并以独语式的抒情散文形式,运用象征手法,深化了中国散文诗的艺术和思想意境。

那么,诗集中的那些象征手法是如何构建的?又有哪些艺术特色呢?我将结合具体诗篇,回答这两个问题。

一、象征手法的构建《野草》集中表达了鲁迅在思想转折关头,既奋斗、探索又充满矛盾、苦闷的内心感受,他采用象征的表现方法,把自己的这种内心感受通过对具体物象的描绘表达出来,诗集的象征手法构建主要有四种类型。

01 寓象征意义于自然景物中,表达作者特定的心境中国古典文学有一个优良传统:即“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以象征为目的景物描写已经意象化了,它不是写实而是写意,景物象征作者所要表达的某种思想感受。

《野草》里的《秋夜》、《雪》、《好的故事》、《腊叶》、《一觉》等篇的景物描写都具有象征意义。

比如《秋夜》中,所描写的是一幅深秋夜景图,这里有夜的天空,窘得发白的月亮,夜游的恶鸟,更有落尽了叶子的枣树,瑟缩地做梦的小粉红花,扑火的小青虫,鲁迅在这些景物里都赋予了象征意义。

其中夜的天空“奇怪而高”、“非常之蓝”、“映着冷眼”,“洒下繁霜”,这在作者的感受中不是一般的自然景物,而是黑夜里的统治者的威严和冷酷的象征。

窘得发白的月亮和夜游的恶鸟属于这黑夜的天空,构成了夜的氛围,象征作者当时所生活的黑暗浓重的社会环境。

而作者着重描写的是,秋夜寒箱侵袭下的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单剩干子……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目夹”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枣树在黑暗夜空里,虽遭受严寒侵袭,但勇猛坚韧,不停止战斗,甚至不为各种黑暗势力所蛊惑,一意要制敌于死命。

这是象征那些,在黑暗环境里英勇战斗的战士们,他们“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奋然前行。

和枣树相比较的是,秋夜繁箱侵袭下瑟缩地做梦的小粉红花,和为追求光明舍身扑火的小青虫,这是象征黑暗环瑰中只是做好梦或盲目牺牲的两类青年。

《秋夜》里所描写的全部自然景物都赋予了象征意义,表达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环境的感受和体脸。

02 寓象征意义于奇特的景象中,表达作者的思想感受这一类的象征往往通过梦境,创造一幅奇幻幽深的艺术图景,象征作者当时体验的一种思想,这包括作者在思想转折期的深刻思索和自我解剖。

《野草》里的《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等篇所描述的景象就体现了这样的象征特点。

《墓碣文》是写一个奇幻的梦境,梦中的“我”看到一座坟墓前面的墓碣文以及墓中躺着的死尸的情状,整个景象幽幻奇特,阴森恐怖。

墓碣文是墓中人的思想表述,他对黑暗现实不满,又没有看到光明的前途,所以充满了消极虚无思想,而这些消极思想又成了他精神世界的游魂:“化为长蛇”,“自啮其身,终以殒颠”。

他对自己的消极虚无思想进行自我解剖,但又充满了矛盾痛苦,作品描写墓中人这种消极阴冷的思想及其自剖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它象征鲁迅自己在思想斗争的转折关头,蜕旧变新的决心和所经历的大搏斗、大痛苦。

《影的告别》所创造的景象也很奇特。

“影”是处在不明不暗之间的矛盾形象,它“不愿仿徨于明暗之间”,然而,“终于仿徨于明暗之间”。

但天堂、地狱、将来的黄金世界都不愿去,因为都有它所不乐意的地方。

然而,它又不愿继续作一个跟随形的影,宁可在明暗之间“仿徨于无地”;因为黑暗会使它沉没,光明会使他消失。

在几经犹豫和反复之后,还是以决断的气概在黑暗中沉没。

“影”的形象,象征鲁迅处在思想转化的矛盾苦痛中,他决心摆脱这种境地。

鲁迅把自己内心捉摸不定的思想通过“影”的艺术形象表达出朱,造成一种神密幽深、迷茫朦胧的艺术境界。

03 寓象征意义于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之中,表达作者在生活中的观察和体验作品里所描述的故事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但它往往不叙述故事发生的全过程,而只叙述一个故事片断,故事和人物本身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故事所包含的象征意义。

《野草》里的《过客》、《复仇(一)》等篇就描写了具有象征色彩的故事。

《过客》是鲁迅对生活长期体验和思考之后,为了概括一个时代革命探索者的道路和命运而创造的一个富有象征色彩的故事。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太阳将要下山的黄昏,地点是在一个荒凉的旷野上,有杂树、瓦砾、丛葬,这象征着废驰破败的旧中国社会。

就在这种环境中,一个饱经时代生活风霜的过客,在经过长途跋涉之后,沿着似路非路的小道将到一个小小土屋的边上,这里坐着一个老翁和陪伴他的小女孩。

全篇就描写过客和老翁、小女孩的一段对话。

老翁、过客、小女孩这三个人物象征了对待人生的三种不同态度,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年龄和经历,因而对过去的道路和未来的前途就有不同的回答。

老翁是在生活道路上跋涉过,而终于半路停顿不再前进的颓废者,他认为前面是坟,过客前去的路料不定可能走完,还不如回转去。

小女孩对未来充满美和爱的感情,她认为前面是许许多多野百合、野蔷薇盛开的地方,对于因长途跋涉脚已走破的过客,怀着真诚的同情递上一条布片。

过客认为前面盛开着野百合、野蔷薇,但那是坟,他不同于老翁的是在追寻走完了那坟之后的路,他也不接受小女孩一片布的爱的布施,以减轻前途中肩上沉重的负累。

所以在鲁迅笔下,过客最后说道:“多谢你们。

祝你们平安。

(徘徊,沉思,忽然吃惊,)然而我不能!我只得走。

我还是走好罢……。

(即刻昂了头,奋然向西走去。

)”鲁迅通过这个象征性的故事告诉人们:在和黑暗社会进行大搏斗的时代激流里,真正的革命者既不能像老翁那样对前路悲观失望而停顿下来,也不能象小女孩那样对前路只单纯地怀着美和爱的感情,而应该象过客那样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对光明未来抱着坚定信念,肩起时代的使命,坚韧不拔,勇往直前。

而《复仇(一)》则是通过象征性故事描述,展示了两种干枯:肉体干枯和精神干枯。

而精神的干枯比肉体干枯更可怕,在冷静的故事描述中蕴含着对群众精神麻木状态的深刻批评。

在诗作结尾,鲁迅写道:“于是只剩下广漠的旷野,而他们(肉体和精神)俩在其间裸着全身,捏着利刃,干枯地立着;以死人似的眼光,赏鉴这路人们的干枯,无血的大戮,而永远沉浸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中。

”04 寓象征意义于某个生活场景中,表达作者对生活特定的感受和理解作品所叙述和描绘的往往是现实生活里的一个场景,从场景本身看它是普通、平常、实有的生活现象,但它是一种艺术的象征,生活场景已经意象化了,熔铸了作者深刻的思想认识。

如《求乞者》描述的是旧中国社会很平常的生活场景,一开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灰暗破败、冷漠苍凉的生活图景。

作品中的“我”:“顺着剥落的高墙走路,踏着松的灰土。

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

人与人之间互不关心,所有的是剥落的高墙和松的灰土,这是旧中国社会生活环境的象征。

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出现了一个求乞者,他:“向我求乞,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而拉着磕头,追着哀乎”,或者改一种求乞的方式,那是“哑的,摊开手,装着手势”。

这里描写的求乞者,在灾难深重的旧社会几乎遍地皆是,是普遍的生活景象,但这又并非止于写实;这个求乞者形象是黑暗社会充满痛苦,但又屈服于奴隶生活命运的人们的象征,熔铸了鲁迅对他们的深刻认识。

鲁迅从改良中国社会的高度出发,长期探讨国民性,他发现国民性弱点之一是屈服于奴隶的命运。

他曾在《灯下漫笔》这篇杂文里,把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两个时代。

他认为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而沉沦在黑暗里,就是由于受压迫的人们这种安于奴隶命运的奴隶性。

因此,他对求乞者的态度是:“厌恶他的声调态度……给以烦腻、疑心、憎恶。

”他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青年的使命”。

鲁迅把自己对受压迫而安于奴隶命运的人们的认识及其态度,溶汇在散文诗《求乞者》里,用具体可感的生活景象象征自己对社会、历史、人生的深刻认识,闪现着哲理的光辉。

二 象征的艺术特点《野草》吸收了西方象征主义文学的营养,特别是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如深远的造意,丰富多采的奇幻想象,通过意象的创造来隐喻和暗示自己的主观感受等。

在借鉴西方象征主义文学过程中,鲁迅又剔除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抹去了消极颓废情绪和神秘主义色彩,体现了他自己的创作特点。

综合来看,《野草》中象征手法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三点。

01 强烈的现实主义战斗精神西方象征派诗人,往往远离现实,追求主观幻觉,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虚无缥缈的境界中。

鲁迅却立足于中国现实的土壤上。

他的《野草》是思想处在转折关头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较多的消极情绪,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心情欠颓唐了”;另一方面,仍然体现了一位执着于现实的战斗者的本色。

《狗的驳诘》、《立论》、《死后》是对黑暗现实直接的反响和抗争,就是采用象征主义表现方法的篇章,如《秋夜》、《求乞者》、《复仇》、《死火》、《失掉的好地狱》,也体现了强烈的现实主义战斗精神。

我以《失掉的好地狱》为例,具体分析之。

这篇诗作通过失掉了地狱统治权的魔鬼自述,来描写地狱中的景象。

当天地作蜂蜜色的时候,魔鬼战胜天神,掌握了主宰一切的大威权:“他于是亲临地狱,坐在中央,遍身发大光辉,照见一切鬼众”。

但:“地狱原已废驰得很久了……鬼魂们在冷油温火里醒来”,倏忽间记起人生,向着人间发一声反狱的绝叫,人类应声而起与魔鬼战斗。

人类赶走了魔鬼,整饬地狱,“用了人类的威严,叱咤一切鬼众……那威棱且在魔鬼之上”。

这里描写的地狱中的景象,象征当时的黑暗现实,那个失掉了好地狱、遍身发大光辉的魔鬼是军阀的象征,在魔鬼统治下的鬼魂们是当时现实中受苦受难的人民的象征,“人类”则象征着未来的新统治者。

地狱的变化象征当时黑暗现实的变化,这是鲁迅对当时中国社会政治斗争形象而深刻的概括。

鲁迅写作本文前不久,写了杂文《“碰壁”之后》,对在反动教育下,辗转呻吟的青年学生表示同情,对反动统治表示了极大的愤慨,文中写道:“正当苦痛,即说不出苦痛来,佛说极苦地狱中的鬼魂,也反而并无叫换,华夏大概并非地狱,然而‘境由心造’,我眼前总充塞着重叠的黑云,其中有故鬼、新鬼、游魂、牛首阿旁、畜生、化生,大叫唤,无叫唤,使我不堪闻见。

我装着无所闻见模样,以欺骗自己,总算已从地狱中出离”。

其中“华夏大概并非地狱”是反语,其真意是认为整个华夏是一个大地狱,统治者虽然不断更换,但受苦受难的依然是鬼魂,地狱照样是地狱,不论是所谓“魔鬼”或所谓人类来统治,其社会本质是一样的。

《失掉的好地狱》就是鲁迅对当时中国社会本质认识象征性的艺术概括,体现了强烈的现实主义战斗精神。

02 深沉而激荡的抒情色彩西方象征派诗人的精神状态处于极端空虚和寂寞之中,往往在灰暗、丑恶的事物中寻觅诗意,诗歌里抒发的情绪幽冷、阴沉、苍白。

而鲁迅作为一名忧国国忧民的斗士,他在《野草》里运用象征主义表现方法的诗篇里,都蕴含着深沉而丰富、热烈而崇高的感情。

在《秋夜》、《雪》、《腊叶》《一觉》里,寄寓在对象征性自然景物的描绘中。

在《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复仇》、《过客》、《颓败线的颤动》里,则通过描绘,象征性的奇幻景象和创造象征性的故事透露出来。

而《题辞》是以象征性的议论为主,字里行间洋溢着深沉而激荡的感情。

《题辞》写在反动派血腥镇压的黑暗环境里,当时鲁迅目睹了成千上万的革命群众惨遭杀害,烈士的鲜血染红了街头,特别是他寄予很大希望的中山大学的许多学生被捕被杀,他的精神受到极大振动,对反动派充满了愤激和仇恨,同时也渴望新的战斗到来。

鲁迅就把这种思想和情绪凝聚在《题辞》里,他将自己的23篇散文诗比喻为“野草”,它:“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这里是用象征性的形象而深刻的议论,说明“野草”是在自我解剖并露出自己的血和肉的过程中,吸收了养料而生长起来的,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继续生存时,必将遭到反动派的摧残,直到跟随产生它的社会的死亡而朽腐。

在深刻的议论里,洋溢着鲁迅对“野草”的一片深情。

鲁迅面对白色恐怖内心充满僧恨,同时也渴望战斗和憧憬胜利的未来,他用象征的语言写道:“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这里的地面象征黑暗旧世界,地火则象征人民群众被压抑的反抗之火。

尽管反动派压迫、屠杀,但人民是不会屈服的,白色恐怖只会在人民群众内心激起更旺的反抗怒火,压迫愈甚,反抗愈烈,总有一天,这股反抗怒火像熔岩一样冲出地面烧毁这黑暗的旧世界。

鲁迅在这里抒发的感情,也如“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它深沉而激荡,蕴含而又强烈。

03 严格遵循思想和生活的逻辑西方象征派诗人运用象征表现方法驰骋想象的时候,往往不以事物间的相互属性为基础,单凭直觉和幻觉,有时甚至违背思想和生活的逻辑,变成了人们猜不出的谜语。

鲁迅在运用象征表现方法的时候,也有丰富的联想,甚至描写幻觉中的景象,如《秋夜》、《影的告别》、《好的故事》、《死火》、《颓败线的颤动》等篇。

但他在运用象征性的自由联想时,以事物间的相互属性为基础,构思严谨,遵循了思想和生活的逻辑。

他也运用了许多梦境,带着虚幻色彩,但是以梦境寓真实,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真实。

现实中的影和形是连在一起的,离开了形就不存在影,鲁迅在《影的告别》里描写了一个要脱离形的影,这看起来违背现实生活逻辑;但它真实地反映了鲁迅的思想矛盾以及要摆脱这种矛盾境地的心理。

现实中的火只有燃烧或熄灭,而鲁迅在《死火》里描绘了“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的死火形象,这是“我”在梦中虚幻的奇遇,但它却真实地反映了处在困境中的革命者的遭遇,以及“我”决定携带“死火”出冰谷,让它“永不冰结,永得燃烧”的愿望。

《颓败线的颤动》也是描写梦境,幻梦中的老女人怀着苦痛在深夜中出走,一直走到无边的荒野:“当她说出无词的言语时,她那伟大如石像,然而已经荒废的,颓败的身躯的全面都颤动了。

这颤动点点如鱼鳞,每一鳞都起伏如沸水在烈火上;空中也即刻一同振颤,仿佛暴风雨中的荒海波涛。

”老女人的痛苦和反抗在作者的笔下都幻象化了,石像一般伟大,烈火一般燃烧,暴风雨一般猛烈,波涛一般起伏,石像、烈火、基风雨、波涛,在整个天空里又熔为一体,构成一幅奇特的图景。

老女人的形象带着虚幻的色彩,但又是真实的,而且是高度的真实,她是一种境遇和力量的象征,概括了旧中国千百万被压迫妇女的悲惨遭遇和她们那种庄严神圣的反抗精神。

中国传统象征方法,无论是香草美人的书写,还是寄情山水的寄托,象征创作的审美品格总是阴柔绵软的。

但《野草》中坚韧挺拔的“枣树”,要与黑暗做绝望抗争的“影”,“沉湎于大欢喜和大悲悯中”对麻木愚民做决裂的复仇的人之子……一反绵软之风,走向了刚强峭拔。

鲁迅以其的恢弘气魄,完成了中国象征从优美到崇高的转变。

回答完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4380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9
下一篇 2022-10-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