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变革的论文

学校变革的论文,第1张

学校变革的论文 你认为一个学校的期刊论文发表情况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方面?

作为高校人事工作者,看到这个问题不请自来,因为个人对这个问题有着很深刻的体验。

简单来说,描述一个高校的期刊论文发表情况无外乎两个维度,一个是数量,一个是质量,但不管是哪个维度,最有用的影响因素只有一个,不是资金,不是平台,也不是人才,而是评价体系。

一个高校的人才评价体系决定了这个高校的业绩产出。

我所在的高校是一所工科211高校,十年前,EI期刊在国内认可度还比较高,学校职称评审的条件重数量轻质量,质量要求主要是EI论文,老师们也基本上都发表EI论文,很少有人发表SCI论文。

但实际上,EI在国际学术界分量很轻,而且一些垃圾期刊和会议开始入侵EI,使得EI公信力逐年下降。

不过那个时候没有学科评估,学校国际化程度也很低,学校根本没有认识到论文的重要性。

后来,学校在各种排行榜上的排名出现了明显下滑,特别是学科评估出现后,学校更是感受到了明显差距,除了人才方面的差距外,显性的科研成果也是关键。

因此,2010年后,学校开始从各个层面鼓励教师发表高水平论文,比如论文奖金,以前一篇EI奖500,后来就没有了,改为一篇SCI论文1000元,二区和一区论文还会翻倍,cns直接10万一篇。

单篇论文奖励还远远不能激发大家的潜力,于是人事处就出手了。

我们通过广泛的调研,找到了我们的差距,也找到了一些突破口。

首先是职称,把此前对EI的要求全部改为SCI要求,EI会议一律不算(计算机方向的被误伤了);然后是聘岗,聘期内理工科教授没有SCI肯定是无法合格的。

当时,这些政策提出来的时候遭到了教师们的强烈反对,有的说学校平台一般,发不了SCI,有的说大家做工程的,发什么SCI。

不过,新政策坚持两年后,学校的情况马上有了明显改观,SCI论文数量蹭蹭往上涨,还是同样的一批老师,同样的平台,同样的科研项目支持,以前项目做完就完,现在会深入挖掘机理,拔高一下发SCI。

几年过后,学校的学科排名也明显提升了,特别是ESI学科排名,今年工程学科还进了千分之一,以前老师老是说我们人事处不懂专业瞎指挥,现在都认为如果没有当年的阵痛,现在学校能不能进双一流都难说。

不过,现在学校发展进入新的时期了,SCI论文也不再是学校关注的重点。

仅靠人事制度改革来鼓励老师发表高质量论文已经力不从心了。

现在的科研,要想出cns级别的论文,要想出大成果,一是要有大团队,二是要有顶尖实验室,三还是要有一群愿意为科研献身的人。

如果只是为了评个职称,那论文永远就只能是数字。

我说点现实的问题:一、合理的激励机制。

人都是趋利的,只要所做的工作能够得到相对理想的回报,才会有人愿意去做。

二、与单位级别、层次相匹配的任务要求。

王健林式的“小目标”不是随便谁都能够得着的,若单位一言不合就让人发多少篇权威C刊、多少篇高分SCI,而不考虑实际情况。

请问有谁愿意去为一个“玩命跳”连毛都摸不着的目标上心啊?三、树立榜样。

给予踏实肯干、热衷学术科研的人更多机会,让其成为标杆。

目标往往以实物呈现,才更能勾起人的欲望。

想到哪说到哪,不足之处请多多赐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4400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9
下一篇 2022-10-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