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职业学校教学比赛

参加职业学校教学比赛,第1张

参加职业学校教学比赛 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标语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afdy1009 最全的职能大赛标语会堂外墙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造就高素质技能人才。

2、今日职校的技能尖子、明日企业的技术骨干。

教学楼:1、千苦万苦,没有技能打工最苦;七算八算,读职业学校 最划算2、国家出费用,学校练本领,轻松来就业,事业有出路3、励练能力,交流技艺,超越自我,勇攀高峰4、加强学习,相互交流,切磋技艺,共同提高5、大赛点亮人生,技能改变命运6、学技术、练技能、当能手、做贡献7、学技能、上职校、就业快、待遇高8、多掌握一门技能,多一个就业机会9、就业是民生之本、技能是就业之基10、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11、抓职教就是抓经济发展,抓职教就抓社会进步12、掌握一技之长是劳动者竞争择业、安身立命之本1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动手能力培养14、以人为本,规范管理,创办优质职业教育。

大门气柱:1、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2、开展职业技能竞赛、造就优异技能人才技能大赛教学楼前、会场升空气球条幅:1、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推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积极开展职业学校学生技能竞赛活动全面提升职业学校技能教学水平3、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努力开创庆阳职教工作新局面

为什么学校很多老师都不愿意参加省、市教学技能比赛?

小徐老师参加过几次市里的教学技能大赛,相对于现在的教学技能大赛,小徐老师更愿意参加十五年前的教学技能大赛,那时候还没有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那时候看的就是老师们的基本功,而不是电脑合成的东西:一、拿语文老师的配乐朗读来说那时候,老师们都用录音机配乐朗读课文,特别能考查一个老师的朗读和情感把握基本功,为了找一段好的音乐来配课文内容的感情基调,老师就要熟悉各种纯音乐的基调,从古典音乐到现代音乐,什么古筝,琵琶、钢琴、萨克斯等名曲都了然于心,什么文章配什么样的曲子,要能轻松把握。

二、拿老师们的板书来说老师的板书就像是一幅赏心悦目的画,既能使所讲知识一目了然,又体现了令人惊艳的美感,也是老师能力的体现。

三、拿老师的课堂安排来说因为没有多媒体,老师们各显其能,妙语连珠,甚至设计一个个“包袱”,将学生们的未知欲调得满满的。

听课的老师也个个精神饱满。

那时候老师们参加教学技能大赛,看的是老师平常的积累和个人能力的体现,虽然在没上台之前,地区各级领导和本校师生也要听上几遍,提上一些意见并改上几遍,但课堂设计框架和教学技能的展现都是一个老师能力的最高体现。

那时候能出去讲公开课的老师个个有一手,令人信服。

能在市里、省里拿个奖也很有成就感。

但是,只从有了多媒体以后,教学技能大赛基本上就变成了课件制作大赛,甚至有些老师的课件都不是自己制作的,而是会制作课件的老师帮忙制作的,很多课讲得不错的老师,因为课件没有别人制作的精彩,反而败下阵来,很有挫败感。

小徐老师制作课件的能力在本地还算数一数二,但是一拿到大市里,省里,明显觉得不如人们弄得精彩纷呈,毕竟我们小地方出来的老师没有几个是专业计算机毕业的。

再后来教学技能大赛以“说课”为主,主要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流程,说设计理念等,同时也是将其制作成课件,一连放课件一边说,小徐老师对这种教学技能大赛,非常不感冒,说课毕竟和讲课比起来,根本不是一个套路,一堂课说得天花乱坠也不如亲自去实践一堂课来的来得真实有用。

小徐老师最后一次去参加市里的“说课”大赛,看着台上的老师说起自己课来头头是道,课件制作的特别夺人耳目,说起教学理念来,各种新方法,新理念,而台下听的老师却个个偷偷扒拉自己的手机,或者昏昏欲睡,小徐老师觉得特没劲,从此再也没有再参加过这种无聊的说课竞赛。

最近几年,教学技能大赛又转为晒课为主,晒课要有教学设计,要有课件,要有课堂实录,凭一己之力是无法完成这些流程的,而且真正要打磨一节好课,要达到演出级的精彩,没有个十几遍的打磨是拿不到奖的,这种费力又耗时的竞赛类比拼,让老师们很吃不消,同时多年来的经验也告诉老师们,并不是你努力就一定有结果,很多课拿到市里、省里一比都各有亮点,得不得奖也要看运气。

因此,深知教学技能大赛不易的老师们渐渐离开赛场了。

不知别的地方的教学技能大赛是怎样举办,老师们的赛课积极性如何呢,欢迎大家交流补充。

大学每年其实也有这样的教学技能大赛,但身边的很多同事都没多大兴趣参加。

感觉这种大赛举办得没有多少价值。

为何会这样说?我以自己为例来说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介绍一下我的教学履历:2000年入职,至今一线执教已经近20年。

教学水平而言:每门本科生课程生评教成绩年年优秀。

我校教务处组织的即将离校的毕业生调查问卷中,本人曾连续多年入选我院“讲课水平最高的老师”行列。

但即便比较受学生欢迎,生评教成绩很高,我这样的老师去参加教学技能大赛,可能初试环节就会被刷下来。

原因何在呢?因为教学技能大赛不光是教学内容的考核,还包括教学技能的考核,比如形象、板书、教学仪态、普通话水平、PPT设计,教学语言(不能有口头禅不能有口音说话要有板有眼还要抑扬顿挫),教学时间的精准把握(精确到一分一秒)……正是在教学技环节,很多老师会败下阵来。

台上一刻钟,台下十年功,要拿到教学技能大奖,老师们比赛前反复的练习不可或缺。

练习环节,不仅要反复润色讲课文字稿,把整个讲稿背下来;还要对着镜子练习各种表情、声音、手势,这些在比赛的时候都是考核的重点。

把这些都练到滚瓜烂熟,参赛的时候参赛老师现场“表演”一下即可。

表演发挥出色,则有希望拿个一等奖,表现发挥失常,就是安慰性质的三等奖,优秀奖等。

不知道中小学如何,现在大学为了降低这种教学技能大赛的“投机性”,在教学竞赛环节提高了难度,比赛的时候让参赛老师把一门课的课件全部带过去,评委随机抽取章节,参赛老师现场讲授演示。

此项改革意在减少形式主义的成分和降低投机性,提高对老师真实授课水准考察的精确性。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老师同样可以牺牲周末包括寒暑假的功夫把整个课件的文字稿背下来。

说实话,这样考察出来的结果,真实性又有几何呢?这样标准的考核,发生以下事就不奇怪了:有的老师,学生评价口碑不高,却能拿到省部级层面的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二等奖。

作为一个执教多年的教师,我自己对教学的定位是:教学过程应该是开放的,在课程的整体知识框架下老师们根据学生反应,和学生的现场互动而即兴发挥,收放自如的一个过程。

尤其是大学课堂,教学的真义不在于外在的精致典雅与循规蹈矩,更在于课堂的灵魂,能否启迪学生的思想和智慧,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源于与“重形式”的这种教学理念的深层龃龉,出于对繁琐的备赛环节的反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惰性心理,还有教师自身无法客服的局限性(口音,板书、教态等),老师们不愿意参加省、市教学技能大赛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4436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9
下一篇 2022-10-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