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分析

学校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分析,第1张

学校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分析 期中考试质量分析会,感觉变成了对差班的批评大会,如何改变这种情况?

教学质量是学校之本,是学校的生命线。

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衡量学校办学最直接的标准。

期中考试是一个学期的中转站,是对本学期教学的反思,是查漏补缺的最佳时机。

为了如实地评价上半学期的教学质量,发现尚存的问题,以利于今后的教学工作,通过分析发现了问题,也明确了改进方向,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

有必要召开一次务实的总结会。

1. 对各科成绩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首先是各年级备课组长组织本年级教师对本学科的考试情况作了深刻的分析,对半学期来的教学情况、教材运用、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进行了详实的分析和交流,总结得失、分析原因、交流经验,同时针对存在问题、制定了下半学期的整改措施和努力方向,以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接下来,代表教师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对期中考试进行整体分析,针对数据分析了班级优势和存在的学科发展不平衡、班级之间不平衡等问题,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争相发言提出一些整改措施和努力方向,使年级的各项工作稳步健康发展。

教导处对本次期中考试做了详尽而深刻的总结,分析了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期末考试提供了参考依据,并提出今后的工作要点和努力方向。

2.分享成功个例,深刻剖析 达成共识如通过教师经验分享,用多个与学生之间交往的例子,给年轻教师以启示——用关爱、宽容、友善对待每一个孩子。

如从细节出发,从生活到学习上都给予孩子帮助与鼓励。

如创新班级管理工作方式,制作班级独有的加分体系,探索全方位提升学生成绩的方法。

在分析会上,学科代表从试题难易、学生情况、答题情况、成绩反馈、存在问题等方面对本次期中考试进行了细致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反思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及今后教学工作努力的方向。

在教育教学中,每一次检测都是一种积累,每一次的反思都是一种收获,总结之后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只有深入分析,狠抓落实,才能提升质量。

3. 校长总结提升校长应从教学实际给出建议,要求平时要多研究教材内容,注意章节与章节知识点与知识的联系,研究好教材的编写体系,这样教师才能从本质上讲解知识点。

研究学生现有的思维模式,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应当尊重学生的思维,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才能发现他们的错误。

校长应对各学科期中考试成绩也进行对比反馈,要求各任课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加强课外辅导和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培优补差"工作落到实处,争取期末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应明白,教师平时的言行举止和工作心态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积极性。

希望各位教师针对自己所带班的班情,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基础上,继续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扎实本阶段的基础教育教学;把培优补差工作扎实推进;关注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做好家校合作。

提出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要立足学情、站在学生的视角,开展基于问题的研讨,开展高质量的教研,从而聚焦课堂,优化课堂结构,以效果为衡量课堂的标准,最终达到在以往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再上新的台阶。

结束语一分耕耘,换来一份欣喜的收获;一分付出,换来一份真诚的回报。

我们坚信:怀同一种信念,揣同一份情怀,追同一个梦想,前行的路上,我们且思且进。

以质量求生存,以反思求进步,胜利与光荣一定会属于我们这支斗志昂扬的队伍!期中考试质量分析会开得紧凑、务实、和谐,给每位与会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要让每位老师都能在反思中前进,在心里敲响奋进的战鼓。

显然,他们对成绩进行了排名,写信到教育部。

高考小改变,教育大发展》郝峰涛人的成长规律决定高考形式,而非高考决定人的成长。

一个小问题:A生数学100、语文50;B生数学90、语文90,谁更具潜能?这不是一个分数多少的小问题,而是一个人才观念的大问题。

我们的社会、家庭、教育和高考一致认定B生为优秀人才,以分数高低论英雄,所以一位小学校长就敢这样说:“我这里没有天才,我只要考试的分数和名次。

”教育怎能不陷入应试困境!钱学森老人发出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呢?”钱老明白人才的力量:一个孙子,胜过千万赵括。

A生具有优科(数学)优势,B生具有均科(均衡)优势,这两种不同的优势,哪一种最具潜能?论一:人是以“中心”发展为模式,以某一学科为核心发展,进而带动相关或相近学科的学习,而强迫性均科发展实际是去“中心”化,大量而无用的知识磨去了孩子的“中心”趋势,最后连同兴趣、方向和高度一块埋葬。

论二:孩子们各有天赋,在发展中就会产生不同的优势,这是自然分化和社会分化的必然,也是专才成长、优科发展的内因外果。

而全面均科发展,其实是一种违背人性发展的人才策略。

论三:专才(优科)的成功在于他们努力建设自我的专业兴趣、专业方向和专业高度,而所谓的全才(均科)其实是被误导的无兴趣、无方向和无高度的三无产品!人才都有一定的成长之路,越是卓越的人才越注重自我的专业发展。

论四:天才优于专才,专才优于全才,全才只能算是个人才。

植物有顶端优势,才成其高;动物也各有本领,故能生存。

再纵观历史,横观社会,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领域的专才,而非全才,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所以,专才(优科)的人才发展观是优于现代教育中盛兴的平均主义全才(均科)观。

天才源于自觉,专才源于兴趣,全才源于误导,平均主义全才(均科)观是扼杀天赋、迷失兴趣的祸首。

教育要打破主副科、文理科、快慢班、填鸭式和应试观,要鼓励学生培养兴趣、寻找方向和建构高度,要给天才、专才(优科)更大的成长空间!高考的一小步,将是教育的一大步!一,高考是指挥棒,要从“均科固定文理制”向“优科自选建构制”转变。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发展,以自身优势学科为中心进行知识建构,可在高考科目“语、数、英、政、史、地、理、化、生、体、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选四科进行计分选拔,其余参试科目的分数作为参考。

如:甲生自选“生数理英”四科计分,乙生自选“生化数史”四科计分,可同时报考清华生物的相关专业,择优录取。

二,义务教育阶段让学生自选1-3门优势学科参加评价,其余参试科目作为参考,鼓励学生发掘自身的兴趣、方向和高度。

三,学生优势学科的不确定性、可改变性和学科组合的复杂性,有利于打破教育功利和学科固化,弱化家长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强化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教育不仅是竞争有限的职位,更是创造全新的事业,而培养孩子的兴趣、方向和高度,才是复兴的希望。

荒原开蹊径,枕草待晓钟。

十年心酸梦,只为此文生。

 优科专才的佐证:1,苏霍姆林斯基:如果学生有了一门喜爱的学科,那么你不必为他没有在所有各科上取得五分而不安。

……倒是门门成绩优秀却没有一门喜爱的学科的学生,多年的经验使我确信,这种学生是不懂得脑力劳动的欢乐的平庸之辈。

《给教师的建议》(第69页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版)2,偏科的普遍性,不是坏事,是优科的普遍存在。

所谓的天才,只是找到了为之努力的方向。

3,古今中外的人物,皆是以优势为中心的存在:他们博览群书,皆以优势为中心,而非漫无边际的学习知识。

4,民国大师的特点:偏科偏文(胡适、钱钟书、季羡林、吴晗等数学很不理想);学历低(齐白石,启功,巴金,华罗庚,沈从文,梁漱溟等),在那个教育贫乏的时代却涌现了大量的人才,优科自学是一个重要特征,现代教育应该从中汲取力量。

5,爱因斯坦:所谓教育,是忘却在学校所学的全部内容之后剩下的本领。

6,许多伟大的人物,成绩有时候也很平庸,只是在一定的年龄发现方向后,才奋发有为:牛顿、托尔斯泰、冯特、丘吉尔等等,所有的偏科、等待都是有道理的:与其“拔苗组长”,不如静待“雨后春笋”。

7,2012诺奖莫言,小学五年级辍学:所谓的分数、学历、甚至知识都不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8,2014诺奖中村修二,亚洲的教育制度是浪费时间:浪费了孩子最大的资源——有无限可能性的少年时光和天生的好奇心。

9,人才观念的更新,高考方式的转变,教育模式的改革,纵然任重道远,也当砥砺前行。

致敬: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若觉此文不错,请推送转载,举手之善,或将成为教育改革的最大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4610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9
下一篇 2022-10-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