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字上的二点像什么时候

冬字上的二点像什么时候,第1张

冬字上的二点像什么时候 冬天里的一缕阳光600字写的像个初中学生就好《笠翁对韵》中,有个“一东”韵。为什么又有“二冬”韵。古代东、冬韵母有别吗?

《笠翁对韵》是清代的李渔仿照《声律启蒙》写的旨在作诗的韵书,因李渔的号为笠翁,因此叫《笠翁对韵》。

首先讲讲什么是“韵”。

诗韵、词韵和曲韵都有所不同,实在是一门很宏大的学问,但对于一个小学生,或者小学生的家长来说,并不需要了解这么多。

通常我们接触得最多的,便是古诗或对联中所说的“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创作作品时,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或者平仄统一,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简言之就是,读得不拗口。

《笠翁对韵》是清朝康熙年间的李渔所著,对于学习诗文声律与对仗的儿童来说,非常有用,因此也非常有名。

中国古代韵文有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十分讲究词语的声律与对仗。

这是因为汉字都是方块字,不仅字字独立,而且每个字都有自己的字形、读音和字义。

所以人们在写诗、作文时,为了让语言更美,很喜欢用汉字来玩“派对”的游戏。

久而久之,在诗文创作上便形成了一种规矩,古人叫它“对偶”或“对仗”,俗称“对对子”。

古时候,只要小孩子刚刚开始识字,就会有老师来教对对子的种种技巧,目的是为了让他练好写诗作文的基本功。

而且书中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天文地理、草木风景、鸟兽鱼虫、节令人事、神话典故、器物珍宝等等。

该书固然是写给古代儿童的,但它同样可以帮助今天的孩子增强写作能力,全面提高语文水平。

天对地,雨对风。

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雷隐隐,雾蒙蒙。

日下对天中。

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

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鱼翁。

河对汉,绿对红。

雨伯对雷公。

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

云叆叇,日曈朦。

腊屐对渔蓬。

过天星似箭,吐魄月如弓。

驿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藕花风。

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山对海,华对嵩。

四岳对三公。

宫花对禁柳,塞雁对江龙。

清暑殿,广寒宫。

拾翠对题红。

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

北牖当风停夏扇,南檐曝日省冬烘。

鹤舞楼头,玉笛弄残红子月;凤翔台上,紫箫吹断美人风。

即表韵母的意思,如一东天对地,雨对风。

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雷隐隐,雾蒙蒙。

风空穹蒙等都是eng,ong做韵母的。

五 微贤对圣,是对非。

觉奥对参微。

鱼书对雁字,草舍对柴扉。

鸡晓唱,雉朝飞。

红瘦对绿肥。

举杯邀月饮,骑马踏花归。

黄盖能成赤壁捷,陈平善解白登危。

太白书堂,瀑泉垂地三千丈;孔明祀庙,老柏参天四十围。

微非扉飞肥归危围都是以ei,uei做韵母的。

菘戎绒弓躬宫穹融雄熊穷冯风枫疯丰充隆窿空公功工攻蒙濛 朦瞢笼胧栊咙聋珑砻泷蓬篷洪荭红虹鸿丛翁嗡匆葱聪骢通棕烘崆。

【二冬】冬咚彤农侬宗淙锺钟龙茏舂松淞冲容榕蓉溶庸佣慵封胸 凶匈汹雍邕痈浓脓重[重复]从[服从]逢缝峰锋丰蜂烽葑纵[纵横] 踪茸蛩邛筇跫供[供给]蚣喁 。

以上是二韵的《平水韵》韵目。

另外,近体诗(律诗和绝句)是不可以通押的。

词和古体诗(古绝、古风、歌行等)可以通押! 追问: 今体诗可以通韵吧?我也知道一东的韵有多少!可是就是不知道怎么区分! 追问: 如果不能通押的话……那那个中华新韵《十四韵》写来干嘛的呢? 回答: 1,近体诗的格律要求很严格,是不可以邻韵通押的,即使是长篇排律也是如此。

例如:杜甫。

2至于区分,就只有熟悉韵目中的字,3.,中华新韵《十四韵》是按照普通话的汉语拼音编排的,对于一些保守的人来说,还有争议。

赞成中华新韵的,因为它既解决了入声字的困扰,又合并了很多相似的韵目。

只可惜,很多人还不认同。

我认为对押韵要求不严的古体诗不妨采用。

追问: 首句不能用通韵邻韵押……那其余韵可以么? 回答: 就以近体诗中的律诗为例,如果说可以通融的话,只有第一句韵脚可以用邻韵,其他:二、四、六、八句的韵脚,必须用同一韵目。

追问: 如果用同一韵部的话……那衬韵怎么理解? 回答: 你把诗韵和词韵弄混了吧 。

补充: 衬韵也叫借韵,是指格律诗的首句不压本韵。

而用邻近它韵的现象。

追问: 唉…失误……呵呵!新声韵好还是中华的那个好呢?还是都一样? 追问: 不是说衬韵后就可以押同韵的字的么?比如第一个字我押边……。

第二个字我押般字……那应该怎么补救? 回答: 你写的什么诗体?《笠翁对韵》冬韵母区别——诗韵共有106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6],所以我们在这一节里只谈平声韵;至于仄声韵,留待下文讲古体诗时再行讨论。

在韵书里,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

平声字多,所以分为两卷,等于说平声上卷,平声下卷,没有别的意思。

  文化领域创作者云龙

谢邀。

《笠翁对韵》中,有个“一东”韵。

为什么又有“二冬”韵。

古代东、冬韵母有别吗?这话问得,在古代要是没有区别,为什么要分成两个韵部呢?在平水韵之前,这两个韵部的发音肯定是有区别的,而且应该还比较明显。

也就是在当时的官话,即中原口音之中。

直到今天,我们去南方听某些地方的特别老的方言,可能这两个韵部的字发音还有区别。

但是这两个韵部字的发音逐渐靠近,和其他平水韵部中的发音变化的原因有些不同。

其他韵部,我们今天读不准,大多是因为元朝兵马南下,北方语系一统中原,中原语系被驱逐的原因。

我们今天使用的普通话发音,大概从元以后就是这样了,和唐音宋调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入声字。

这就是学习唐宋古诗词最大的难度,很多字发音差得远。

“一东”和“二冬”两个韵部的字混淆是却是从唐朝就开始了的。

据考证,唐代以前,汉人对“东”、“冬”读音有区别:东读如dūng,而冬读如dōng。

于是就将两类现在看来一样、古代读音有区别的字,分别收入一东、二冬了。

而到了唐朝末年,李涪《刊误》中有云:“何须东冬、中终妄别声律?”也就是说,由于曲子词、古风、歌行体对变化语音的运用,晚唐文人都开始觉得“一东”和“二冬”的韵部区别有些多此一举了。

但是还不能排除当时这种口音混淆的地域差异。

可能只是从官话,或者说中原语系,或者说长安音来说,两韵部字的发音非常接近了。

到了宋朝,经过时间的演变,这种现象就更加普遍了。

所以清朝戈载整理词牌得出《词林正韵》就让一东、二冬通用了。

不再使用“东”、“冬”来标示,直接使用了“第一部”,也包括了仄声的同一发音的字。

《词林正韵》、《笠翁对韵》以及它的前身《训蒙骈句》都是在《平水韵》上发展而来。

为什么《词林正韵》合并了韵部,而《笠翁对韵》却依然使用“一东”、“二冬”?因为《词林正韵》是韵书,后来民国时期的《中华新韵》也是韵书,同样进行了大规模合并,首当其冲就是“一东”、“二冬”。

而《笠翁对韵》只是在《平水韵》基础上写给小孩子们背诵的口诀而已,自然不会对韵部做出改变。

为什么词牌的用韵(词林正韵)合并要早出诗歌(中华新韵)呢?这与诗词不同的发展时期有关。

到了宋朝,诗已经逐渐走入上层路线,格式固定,风格清冷,主要是给文人用来抒发大情怀,批判讽喻哲思使用,也就是所谓的“诗言志”。

而“阳春白雪”从来都是小众,相对于蓬勃发展的词牌文化,宋诗的境地和它的特征是相符的,都是冷冷清清,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属于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文学体裁。

失去了下层创造活力的诗,也就没有在形式上发生大变化的动力。

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后到南宋末年,词人辈出,而诗人仅靠陆游一人独撑大局。

换句话说,写诗不流行了,已经成为高级文人的独有工具。

在文人心中,诗歌的地位也是要远高于词的。

写诗没有词牌一样随处可作,宴乐下酒的娱乐功能,已经成为了一种要沐浴更衣、静心上香之后的仪式感行为。

当一种行为变得形而上之后,那些繁文缛节的规矩在人们心中看起来就会变得正常,才符合身份。

特别是像这种古旧的文艺创作类型,我们今天看到的国学大师们不都是身着唐装,手拿木串,银白头发,文房四宝,要多高级有多高级?这些东西能增添他的学问吗?不能。

但是给外人的观感就不一样,这是一种利用规矩、礼节、形式来打造一种形象——至少看上去挺牛X的。

我就经常被人吐槽:“你这人看上去一点都不古典,怎么老是讲古诗?”所以可能再过些日子,我也要把胡子留起来,搞件汉服大褂批起来,然后再来赏析古诗。

扯远了,但是心态是一样的。

就好像我们今天看茶艺术师的表演,缺少一道工序就会被内行人嘲笑——实际上呢?对于解渴的人来说,那可是真啰嗦——在宋朝的时候,词牌就是用来解渴的,而诗就是茶道师用来摆谱的。

对于词牌来说,如何方便创作才是根本,所以会出现二个韵部,四个韵部的大混用(平仄通用),怎么方便怎么来。

而对于小众的诗来说,恨不得回到《诗经》的年代,用形式来区别出和词牌的地位,《平水韵》、《广韵》、《唐韵》、《切韵》,甚至恨不得回到沈约的《四声韵》,人为制造出和流俗文学的差距,又怎么会对发音还有一定区别的两个韵部进行合并呢?其实《平水韵》从广韵的二百零几个韵部(记不得了)合并到106个韵部,实际上也作了大量的合并工作,但是肯定是基于发音精准区别上来做的工作,才会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同。

也就是到了今天,我们才会以《平水韵》为古,谁知道当年刘渊刊行《平水韵》的时候,是不是被一帮老古董骂个半死?而刘渊也没有合并“一东”、“二冬”部,说明即使很容易让人混淆,但肯定还是有一些发音区别的。

至于后来的元明清到今天,使用平水韵更多是一种情怀,这也从侧面更加说明古诗这种文化创作的日益小众。

为什么有新韵的崛起,而我们还是固守平水韵?因为不流行嘛。

至于今天我们创作格律诗,到底是要固守平水韵还是使用新韵创作,这个问题讨论过多次,没必要反复说明。

个人的态度反正是学习平水韵,赏析古诗词,学会古诗词技巧和写作方法。

而创作则以个人爱好为主,想用什么韵随意。

用新韵看的人多点,用平水韵自我感觉更古、更高级、也更容易得到诗协的承认——毕竟那是个更小的圈子——混圈子和纯粹的感情表达不一样,得有标准作为敲门砖。

其实,不管用什么韵,在文艺形式百花齐花的今天,留给古诗词的活动范围都不宽了。

有朋友就说,我们不在大力提倡吗?对啊,还不提倡就会死了。

你见过短视频要大力提倡吗?见过流行音乐、电影文化、网络小说要大力提倡吗?因为他们新鲜、有活力。

古诗是辉煌过,毕竟是历史,作为研究、爱好是需要保护的,但不要痴心妄想地以为可以复辟与世界的未来、大众的选择作对。

无论写诗还是做人,要有传承,但是更加要面向未来。

扯着扯着,又跑题了。

说回来,在古代“一东”和“二冬”部的字发音肯定是有区别的,古人编纂韵书,分“上平、下平”可能是字太多的缘故,但是绝不会在同一发音下另开韵部。

但是到了今天,这两个韵部的字发音已经没有区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4708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09
下一篇 2022-10-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