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制度是怎样形成的

学校制度是怎样形成的,第1张

学校制度是怎样形成的 什么是现代学校制度?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进化史是怎样的?

在周代(公元前1046-前256年)以前,文字主要是记录工具,用来占卜与王室档案,使用权的垄断也伴随着不平等的教育制度。

从周代开始,教育属于“嘉礼”,成体系的教育只有宫廷教育,孩子八岁入小学,学习数学和语文;十五岁入大学,学习礼、乐,目标都在于培养王孙贵族。

而最早打破这一僵化制度的,正是孔子

孔子设立“私学”,学生自带送给老师的薪金,老师对学生一视同仁。

在文字的使用上,孔子因为崇尚周礼而修订周朝史料,他也因此成为第一个非官方使用文字的人。

孔子晚年编撰“六经”,世代书生奉之为经典。

古代人“读书”读的正是这些经书。

隋朝,科举制确立从隋朝(公元581-618年)确立科举制开始,科举考试主要考的就是“经学”。

唐宋(公元618-1279年)时科举常设的主要科目是“明经”与“进士” 。

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考试要求撰写八股文 。

从科举制度确立开始,读经书就成为了古人从社会低层向上流动的唯一途径,也是获得社会地位与自我实现的最重要的方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古人这种教育情况的形成,与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地位及其思想核心内涵关系密切。

以经学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有着极大的影响。

孔子本人就非常重视学习,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又讲“学而优则仕”,就是将“学”,也就是读书,与仕途紧密相连。

读书虽也有“修身”(提高自身素质)的作用,但其最终目标则是“治国、平天下”,用经书中所倡导的仁爱、礼制治理国家,为人民与社稷带来福祉,这是儒家思想所教育出的读书人共有的最高理想。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教育及人才选拔制度逐渐建立与完善,而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也进一步巩固,两者相互影响,“学而优则仕”的“功利”思想就更加深入人心了。

可以认为,古人读书的所谓“功利心”具有复杂性——这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自我实现等多种因素相关,其文化的核心,是一种倡导知识与权力相结合的价值观。

远古靠实践性自学与家教封建帝国考阅读性自学、学徒制度、私塾制度并向上兼容洋务运动出现新式学堂与海外留学并向上兼容民国发展欧美式的素质教育并向上兼容现代运用先进的,中国特色的,普及的,义务的,禁锢思想的,掩盖历史的,选美的,残酷竞争的,不公平的,地域歧视的,割韭菜的社会管制制度来欺骗公民是教育制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4939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0
下一篇 2022-10-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