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的京剧有什么意思是什么

二年级的京剧有什么意思是什么,第1张

二年级的京剧有什么意思是什么 京剧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京剧的名称有哪些?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又被称为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

谈到京剧的名称,有必要先简单说一下京剧的产生过程。

京剧的历史有200余年,它萌芽于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的四大徽班进京,当年是乾隆皇帝80大寿,以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为代表的众多徽班艺人进京献艺,并且一炮而红,在京华之地站稳了脚跟。

此后几十年,徽剧与汉剧不断交流合作,同时在充分吸收了昆曲、秦腔以及其它地方戏特点的基础上,在19世纪下半叶逐渐发展成熟为京剧,这一时期出现了著名的“同光十三绝”、“伶界大王”谭鑫培等。

京剧的鼎盛时期应该是在民国六年(1917年)以后,涌现了大量宗师级的京剧艺人,例如“四大名旦”、前后“四大须生”等,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我们现在所见的各流派的开山鼻祖基本上出现在这一时期。

京剧的名称和政治、地名、声腔等息息相关,例如京剧、京戏、京调、平剧等,都是因为该剧种产生于北京(后改名北平)而得名,“京剧”一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的《申报》,“京调”一名出现在清末,宣统年间大量前往上海演出,上海人称之为“京调”;进入民国后,上海梨园界多为北京来的京剧艺人掌班,正式命名为“京戏”。

皮黄、二黄、黄腔等名称的由来则和京剧的腔调有关,之前说过,京剧的产生与徽剧和汉剧合作有很大关系,这也是著名的“徽汉合流”,当时徽调“二黄”和汉调“西皮”并奏成为时尚,因而诞生了以皮、黄为主的剧种,称为皮黄戏,这也是京剧的雏形,民间也成为黄腔、二黄等。

国剧一名则是和政治文化因素有关,自京剧产生以来,得到了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的喜爱与欣赏,更渐渐取代昆曲数百年在中国戏曲艺术界的地位,京戏成为中国的最大、最完整、最坚强的剧种,成为了我国的国粹,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艺术地位,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因此被称为“国剧”。

京剧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戏曲种类,也被称为“国粹”、“皮黄戏”、“平剧”,它是清代由多种地方戏曲在北京不断汇聚、融合而发展而成,至今约有200年左右历史。

清朝初年,北京盛行的戏曲是昆腔和京腔。

而在乾隆年间,各地方戏曲借着为皇帝、皇太后祝寿的名义,纷纷进京献艺,受到皇家、达官显贵和普通老百姓的欢迎。

后来,又有“四喜”、“春台”、“和春”三个徽班进京,与“三庆班”合称为“四大徽班”。

到了道光年间,湖北楚调也进入北京,与安徽的二黄掉融合,产生了“皮黄戏”,后来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吸收了昆腔、京腔、四平调、拨子、柳枝腔等,最终在清末形成了京剧。

1840年前后,京剧逐渐在全国流行,称为最主要的戏曲剧种。

到了同治、光绪年间,京剧更是盛行,也出现了享誉全国的明星级著名演员,例如被称为“老生三鼎甲”的程长庚、余三胜和张二奎。

并形成了许多著名京剧流派,例如梅派(梅兰芳)、尚派(尚小云)、程派(程砚秋)、荀派(荀慧生)、覃派(谭鑫培)、余派(余叔岩)、马派(马连良)、麟派(周信芳)等。

京剧艺术比其它戏曲剧种更夸张、集中,形成了唱、作、念、打完整的一套体系和风格,表演时具有鲜明的色彩和强烈的节奏感,被称为中国的“国粹”。

京剧本身的历史虽然不是很长,但京剧其实是继承、融合了中国千年文化和各地戏曲精华发展而来,博大精深,在戏曲艺术领域是名副其实的“国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6123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3
下一篇 2022-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