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的革命英雄故事

感人的革命英雄故事,第1张

感人的革命英雄故事 革命英雄的感人故事

一袋干粮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多年以前,红军叔叔长征的时候。

在红军部队的医院里,有个小红军叫小兰。

小兰才 13 岁。

她的爸爸、妈妈都被地主逼死了,她也被地主拉去干活,受尽了地主剥削和打骂。

后来,红军来了,小兰跑到部队,说什么也不离开红军啦。

红军长征的时候,小兰跟着部队走进了草地。

一说草地,小朋友们准会想到公园里那长着绿茵茵小草的草坪,又平坦又好看。

红军叔叔过的草地可不是那样的,那里荒凉极啦。

地上除了野草就是烂泥坑,走几十天也走不完。

一路上看不见一间房子,找不到一个老百姓。

只有几只老鹰在天上飞旋。

这天,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个小村子。

红军叔叔一看,可高兴啦。

小兰也乐得又蹦又跳。

有了村子就能找到粮食了。

部队进了村,小兰把伤病员安置好,就拿着米袋找粮食去了。

可村里一个老百姓也没有。

小兰在村里走着走着,看见一个打麦场。

场上堆着一堆麦秸,上面还有没有打干净的麦粒。

她把麦秸捶了又翻,翻了又捶,东一粒,西一粒地捡起来。

总共不到一小碗。

这点东西能吃几顿呢?不行,还得找!小兰刚走不远,正好碰见一个大个子红军,扛着一袋沉甸甸的东西走过来。

小兰一看,哟,这不是在我们医院养过伤的那个大个子吗?小兰忙问: “哎,你在哪儿搞来这么多的粮食呀?” 大个子红军放下口袋说:“嘿,是小兰呀,我这粮食是在地主院子里挖出来的。

你找到多少粮食了?” 小兰把口袋一伸说:“喏,都在这儿呢!” 大个子红军接过米袋掂了掂,笑着说:“小兰,听说还要走 20 多天的草地,这点麦子还不够塞牙缝的呢!” “明天再找嘛!” “来,把我的给你一点吧!” 说着,他捧着麦子就要往小兰的米袋里放。

小兰赶紧米袋藏在背后,摇摇手说: “不要,你们人多,自己还不够吃呢。

” 大个子红军胳膊长,一把夺过米袋,一边往里倒,一边亲切地说: “没关系,我们每人少吃一口,就省出来了。

” 小兰又在别处找到了一些麦子,炒熟了,碾成了麦粉,放在了米袋里。

心想:这些麦粉我一顿吃一把,再拣点野草野菜,能吃它 20 来天,走出草地没问题。

对!还要省出一点给伤病员吃。

第二天早上,部队出发了。

小兰扶着伤员,紧跟着部队,小心地往前走。

走着走着,前边出现了一条小河,河上用树干临时搭起一座桥,桥下的河水“哗哗”地流着。

小兰把肩膀上的米袋背好,紧紧扶着伤员说:“同志,该过桥了,慢慢走!” 谁知道,走到桥中间,那个伤员忽然咳嗽起来了,脸涨得通红,身子直发抖,脚底下一滑,身子一歪,小兰连忙使劲扶住了他。

可小兰肩膀上那袋麦粉却掉到了河里。

米袋在水里滚了几下,就冲走了。

小兰愣住啦,她小声地叫了一声: “哎呀,这可怎么办呀?” 伤员看她望着河水直发愣,就问: “小兰,什么东西掉到河里了?” 小兰连忙摇摇头:“没有,什么东西都没掉。

咱们走吧!” 这时候,看护长从后面走过来了。

小兰告诉她伤员咳嗽得很厉害。

看护长双手扶住伤员说: “好,到前面找医生看一看。

” 她见小兰好象有点什么事儿的样子,又问: “小兰,怎么啦?是身体不舒服吗?” “没有。

嗯……” 小兰把刚到嘴边的话又收了回去。

她想:不能把丢米袋的事儿说出来。

要是同志们知道了,准会把自己的粮食捧出来给我吃。

大家的粮食都很少,我怎么能吃他们的呢?不,我要坚持! 看护长走了。

小兰赶紧拔了许多野草,放在挎包里,把挎包塞得鼓鼓囊囊的好象真的粮食一样。

晚上,部队休息了。

小兰怕大家看见她尽吃野草,就跑去给伤员换药,洗绷带。

等大家吃完了东西休息了,她才煮野草吃。

这样过了几天,小兰的身体就不行了。

常常拉肚子,头发晕,两腿软绵绵的,一点劲都没有。

有一天,她走着走着,一下栽倒在地上,什么也不知道了。

等她醒来的时候,发现看护长正背着她呢。

看护长是 40 多岁的人了,这些天来和大家一样,吃野草和麦粉糊糊,身体很虚弱。

她背着小兰,脸上淌着豆大的汗珠,嘴里喘着粗气,摇摇晃晃地往前走着。

小兰醒来说:“看护长,我自己能走,快让我下来!” 央求了半天,看护长才把她放下来。

小兰咬紧牙,坚持着走到了傍晚。

等大家休息以后,她又躲到一边煮野草吃去了。

这时候,看护长笑眯眯地走了过来:“小兰,你身体好一点了吗?哎,怎么一个人躲在这儿煮东西吃?” 小兰赶紧用手遮住瓷缸:“我煮好东西吃,不让你看!” “好!我不看。

” 看护长嘴上这么说,趁小兰不注意,一下把瓷缸抢了过来,一看:“哎呀,小兰,你怎么光吃野草,一点麦粉也不掺呀?” “路还远呢,留着慢慢吃呀!” “你的米袋呢?” 小兰拍拍挎包说:“这不是吗?” 看护长奇怪地问:“你为什么放在挎包里呀?” “米袋破了个洞,怕麦粉漏出去! ” “拿来!我给你缝缝。

” 说着,看护长一把夺过小兰的挎包,打开一看,里面全是野草。

她愣住了。

“小兰,你的麦粉呢?” 小兰看到看护长这么关心她,想说话,可嗓子眼像什么堵住了似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泪“唰唰”地流了下来。

过了一会儿,她才把丢粮食的事儿告诉了看护长。

看护长听了说:“哎呀,小兰,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呢?我们一起参加革命,就像兄弟姐妹一样。

你没了粮食,大家应该帮助你呀!” 说着,看护长从自己的米袋里,抓出一把麦粉,放进小兰的缸子里。

“你先吃吧,我马上去报告首长。

” 不一会儿,小兰丢粮食的事儿,像一阵风似地传开了。

同志们立刻提着米袋走了过来,你一把他一把地直往小兰的挎包里装。

小兰忙摇手说: “ 不,不,谢谢大家……“ 这时候,那个伤员拄着拐杖走过来,拿着一点粮食,激动地说: “小兰,你为了救我,把粮食丢了。

我这一份你一定要收下。

” 同志们都说:“小兰,你收下吧。

不管碰到多大的困难,我们也得把你这个小红军带出草地。

” 小兰呢,感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好收下了大家的粮食。

这天夜里,小兰怎么也睡不着。

想起小时候,在地主家里受剥削挨打受骂。

要不是找到了共产党,自己早就死了。

参加红军以后,得到了首长和同志们多少帮助和教育,懂得了多少革命道理呀! 小兰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永远听党的话,永远跟着共产党走!

跪求一篇感人的经典革命英雄故事演讲稿!红军长征途中有哪些感人的故事或者英雄?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黄克诚、贵州军区司令员杨勇和政委苏振华分别收到了同一个人写给他们的信。

给他们写信的人是个泥瓦匠,但是他们在收到信后,却激动不已,并迅速联系上了泥瓦匠,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红军剧照)这个泥瓦匠叫孔宪权,他出生于1911年,是湖南浏阳人。

孔宪权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年少时便给地主放牛割草,后来又做过杂工,吃了许多苦。

后来农民协会闹革命时,他就开始闹革命。

再后来,红军经过浏阳时,他便扔下锄头参了军,其后他参加了土地革命和反围剿中的多次重大战争。

孔宪权是个打仗不怕死的人,每次上战场,他都冲锋在前,且有勇有谋。

虽然他几次都和死神擦肩而过,但他总能幸运的避过凶险,并且还取得了卓越的战功,因此就在在红军队伍里他又被称为“打不死的程咬金”。

就连师政委黄克诚都对他称赞不已,并且还主动做了他的入党推荐人。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苏区大部分地区都落入国民党军队手中。

为了保存军队实力和重开革命局面,中共中央提出了战略转移。

于是各地红军相继长征,孔宪权所在的红三军团也在其列。

1935年,红军队伍在渡过赤水后,考虑到国民党军队穷追不舍,且敌我武力悬殊。

根据毛泽东提出了的游击运动战的战略,纷纷压缩军队,红三军团把4个师缩为4个团,孔宪权被任命为12团作战参谋长。

在经过贵州军阀王家烈的地界时,为了能摆脱敌人,毛泽东提出“先夺娄山关,再攻遵义城”的计划。

毛泽东之所以如此考虑,一是因为地方军阀虽然听从国民党的调兵遣将,但他们为了保存实力,并不愿意拿十分的力来围剿红军。

二是因为王家烈是个享乐军阀,他的队伍军纪涣散,且都是“左手步q,右手烟q”的“双q兵”。

尽管他们人数不少,但是战斗力不强。

三是因为娄山关有“贵州第一雄关”的名号,这里地势险要,自古就是兵家争夺之地。

如果打通了这个通道,红军不仅能甩掉后面紧追不舍的敌人,而且还为攻打遵义制造了有利条件。

(娄山关战斗纪念碑)因此,娄山关战役必须打。

孔宪权所在的12团作为先锋团先一步赶到娄山关,向王家烈的黔军发起了进攻。

让他们没想到的是,王家烈的黔军火力异常勇猛。

原来,就在王家烈率军来围剿红军时,蒋中正让国民党将领薛岳率领中央军进驻了贵州城。

也就是说王家烈要是不打赢这场仗,薛岳就要鸠占鹊巢了。

王家烈当然不甘心,所以他把所有的精兵强将都派到了娄山关,并利用有利地形,死守关口。

因而红军在这一战役中打得异常惨烈。

他们冒着q林d雨,不断往前冲。

子d用完了,就上刺刀肉搏。

刺刀钝了,就用石头砸。

最终,红军打跑了敌人,夺取了娄山关。

不过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红军也伤亡惨重。

孔宪权这次就受了重伤,他的胯骨中了敌人6发步q子d。

他在受伤后还不顾巨痛,滚到水沟中又打死了几个敌人。

孔宪权是被人从战场上抬下山来的。

在夺取遵义后,他被人用担架抬到了老教堂里,和许多伤兵挤在了一起。

由于没有麻醉药,医生在给孔宪权取子d和胯骨碎片时,都只能把他的四肢绑在担架上,并在他的嘴里塞上毛巾。

手术过程中,孔宪权痛得满头大汗,但他却始终紧咬牙关,不吭一声。

旁边的小护士一边给他擦汗,一边对他说,如果太痛,你就大声喊,这样你的疼痛会缓解一点。

但孔宪权始终没出一声。

手术完成后,医生都对他异于常人的耐受力钦佩至极。

3月29日,红军准备继续北进。

考虑到重伤员随军不便,经过党组织的讨论,决定把他们就地安置,让他们能好好养伤。

由于革命尚未成功,红军在攻克遵义后,继续踏上了长征之路。

考虑到重伤病员随军不便的情况,党组织决定把他们就地安置。

孔宪权由于胯骨被打碎,手术后又因缺医少药,伤口一直得不到痊愈。

所以他被组织留了下来。

(红军雕塑)考虑到孔宪权级别比较高,又在娄山关战役中立有战功,所以组织给他留下了300块银元作为他疗伤期间的补贴。

当然,这个待遇已经是团级以上干部才能享受到的待遇了。

要知道,一般的伤兵留在地方养伤,也才15块到20块银元不等。

除此外,组织还专门留下一名医生和一名通讯员给他,希望他能早些康复并赶上队伍。

接待孔宪权的是一个叫宋少前的地主。

红军在把孔宪权送到宋少前家时,特意叮嘱宋少前,要他一定要好好关照孔宪权。

宋少前由于前期受过军阀欺压,因此对红军很有好感,冒着危险把孔宪权保护了起来。

孔宪权完全康复,已经是一年以后的事情。

不过他被打碎胯骨的左腿比右腿短了10厘米,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再也没有以前风风火火的劲头了。

让孔宪权最着急的是,由于康复的时间比较长,再加上通讯落后,因此他在养病期间就已经和队伍失去了联系。

这也就意味着,他就算想要去追队伍,也不知道往哪里去追。

无奈之下,孔宪权决定就在遵义一带做零工谋生,并等待红军。

他先做过卖货郎,每天挑着担子走村串户,卖点针线之类糊口。

后来他又转行做起了泥瓦匠,时间一长,人们都叫他“跛子瓦匠”。

遵义毕竟是革命根据地,老百姓得知道孔宪权是红军后,对他的感情非常深。

他穿过的旧衣、破草鞋等都成了大家争相来讨的好东西。

原来大家把他看作了“红军活菩萨”,认为他用过的旧物能包治百病。

所以家里有人生病,就会有人来讨要他穿过的旧物。

他们讨回去后,就把草鞋这样的旧物烧成灰,化在水里,让病人吞服。

就这样,孔宪权一直呆在遵义,直到新中国成立。

他在高兴之余才断了要寻找队伍的想法,准备安安心心做个泥瓦匠度过残生。

不过,一份报纸的出现,让孔宪权的命运,再次发生了转机。

原来,那份报纸上刊登了贵州省军分区司令杨勇和政委苏振华的名字。

这两个人以前都是孔宪权的领导。

所以孔宪权一看到这条消息,就特别激动地给他们写了封信。

杨勇和苏振华在收到信后,高兴坏了。

因为长征路上死了不少同志,他们虽然知道孔宪权被留在地方上养病,但从那一别后,就再也没有消息。

因此他们都以为孔宪权已经死了。

很快他们就给孔宪权回了信,并把黄克诚的地址给了孔宪权。

于是,孔宪权便给已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黄克诚写了一封信,希望组织能恢复他的党员身份。

同时还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就是他虽然身有残疾,但他很想为党和国家,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孔宪权照片)黄克诚收信后,亦是惊喜交加,马上把他的信转给了中共遵义地委,并且再次为他出具了书面材料,证明了他的身份。

中共遵义地委的工作人员得知孔宪权是老红军,亦不敢怠慢,马上到遵义去了解孔宪权在离开部队后的情况。

摸清孔宪权在解放前一直都是做泥瓦匠,没有干过对不起党和人民的事情后,便给他恢复了党籍,还把他安排到第七区出任区长。

1952年,组织准备把当时召开遵义会议的住宅设为遵义纪念馆。

由于孔宪权参与过娄山关战役,是那段历史的见证人,因此组织便委派他来筹建纪念馆。

孔宪权也很能吃苦,他不仅积极收集红军在贵州一带留下的文物和资料,而且他还对当年开会的住宅进行了修缮和养护。

遵义会议纪念馆开放后,孔宪权便成了该馆的馆长。

他这个馆长可辛苦了,他既要给参观者讲述当年的事情,又要到红军走过的地方拍资料照片和收集资料等。

因此,纪念馆内的藏品越来越丰富。

孔宪权对每一件文物都如数家珍,对它们背后的故事更是了如指掌。

后来,邓小平来参观纪念馆后,还连连称赞孔宪权的确是最合适的馆长。

1988年11月,年迈的孔宪权因病入院,由于病情严重,他也知道自己时日不多。

不过他躺在病床上却十分安详,因为在他看来,尽管中间和红军断了联系,但是在解放后,还能为建设祖国添砖加瓦,这已经让他感到很欣慰了。

孔宪权病逝后,原中央委员总书记胡耀邦专门发来了吊唁电报。

七大军区也在同一时间发来了吊唁电报,大家对孔宪权的去世表示了沉痛的哀悼。

(参考资料:《闪闪红星:老红军时代画像》等)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的前进。

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这篇小学时的课文,每每想起都忍不住要落泪,长征路上的艰辛苦难让人难以忘记,而这一路上涌现出的无数感人事迹与英勇无敌的英雄人物更是值得让人铭记于心。

二万五千里长征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可以说,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在前后两年的时间里,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途中感人的故事与英雄1.在政治上我是块钢铁17岁的红四团通讯员郑金煜,过草地时饿得走不动路,被战友们绑在马背上前进。

“在政治上我是块钢铁,但是我实在是不行了,我坚持不住了,我要走了,我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

说完临终遗言,他牺牲在了走出草地的前一天。

2.砍掉脚趾也要走翻越雪山时,24岁的红四方面军藏族女战士姜英的脚趾被冻坏了,为了跟上行军队伍,她从老家里借来斧头,砍掉溃烂的脚趾,经过简单处理后继续前进。

3.断肠英雄陈树湘红34师师长陈树湘率领全师与十几倍于自己的敌人在湘江边激战四天五夜,最后因d尽粮断、腹部受伤二被俘。

在押解途中,躺在担架上的他撕开伤口,把肠子掏出来拧断,慷慨就义,年仅29岁。

“断肠英雄”的事迹,流传至今。

4.金色的鱼钩红军过草地时,由于严重缺粮,许多人面临死亡威胁、炊事班长为了照顾好伤病员,用缝衣针做成鱼钩钓鱼熬汤给他们补身子,自己只吃剩下的骨头和草根。

班长在快要走出草地的时候牺牲了,战士们把他用的鱼钩珍藏起来,带出了草地。

5.半截皮带红四方面军战士周广才,十三四岁参加长征。

过草地的时候,干粮野菜、q皮带都被战友们吃光了,开始轮流吃周广才的皮带。

估摸着要走出草地了,他哭泣着恳求战友:“不吃了,同志们,留着做个纪念吧,我们带着它去见毛主席”。

就这样,这条被吃了一小截的皮带留存了下来。

为缅怀先后牺牲的战友,周广才一直珍藏着这条皮带,还在上面烫了“长征记”。

6.哑巴排长红军在翻越雪山途中,一位因伤致哑的排长负责团给养队的工作。

为了给雪山上的部队送粮,他背着一百多斤粮食,顶风冒雪向上进发,可数日不见归队。

战友们焦急地上山寻找,在半山腰发现了“哑巴排长”,他趴在洁白的雪上,沉重的粮食压在身上,右手使劲地向前伸出,手指深深地抠在冰雪里,身体保持着向上爬行的姿势,怀里还揣着两个没舍得吃的山芋。

在长征途中,时时都是感人的事迹,处处都是感人的英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铭记历史,缅怀英雄!我是盛说纷纭,聊聊历史风云人事,欢迎大家多多关注,多多交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6277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3
下一篇 2022-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