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的故事印象最深简短

郑成功的故事印象最深简短,第1张

郑成功的故事印象最深简短 郑成功的故事(短一点,50字到100字)

郑成功的故事: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扩展资料:郑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

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

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明朝评价郑成功:王观光:“是儿英雄,非若所及也!”朱聿键:"素闻郑家有匹千里驹,果然名不虚传。

"郑鸿逵:“此吾家千里驹也!”钱谦益:“声调清越,不染俗氛。

少年得此,诚天才也。

”瞿式耜:“瞻瞩极高,他日必为伟器。

”张煌言:“窃闻举大事者,先在人和;立大业者,尤在地利。

……即如殿下东都之役(即攻台之战),岂诚谓外岛足以创业开基?不过欲安插文武将吏家室,使之无内顾之忧,庶得专意恢复。

但自古未闻以辎重眷属,置之外夷,而后经营中原者。

……故当兴师之始,兵情将意,先多畏疑。

”卢若腾:“金陵城,秦、汉以来几战争;战胜攻取有难易,未闻不假十万兵。

闽南义旅今最劲,连年破虏无坚营。

貔貅三万绝鲸海,直沂大江不留行:瓜步、丹徒鏖战下,江南列郡并震惊;龙盘虎踞古都会,伫看开门夹道迎。

一朝胡骑如云合,百战雄师涂地倾!……”参考资料:郑成功-百度百科已赞过已踩过已赞过已踩过已赞过已踩过已赞过已踩过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收起匿名用户2014-08-23展开全部郑成功在清初明末时,为反清复明,把葡萄牙人占据的台湾成功收复

郑成功的历史故事 简单些 !!!!!!!

公元1645年,清军已占领明朝大半江山,南明隆武帝退守福建,在总兵郑芝龙的庇荫下苦苦支撑。

隆武帝对明朝前途十分担忧,北有清军,又把台湾丢给了荷兰人。

此时郑芝龙之子郑森求学归来回到福建,隆武帝见郑森英姿勃发,感其报国之志,遂赐其国姓,并名“成功”,希望他振兴大明,收复台湾。

在清军收买下,郑芝龙决定降清,郑成功悲愤中与父亲决裂。

尽管郑成功奋力抵抗,无奈势单力薄,清军攻下福州城,隆武帝败亡。

郑成功退守厦门以图后计。

—晃十几年过去,收复台湾的理想如火焰时时在心中烧灼着郑成功,此时的厦门每日都有大量的台湾百姓因不堪忍受荷兰殖民者的压榨逃奔而至。

荷舰屡屡轰击厦门,封锁海上商道,有恃无恐。

遥望着近在咫尺的宝岛,目睹荷兰殖民者的暴行,郑成功下定决心收复台湾。

郑成功的红颜知已薛良冒死赴台寻找一位名叫何斌的人,此人知晓荷军在岛上的布署。

薛良到台湾,找到何斌,但自己被扣为人质。

何斌带回海图,郑成功找到了攻打台湾的最佳路径和时机。

1661年4月,郑成功率兵两万五千、战舰二百艘进发台湾,清康熙帝下令清军不得趁机进攻,让郑成功放心大胆地收复台湾。

郑成功率军凭借大潮天降神兵于赤嵌城下,荷军仓惶应战,眼看抵挡不住,将薛良等人押在城头作为人质,薛良遥望郑成功,微笑着毅然跳下城楼。

郑成功率众将士杀出一条血路,攻下赤嵌城。

8个月后,荷军总督揆一签下投降书,交出台湾岛,台湾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已赞过已踩过已赞过已踩过已赞过已踩过已赞过已踩过已赞过已踩过已赞过已踩过已赞过已踩过<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评论收起匿名用户2011-09-04展开全部收复了台湾。

郑成功的故事有哪些?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康熙帝抗击沙俄印象最深的故事

生平简介郑成功(1624-1662年),明清之际民族英雄。

汉族。

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

祖籍河南省固始县汪棚乡邓大庙村。

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

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反清。

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

康熙元年(1662年)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爱国反清郑成功受南明隆武帝拢络,赐姓为明朝的国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

22岁任南明隆武帝御营中军都督。

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军攻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在清大学士洪承畴的招抚下,郑成功的父亲认为明朝气数已尽,不顾郑成功的反对,只身北上向清朝朝廷投降。

清军在这时掠劫郑家,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为免受辱于清兵,切腹自尽。

“国仇家恨”之下,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郑成功在烈屿(小金门)起兵,旗帜上的称号是“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朱成功”。

永历三年(1649年)改奉南明永历年号,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故亦有称其为郑延平者。

1651年到1652年在闽南小盈岭、海澄(今龙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胜利,歼灭驻闽清军主力。

后挥师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广东揭阳。

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定远大将军济度率兵约3万入闽,会同驻闽清军,进攻郑军。

郑成功利用清军不善水战的弱点,诱其出海作战,次年四月将其水师歼灭于厦门围头海域。

在起义后的16年间,郑成功据地在现今小金门和厦门(当时为一小岛,并没有和大陆连在一起)一带的小岛,完全控制了海权,以和外国人做生意收集资金,筹备军力,并且深入内陆广设商业据点,收集许多有关清军与朝廷的情报,曾经几次起兵,也和清朝廷议和以争取时间恢复兵力。

期间,降清的郑芝龙在清庭的要求下多次写信给郑成功招降,清帝亦曾下诏册封郑成功为靖海将军海澄公,郑成功坚辞不受;顺治十四年(1657年),郑芝龙与郑成功私信被清廷截获,以通敌罪流徙郑芝龙于宁古塔。

顺治十五年(1658年),郑成功统率水陆军17万北伐,次年入长江,克镇江,围南京,后因中清军缓兵之计,损兵折将,败退厦门。

十七年,在福建海门港(今龙海东)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师4万余人,军威复振。

郑成功最重要的盟友——晋王李定国若说郑成功一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与西南抗清领袖李定国的关系。

郑成功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当世知名度远在李定国之上。

但是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李定国是他生平最敬重之人,是他最亲密的战略盟友,还是他的至亲“老亲翁”,一个是南明的西宁王(后封晋王),一个是南明的延平王(后封潮王),地位和影响力尚在定国之下。

(成功的侄女嫁给了定国长子,后来清兵大举进攻云贵,南明兵败与丈夫一起被杀)郑成功生平最光辉的业绩,不是收复台湾而是抗击清兵,与李定国一个在云南广西,一个在东南沿海,频频给与清兵致命打击,支撑南明政权长达二十年之久,堪称擎天双柱;逼迫清廷不得不做出让步,为后来的“康熙之治”打下基础。

他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但不只是因为他收服台湾,更是因为他顽强抗击清兵侵略,为南洋海外华人提供保护,创立“天地会”留下抗清火种,一直延续到数百年后的“同盟会”。

史学界论述李定国与郑成功关系的文章不少,大多是从他俩都坚持抗清,战绩远非其他抗清武装所能比拟,而且又书信往返,缔结为姻,故赞扬之词充塞史著,仿佛二人都是忠贞于复明事业、共赴国难的佼佼者。

但是,就历史事实而言,会师广东的计划是李定国制定的,在1653、1654年(顺治十年、十一年)他梦寐以求的就是同郑成功东西夹攻,迈出收复广东、重整山河的第一步。

然而,这只是定国一厢情愿,郑成功并不想这样做。

原因不是他看不到会师广东是南明中兴的关键一着,而是郑成功把以他为首的郑氏集团利益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研究郑成功起兵以后的整个经历,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很有大志的人,在明、清对峙,国土分裂的情形下,他鉴于自身力量不够强大,在政治影响上也无法同明、清两个并存的政权争夺民心(包括官绅),因此,他的策略是明、清两方谁能让他独断专行,或者说割地自雄,他就奉谁“正朔”。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的理想是做一个“纵横而所之”的“凤凰”,不愿成为“槛阱之中”的“虎豹”。

所以他会说出这样的话:“清朝若能信儿,则为清人;果不信儿言,则为明臣而已。

”①总之,只能“遥奉”,不能“受制于人”。

这就是他和后来的郑经一贯提出的“比于高丽”的思想根源。

清廷多次招抚(郑方称为“和议”)之所以失败,正是因为只给他高爵厚禄,决不答应给他以相对的独立性。

在这种条件下,郑成功只能做一个“明臣”。

同样的道理,他的“始终为明”并不意味着他愿意毫无保留地服从明朝廷的调遣,恪守臣节。

在东南沿海,隆武帝遇难后,他“始终为唐”(张煌言语),对近在咫尺的鲁监国以客礼相待,而且极力设法使原属鲁监国的兵将听命于己。

对永历朝廷,他的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希望奉永历正朔的原大西、大顺军和其他抗清势力能支撑下去,拖住清朝的大部分兵员,借以减轻自己的压力。

另一方面,他是很有政治头脑的,预见到如果应定国之约出动主力东西合击,必胜无疑,随之而来的是闽粤兵连一体、地成一片,遥相呼应的局面就要改观。

郑成功不会不考虑到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将受到很大限制,军政大事要禀承于朝廷,否则就难逃僭越之议。

更重要的是,自己在兵力、爵位和声望上都略逊于李定国,加以李定国同永历朝廷的关系比他更密切,这些因素必然在郑成功的深谋远虑之中。

所以,无论李定国制定的战略如何正确,也不管定国为了实现南明中兴对他怎样苦心相劝,郑成功总像一根插在闽海地区的d性钢条一样,外力的大小只能造成他左右摇晃的程度,最后还是我自岿然不动的南天一柱。

明清之际最优秀的军事家李定国的悲剧在于:出滇抗清前期遭到孙可望的嫉恨,无法在湖广(今湖南、湖北)、江西战场上施展雄才大略;中期寄厚望于郑成功连兵粤、闽,会师北上,得到的回报是虚应故事,新会战败,丧师失地,南明中兴从此无望,他所能做的只是效法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郑成功的前后故事明朝中印象最深的历史人物是谁?

我来大家说一个历史人物。

他即非帝王将相,也不是王侯权贵,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具有鲜明的明朝特色。

他是一名锦衣卫。

四百多年前,他曾经为了自己的祖国,不远万里,漂洋过海,历尽艰辛,到敌国――日本去做谍报工作,书写了一段壮丽的传奇。

他的名字叫做史世用。

在历史上有很多小人物让我们感动。

并非王侯将相,也无惊世之功,只是很平凡的一员,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的一朵小小浪花。

但平凡人也有英雄。

哪怕只在这一刻,我们能读到这个名字,就是对这位平凡的英雄最好的致敬。

万历年间,史世用参加过光荣的国战――对倭战争。

来给大家讲述那段平凡人创造的传奇: 一、我本平凡度华年 万历年间,日本侵犯明朝的属国――朝鲜

朝鲜国王向大明朝廷求援。

万历决定,出兵朝鲜,阻击倭寇。

为了这次战争,明朝做出的详细的战前准备工作。

先期派遣间谍潜入日本境内探查军事情报。

做为锦衣卫的一员,史世用随队伍参加了这次间谍活动。

史世用,籍贯陪都南京武进县。

万历二十年年底,谍报分队来到了福建,于第二年六月东渡日本。

关于这次间谍派遣,福建巡抚许孚远在奏折《请计处倭酋疏》中写道: “貌颇魁梧,才亦倜傥”,这是上级部门对史世用的评价。

万历二十一年六月, 史世用受上级的派遣,化装成商人登上海商许豫的商船,东渡大海,潜入日本搜集情报。

二、曾经沧海浮云帆 《请计处倭酋疏》记述了史世用一行的行程。

在海上漂泊了近一个月,七月四日,史世用第人在日本庄内国的内浦港成功登陆。

此后, 史世用就潜入到了名护屋城,寻找另一位明朝间谍,那位间谍名叫许仪后,早就潜伏在日本了,万历十九年,他曾经将日本情报送达过明朝。

终于联系到了许仪后,八月二十七日, 史世用和许仪后一齐到达了日本的内浦港。

九月三日,通过许仪后的引见,史世用、海商许豫和萨摩藩岛津家的重臣――伊集院忠栋,进行了秘密的会晤。

十月,获得情报的史世用搭上海船,向大明王朝返程。

三、世事从来多磨难但在归国的途中,史世用一行在海上突遇巨大的风暴。

万历二十二年八月, 一队琉球国的使者正准备出发前往日本萨摩,在旅途中,他们遇到了两名海难的幸存者。

琉球方面的史料记载:这就是明朝的两位间谍人员:“指挥史世用” 、“承差郑士元” 。

原来,从日本内浦返回明朝的途中, 史世用他们乘坐的遇到了一场可怕的风暴,海船倾覆,船上的其他乘员全都命丧大海,只有史世用和郑士元两人拼命挣扎,靠着坚强的毅力和求生的渴望,两人在茫茫大海中漂游。

顺着海潮,两个人漂流到了萨摩海滩,登上了岸,侥幸生还。

但此时的两人身无分文,只好四处流浪,乞讨求活,“身服敝衣, 蓬头跣足” ,时间居然长达七个月。

幸运的是,他们在最艰难的时刻遇到了琉球使者,得到了琉球国中山王世子尚宁的救助。

他们又从琉球出发,成功返回了祖国。

四、昭昭日月鉴忠胆 回到祖国,史世用向福建巡抚汇报这次九死一生的经历: 福建巡抚许孚远也在向皇上汇报的奏折中提到了史世用等人的英雄事迹: 琉球王子尚宁在朝贡 “执照”中这样叙述: 由于身怀重要的机密情报,为了让史世用和郑士元尽快归国,琉球国特意派遣使者,以朝贡的名义将二人护送到大明。

但世事多磨难,他们却再次遇到了风暴。

一行人又漂流到了福建泉州府的平湖山地区。

福建布政司向朝廷的文书中记载:史世用二人历尽艰辛,在琉球的帮助之下, 他们最终于万历二十二年十二月驶抵达大明,历时一年半之久,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五、我心我血荐轩辕琉球国的史料 《历代宝案》 中曾经记录了一部分史世用等人回国后所汇报的情报内容: 在汇报中,史世用强调了琉球与日本相邻的北山地方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若被日本占据,琉球将被日本吞并。

如果日本以琉球为据点,将会对大明的东南沿海地区造成巨大危胁。

史世用建议明朝对琉球中山王世子尚宁进行拉拢,并派遣使者册封其为国王,确保琉球支持明朝的立场,保障东南国境的安全。

由此可见,史世用具备长远的政略和军事眼光。

史世用还根据自己的情报,见闻和自己的分析,写成了一本《倭情备览》,详细描述日本的军政情况,后来他赴朝鲜参加战斗的时候,带入了朝鲜。

万历二十五年,丰臣秀吉再度侵朝 ,史世用被再次调用进行对日的谍报活动。

六、要留高洁在人间万历二十六年,史世用来到了朝鲜。

这段记录表明:万历二十六年 , 史世用到达朝鲜, 成为经略邢玠帐下的参谋人员。

同年三月, 又被调入浙胜营游击将军茅国器的麾下。

由于史世用掌握着对日的许多重要情报,在朝鲜期间,曾经受到国王李昖的接见。

这在朝鲜史书《宣祖实录》中有具体的描述:朝鲜国王李昖对史世用和他所著的关于日本情报的书十分关注。

三天后,李昖再次接见了史世用。

这是说,朝鲜国王李昖很欣赏史世用,认为他身材高大,容貌出众,文采很高,“天下之奇士也”。

在朝鲜期间,史世用曾经与朝鲜文士鲁认关系很好,还曾经互相留诗唱和。

朝鲜文士鲁认曾经被日本军队俘虏,送到了日本, 后来他在潜伏在日本的明朝间谍的帮助下,回到了朝鲜。

鲁认著有《锦溪集》,其中有这样一首诗:这是鲁认在送别即将归国的史世用,临别时的赠诗。

从诗中可以看出, 鲁认对史世用的才干非常欣赏,认为他风骨高洁,思路机敏,谋略深长。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史世用,他即非帝王将相,也未能建立什么伟大的功业。

但我们仍然为之感动。

他忠诚于自己的祖国,忠于自已的职守,远涉重洋,漂洋过海,冒着生命危险,历经了万千磨难,出色完成了自己肩负的使命。

由于我多次对明朝进行无情的抨击,就经常被一些人骂为“满遗”,这就是一个“满遗”,讲述给大家的一个明朝普通人的传奇故事。

没错,我确实对明朝很不感冒,我对几乎所有的明朝皇帝都十分厌恶。

有人曾经问,那明朝如此不堪,怎么就能久撑了276年?这,就是答案。

这二百多年,明朝没有倒下,从来不是靠龙椅上那张纵横捭阖的朱姓屁股,不是靠朝堂上的高谈阔论的嘴巴,也不是靠吸食民脂民膏还胡作非为的皇亲国戚,更不是靠魏公公那帮人渣阉宦!靠的是忠肝义胆的于谦,一生清廉的海瑞,误身为国的张居正,横戈马上的戚继光,忠魂守辽的袁崇焕、曝尸荒野的卢象升,倒在夕阳下的孙传庭,一身才气的夏完淳……还有,为了国家默默战斗着的一个个像史世用这样的人。

还有那千千万万被朱家吸干了血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苦农民。

正是靠这些默默无闻的坚直的脊梁,一代又一代撑起了大明江山。

就用史世用从朝鲜归国,向友人鲁让告别的一首诗做为本文的结语吧:

戚继光。

戚继光不仅仅是抗倭名将。

他还是一个典型的明朝武将。

他的军事才华是超越时代的。

戚继光组建的戚家军,是中国第一支近代化军队。

军纪严厉要了残酷的地步。

比如,每一个鸳鸯阵小队11人,设队长一名,如果队长战死,则全队斩首!而残酷的军纪,正是近代军队的典型标志,使近代军队比传统军队更有战斗力,更能承受重大伤亡。

戚家军的装备始终是当时最先进的。

戚继光对武器性能的追求近乎偏执。

他的军队,一定要装备当时最先进的武器。

q要用鸟铳,炮要用虎蹲炮、佛郎机。

战车也是多种多样,火力强大。

如果有先进武器,他一定要想办法引进,装备。

如果没有,他就自己动手发明创造。

多年以后,人们才真正明白他想要的是什么。

没错,戚继光其实想要坦克。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个典型的明朝武将。

他圆滑世故,左右逢源。

他还克扣军饷。

他圆滑是为了争取文人集团的支持,他克扣军饷,不是装到自己口袋,而是上下打点,打通关节,好争取更多的军饷。

据说他和张居正关系极为密切,他给张居正送小妾,又给张居正送补品。

正是在张居正的大力支持下,戚继光练出了大明九边第一镇。

戚继光可以写典雅的文言文,也能写土的掉渣的训词。

文言文用来向上报告,训词是讲给当兵的听的。

戚继光是一个有超级军事才华的人,比之岳飞也不遑多让。

他又是一个务实的人,为了实现主要目标,会用一些龌龊的手段。

这一点,他比岳飞聪明。

所以,他的结局也幸运的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6354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3
下一篇 2022-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