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是一部什么体史书

春秋是一部什么体史书,第1张

春秋是一部什么体史书 春秋左氏传是一部什么体史书孔子的《春秋》是什么体史书,解释《春秋》的春秋三传左传是什么体史书春秋是一部什么体史书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因而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详细记录的“传”,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是鲁国的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

第一部华夏民族编年史兼历史散文集。

作为鲁国的编年史,相传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左传》、《资治通鉴》属于编年体通史,像《史记》《汉书》等都是纪传体史书。

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春秋左氏传是一部什么体史书《春秋》一书是按什么记事的?对以后的史书有何影响?

中国人是一个既崇拜祖先,又很关注后代的民族,所以在很久之前中国人就有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说法。

为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人特别设置史官,专门用来记录成败得失。

王朝的史书留下来的不多,据考证商王朝的语言系统与周王朝是不一样的,如周天子自称“王”,而商王朝的君主自称是多音节,叫做“余一人”。

周王朝灭掉了商王朝后,系统地继承了和改造了商王朝的文化,形成了周王朝的以“亲亲善恩”的封建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的文化体系,一直影响至今。

至于周王朝摒弃了商王朝的巫神之说,采用了自己的史官制度,大体原因可能是周王朝作为农耕王朝更加重视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备人们总结发现规律,用以指导生产生活。

当封建诸侯时,诸侯王也把周王朝的史官制度给学去了。

封建时代的每个诸侯国都有史官记录时事,编辑整理成册,王室还会安排有专门的人学习研究,这种人被称为“掌故”,一般出使之类的外交场合,是这些人表现的舞台。

这些史书,都被称为“经”,有特别重要的事,会做注释,被叫做“传”。

所以,《春秋》有三个比较出名的传,叫做《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可是这种经文为什么叫做“春秋”呢?这是因为受季节影响,在古代社会,春天和秋天是最容易出事儿的季节,国与国之前的征伐都是选在春、秋进行的,记录的事就比较多。

春天攻打敌国,可以干扰敌国播种粮食的进程,所以,粮食已经储备好的国家通常在春天发动对敌战争。

那么粮食不多的国家呢,秋天正好是抢粮食的季节,于是,秋天打人家。

至于夏天和冬天,一个太热、一个太冷,两边都遭罪,除非特殊情况,两家都心照不宣,极少用兵。

除了战争,国家所有的重要仪式,比如祭祀、新王继位、国与国会盟、谈判等,都选在春、秋两季。

既然春天和秋天的事比较多,夏天和冬天几乎无事可记,就此给史书命名为《春秋》。

那么,夏天和冬天干嘛呢?冬、夏也有安排,教以《诗》《书》。

演礼习乐都需要大型户外场所,大热天和大冷天自然不适宜,所以,冬天和夏天,人们就被安排在家里读书,春天和秋天则要演习礼、乐。

祭祀和继位等都是礼、乐的延伸,所以,就都被安排在了春秋两季。

后来孔子编教科书,把鲁国的《春秋》编好了,并且作为学校的教材使用。

在编书过程中,孔子也有原则。

文以载道,孔子也在其中夹带了不少“私货”,点赞了很多符合自己儒家理念的事,同时对不符合儒家学说的事件进行了鞭挞。

如果考虑到现实处境,比如如实去写可能通过审核,还可能得罪人,孔子就使用“春秋笔法”,“微言大义”让人们稍一琢磨,就知道编书的人的真实意思。

孔子的这种编书方法,被后来人学到了不少,在史书里有不少隐语,尤其是唐朝之后的史书,自从李世民干预史官的工作以后,有 *** 守的史官往往更多使用春秋笔法。

这个需要读者如同福尔摩斯一样,设身处地看待历史事件,才能发现隐藏在史书背后的真相。

此外,《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按照时间顺序,以君主年号为记事顺序,是中国两大史书体裁之一。

另外一个体裁,也是司马迁开设的纪传体。

通体来说,纪传体史书故事性更强,编年体史书逻辑更严谨。

真要把历史当故事,读纪传体不错。

做史学研究的,往往会品较编年体。

谢邀,《春秋》是按鲁国的年号为顺序记录历史事件的书籍,体例上属于编年体。

与司马迁的《史记》的传纪体不同。

编年体以时间为纲,传纪体以人物为纲。

后世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春秋》是孔子编修的史书,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很有个性的,用现代的话讲,就是这个人很轴。

形成了自已的世界观后,先是云游天下,宣扬自已的主张,没有人听,就把自已的主张,贯彻到自己编修的史书中,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就是根据自已的主张,对历史事件进行点评,好的点赞,坏的吐槽,以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

孔子毕竟是大家,不象我等粉丝或喷子来得这般直接,而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选择定性来体现,好的铺陈,坏的删削。

这种办法称为"笔则笔,削则削″。

山东话″削你″。

恐怕是孔子这里学来的。

这套办法,懂历史的可能心领神会,不懂历史的可能摸不着头脑,因此,儒家的门徒将这种套路称为″微言大义^。

需要专门注解才能彰显出来。

所以《春秋》传世,分别有《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从不同侧面来彰显《春秋》中隐含的大义。

″春秋笔法″对后世史书的编纂影响是深远的。

中国史书的担当主要有两点,一是知兴废。

就是通过历史总结成败得失的经验,为后来的决策者提供案例。

二是明善恶。

就是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褒善惩恶,让当事者懂进退,知荣辱。

因为人是有生命限度的,很容易象路易十五那样犯浑″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

中国是个宗法思想很深的国度,个人名声会波及后代,所以对史书的记载看得很重,因此,史官是一个风险很高的职业。

而″春秋笔法″提供了一种秉笔直书又规避风险的可能,所以为后代史官所依重。

当然,也为后代史学研究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6374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3
下一篇 2022-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