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是什么战役

纸上谈兵是什么战役,第1张

纸上谈兵是什么战役 纸上谈兵是什么战役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

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

赵括“纸上谈兵”是哪场战役?战国名将赵括,纸上谈兵是否可信?

我是历史笑春风,谢谢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赵括在长平之战大败,背上了千载骂名。

但是,依我来看,他背骂名一点都不冤枉。

他违背了一般人的做事原则,活该落得这个下场。

长平之战,赵国完全处于下风。

它由于实力不济,与秦国的较量,实在是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

接受上党地区的问题,接受要面对秦国的报复,不接受要面临秦国的高压。

战役中,防守肯定失败,反击廉颇野战又打不过秦军。

所以说,赵国的失败是大家都可以预料到的。

这个时候,赵王想起了过去的一个成功的战例,那就是赵奢的阏与之战。

当时的廉颇、乐乘这样的将领不敢打这样的仗,而赵奢,一个管国赋的文官,豪迈的说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话,带领赵军打败了秦军。

到了现在这个情况下,廉颇已经对战局无能为力了。

那只有启用新的将领。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换上赵括万一能够创造出他父亲赵奢的奇迹呢?于是,赵括就这样走上了历史舞台。

赵括在这次战役中,唯一的错误就是,他过于想证明自己,接下了战役后期的指挥任务。

大家用各种办法阻止他,并不是什么恶意,而是在救他。

纸上谈兵只是各种理由之一。

因为,谁也打不赢长平之战,这个时候去接替指挥,只是去替人背锅。

而赵括采取反击的战术,这个是大家诟病最多的一点,而这一点却恰恰不应该是赵括应该被诟病的地方。

在淮海战役里,有一个故事。

当时国民党军统帅部讨论徐州撤退问题。

当时的杜聿明怀疑作战厅的厅长郭汝瑰是共产党。

他要求和蒋介石密谈。

他和蒋介石一出会议室,国防部次长刘斐就发起火来,“他有什么神机妙算?无非出徐西,走肖县、永城呗!”具有战略思想的人,会把一切看得明明白白,故作玄虚也无济于事。

最终,杜聿明部被消灭在撤退的路上。

而长平之战和这个故事相似。

换将大家都知道是意味着什么。

赵王让廉颇反攻,廉颇不干。

那么换将就是为了变换赵军的战略,转守为攻。

那么,换赵括的作用就昭然若揭了。

这个时候,就算是换的人不是赵括,不管是谁接替了廉颇,那么他也必须反击秦军。

可是大家都知道,赵军的战力低于秦军,和秦军打防御战都只能勉强维持,要去反攻无异于送死。

所以,没有任何人愿意去接替廉颇。

而赵括违背了一般人的做事原则,去勇挑重担,解脱了廉颇,最后还落一个纸上谈兵的骂名。

只能说他是自找的,活该。

虽然赵括在战役里打得不错,在必败的局面里,为赵国创造了最好的结果。

他把精锐集中起来,拼掉了白起的大半兵马,还把四十万没有战斗力的乌合之众交给了白起,让他犯下坑杀俘虏的大错。

创造了后来合纵的基础,使得关东联军能够把秦军赶回函谷关数十年。

但是,败了就是败了。

加上司马迁那支生花妙笔,赵括的纸上谈兵的形象深入人心。

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太过于想表现自己,违反一般的做人做事的原则造成的。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爱朋友,希望和朋友们一起分享历史的乐趣。

请大家关注我和我的文章,谢谢。

纸上谈兵说的是秦赵长平之战时,对赵恬的评价。

其实,就当时的情况而言,赵恬只能是进攻,因为,秦赵两军相持多年,双方消耗巨大,国力都受到严重影响,都想解套,但都又无绝胜的良策,赵王十分着急,才换下了廉颇,但是,秦王也将白起派到长平指挥作战,从两位主帅来看,显然白起实战经验丰富,而且百战百胜,威震天下,他指挥秦军,则士气大振。

赵恬也是名门之后,军事理论丰富,没有指挥过大的战役,与白起无法相提并论,在这方面也不及廉颇老将军。

由于当时廉颇拒绝进攻,使得赵王产生换将的念头,加之秦国细作传言,便使赵王决定换帅。

赵军虽然最终全军覆没,秦军依然伤亡过半,既便是白起为帅,同样损失惨重,可见,赵恬并非完全徒有虚名。

再者,赵恬也是在执行赵王进攻的战略意图,他别无选择。

长平之战后,秦国也国气大伤,几年后仍然没有缓过来劲,而且几年后攻邯郸时也失败了,白起也知道攻打邯郸力量不及拒绝领兵出战(被赐死)。

所以,对赵恬不能用用纸上谈兵四个字盖棺定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6402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3
下一篇 2022-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