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帮助的素材故事

关于帮助的素材故事,第1张

关于帮助的素材故事 关于孝敬父母的名人故事写作素材

一、孝感动天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舜,是瞽瞍的儿子从小就很孝顺父母。

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

舜的母亲因家境贫困常对他父亲出言不逊、横加指责。

舜有个弟弟叫象,也常对父亲傲慢不恭敬。

只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

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当舜在山下耕田时有神象相助,又有神鸟帮忙锄去荒草。

当时的帝尧听说舜的孝行,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妇并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后来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

人们赞扬说,舜由一个平民成为帝王纯由他的孝心所致.后人有诗赞曰:队队耕春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心二、孝传五世宋朝浙江瑞安府永嘉县,有个姓陈名侃字君和的人,因事亲至孝,名遍四方。

他奉侍双亲,温顺孝敬从来不让父母心中有忧虑之念。

偶遇父母有病,则衣不解带日夜陪床服侍亲自做汤熬药。

二老逝去后陈侃悲痛欲绝,真正做到了“事生尽力事死尽思”的圣人垂训。

他的孝行被整个家族引为典范。

所以后代子孙人人效法,尊老爱幼,兄弟团结夫妇和睦,妯娌相亲。

以后陈氏家族五代同堂传为佳话.宋皇树坊旌表,赐匾额曰:“孝门陈君”,百姓则称其为“陈孝门”。

后人有诗赞曰;至孝事亲世颂扬,子孙代代仰遗芳同居五世人崇敬,感动枫宸诏表彰三、兄弟争孝清朝时,长江口外的崇明岛上有吴氏四兄弟,小时候因家境贫困父母不得已把他们卖给富家为童仆,以求一条生路。

他们长大后,个个勤奋节俭赎出卖身契回到家乡,合力盖起房舍并各娶妻成家。

这时,他们已理解当日父母之苦心故争相供养父母,以示不忘养育之恩。

开始认定每家供养一月。

后来,贤惠孝顺的妯娌们认为隔三个月才能轮到供养时间太长了故改为每家供养一日。

以后又改为自老大起每人供养一餐.依次排下每隔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佳肴,奉养父母。

席上子孙、儿媳争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顺真是合家欢乐乐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

福寿近百岁无病而终。

诗云:父母育恩深似渊,不尤被鬻孝犹虔。

弟兄争奉酒甘旨,纯孝妯娌浑归贤。

四、劝姑孝祖明朝时候,浙江绍兴山阴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娶了一个童养媳名叫刘兰姐,年仅十二岁,却很明事理对家人十分恭敬殷勤。

她婆母王氏动不动就冒犯长辈经常骂祖母“老不死”将其视为包袱,言辞十分粗野。

一天深夜,刘兰姐来到王氏的闺房长跪不起,王氏大吃一惊问其缘故刘兰姐答道:“儿担忧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后媳妇将视为榜样待您老了,也把您视为包袱那时您会多么伤心啊!太婆母长命百岁是我家的大幸,恳求您三思而行呀!”王氏听后恍然大悟.边流泪边叹气说:“良言使我收益不浅啊!”于是痛改前非,对待祖母温柔恭顺。

而刘兰姐对待王氏亦是如此。

真是:二六女儿明大义,看姑骂祖逆亲意入房跪劝悔前非, 示范儿孙行孝字五、孝感继母清朝人李应麟,居云南昆明从小温顺善良。

他的母亲不幸去世后便劝父亲再娶。

他用卖卜的收入来供养父母。

应麟对待继母虽然十分孝顺,但是继母却将他视为眼中钉,百般刁难,常常对他施以棍棒。

每当这时应麟总是跪着,恭敬如初,丝毫没有抗拒之意。

他的父亲却轻信继母谗言,将他逐出了家门。

应麟仍无怨言,每年父母生日都准备好礼品回家祝贺。

不久应麟听说继母病了。

急忙回家进行护理,并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医抓药,不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继母病愈。

同时应麟对待继母所生孩子格外亲和。

终使继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关系改善,胜过亲生。

后人赞曰:不忧继母逐离乡,母病回家侍药汤将弟视同亲手足,母终悔恨变慈祥六、跪父留母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张菊花。

七岁那年,母亲不幸病逝,父亲续娶。

菊花没有因此而分辨生养之别,对待继母恭敬。

她的继母却居心不良。

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继母乘机将她卖给人家作婢女。

事有凑巧,菊花的父亲在回归途中,偶遇菊花。

父女相逢,悲喜交加。

当父亲问她为何落此地步时,菊花含泪不语,生怕连累继母,在父亲追问下,不得已才告之。

父亲听后大吃一惊,当即将菊花赎了回来。

三日后父女回到家。

其父见到后妻,十分恼怒,欲将其休掉。

菊花见状,当即下跪为继母求情,父亲终被其孝心感动,方才罢休。

继母没有生子。

其父去世后,菊花对待继母和父亲在世时一样孝敬。

因此世人有诗颂曰:一片奉心如石坚,一身被鬻亦依然;情深跪动恕宽母,纯孝并齐闵子骞。

七、挨杖伤老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本性纯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

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

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伤心哭泣。

他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衰退,体力微弱。

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

并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

”说明了他非常孝敬母亲。

有诗颂曰:体念母亲情至忱,母棰轻重甚关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顿起心酸泪湿襟。

八、负米养亲周朝,有个叫仲由的人,字子路。

家里很贫穷,时常在外面采集藜藿等野菜当食物。

而子路为了赡养父母双亲,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来,尽到自己的孝心。

父母去世以后,子路南游到楚国。

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

家中积余下来的粮食达到万钟之多。

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劳苦,感叹说:虽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样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来赡养父母双亲,可惜没有办法如愿以偿了。

有诗颂曰: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九、闻雷泣墓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亲特别孝道。

他母亲在世的时候,生来就很胆小,惧怕雷声,王裒经常在打雷的时候,到母亲身边给其壮胆。

母亲去世后,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静的地方,一到刮风下雨听到震耳的雷声,王裒就奔跑到母亲的坟墓前跪拜,并且低声哭着告诉道:“儿王裒在这里陪着您,母亲不要害怕。

”有诗颂曰:慈母怕闻雷,冰魄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十、卧冰求鲤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

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

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

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

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

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

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

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

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

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

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

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

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十一、亲尝汤药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

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

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

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

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

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

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

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

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十二、卖身葬父汉朝时,有一个闻名的孝子,姓董名永。

他家里非常贫困。

他的父亲去世后,董永无钱办丧事,只好以身作价向地主贷款,埋葬父亲。

丧事办完后,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还钱,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

拦住董永要董永娶她为妻。

董永想起家贫如洗,还欠地主的钱,就死活不答应。

那女子左拦右阻,说她不爱钱财.只爱他人品好。

董永无奈,只好带她去地主家帮忙。

那女子心灵手巧,织布如飞。

她昼夜不停地干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织了三百尺的细绢,还清了地主的债务、在他们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树下时,那女子便辞别了董永。

相传该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

因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动,遂下凡帮助他。

有诗颂曰: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线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十三、笼负母归鲍出,字文芳,是后汉时新丰人,天生魁伟,生性至孝。

一天他不在家,一伙强盗把他母亲劫走。

鲍出闻讯后,怒发冲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顾一切地追下去。

沿途杀了十几个贼人,终于追上了劫掠他母亲的强盗,远远看见母亲和邻居老妪被绑在一起。

他大吼一声,奋力上前。

众贼见他来势凶猛,锐不可挡,吓得四散逃命。

鲍出顾不上追敌,径直跑上前来,叩头请罪。

跪着给母亲和邻居老人解开绑绳,将她们解放回家。

后来战乱纷起,他就侍奉母亲到南阳避难。

贼乱平定,其母思归故乡。

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轿难行,鲍出思虑再三,就编了一个竹笼,请母亲坐在笼中,将她背回家乡。

后人有诗赞曰:救母险如履薄冰,越山肩负步兢兢;重重危难益坚忍,孝更绝伦足可矜。

十四、弃官奉亲荥阳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晋武帝时任河阳县令。

他事亲至孝,当时父亲已去世,就接母亲到任所侍奉。

他喜植花木,天长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

每年花开时节,他总是拣风和日丽的好天,亲自搀扶母亲来林中赏花游乐。

一年,母亲染病思归故里。

潘岳得知母意,随即辞官奉母回乡。

上官再三挽留。

他说:“我若是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那算什么儿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动,便允他辞官。

回到家乡后,他母竟病愈了。

家中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之后再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

他还喂了一群羊,每天挤奶给母亲喝。

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

诗曰:弃官从母孝诚虔,归里牧羊兼种田;藉以承欢滋养母,复元欢乐事天年。

周朝闵损,字子骞,是个孝子。

母亲早逝,父亲怜他衣食难周,便再娶后母照料闵子骞。

几年后,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待子骞渐渐冷淡了。

一年,冬天快到了,父亲未归,后母做棉衣偏心,给亲生儿子用厚厚的棉絮,而给子赛用芦花絮。

一天,父亲回来,叫子骞帮着拉车外出。

外面寒风凛冽,子骞衣单体寒,但他默默忍受,什么也不对父亲说。

后来绳子把子骞肩头的棉布磨破了。

父亲看到棉布里的芦花,知道儿子受后母虐待,回家后便要休妻。

闵子骞看到后母和两个小弟弟抱头痛哭,难分难舍,便跪求父亲说:“母亲若在仅儿一人稍受单寒;若驱出母亲,三个孩儿均受寒。

”子骞孝心感动后母,使其痛改前非。

自此母慈子孝合家欢乐。

有诗赞曰: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十六、鹿乳奉亲周朝时,有一位叫郯子的,从小就很孝顺。

他的父母年老的时候,双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

郯子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

于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这样去取得鹿乳供奉双亲,没想到被打猎的人发现。

正当猎人举起了弓箭要射杀他时,他急忙喊道:“我为了取得鹿乳,给患有眼疾的双亲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采取鹿乳。

”猎人知道原来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没有射他,并且对他这种孝敬父母的行为赞叹不已。

有诗赞曰: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十七、扼虎救亲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

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

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诗颂曰: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

十八、怀桔遗亲东汉时,有一位孝子姓陆名绩,字公纪。

六岁的时候,去九江拜见袁术。

袁术拿来桔子招待他。

他悄悄把两个桔子揣到怀里,告别跪拜的时候,桔子掉在地上。

袁术责问他为什么悄悄地揣了两个桔子。

陆绩跪着说:“我母亲一向很喜欢吃桔子,我想把它拿回去孝敬母亲。

”陆绩年仅六岁就知道孝敬母亲,袁术大为赞美。

有诗颂曰:孝悌皆天性,人间六岁儿;袖中怀桔实,遗母报深慈。

十九、哭竹生笋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

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

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

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

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

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

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

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

有诗颂曰: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二十、贼窟救亲元代,有个叫孙抑的人,家住山西洪洞县。

武宗年间,考上了进士,官为刑部郎中。

但因对朝廷不满,所以辞去官,回去尽力孝奉父母。

这时家乡兵荒马乱,强盗四起,就想带双亲往南阳逃避。

途中遇贼兵拦路。

因势单力弱,很难保护二亲,于是就毅然决定先护送母亲脱险。

父亲在后面被擒。

孙抑誓死要救出父亲,安顿好母亲后,不顾艰难险阻,只身进入土匪巢中,但终因寡不敌众,反被捉拿。

孙抑涕泣哀求,释放他的父亲。

匪首看他是个孝子,很受感动,于是就把他的父亲释放了。

有诗赞曰:文人遇贼似临渊,求释老亲泣涕连。

贼感孝诚遂许放,全家安返乐团圆。

二十一、行乞养亲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

故人们叫他杨乞。

他所讨食物,都带回家中奉献双亲。

父母没有尝过,他虽然饥饿也不敢先尝。

如有酒时,就跪下捧给父母,等父母接过杯子即起来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样,使父母快乐。

有人怜悯他穷困,劝他给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养亲。

杨乞答道:“父母年迈,若为人家打工,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奉侍他们。

”听的人感到他真是个孝子。

后来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讨棺木安葬。

每逢初一、十五,就拿着食物去墓前哭祭。

有诗赞曰:乞酒奉亲尽礼仪,高歌跳舞学娇姿;娱亲精彩引欢笑,满室春风不断吹。

事例一: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

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着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事例二:包拯辞官侍母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

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

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

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

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

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

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

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

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

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

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三:邓小平赡养继母夏伯根对邓小平来说,既不是他的生母,也不是养母,而是继母。

邓小平对这样一位正直、善良、勤劳、肯干的继母特别敬重和爱戴。

十五岁的邓小平,当年顺长江南下,走出重庆,走出四川。

之后,邓小平率领千军万马前来解放大西南,又回到四川,回到了重庆。

四川解放后,邓小平坐镇重庆,任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是中央下属几大行政区域之一的最高官员。

这时的邓小平已是45岁的中年人了。

有了一个安稳的家庭后,邓小平就承担起赡养继母的义务。

邓小平调中央工作后,她把继母一同带到北京。

跟随邓小平一家生活的这些年里,邓小平夫妇待她如亲母,从不分你我,在饮食、卫生、穿戴等生活的各方面,十分周全的照顾老人、安抚老人,使她晚年心情愉快。

值得一提的是,在邓小平被打倒“流放”到江西住“牛棚”的日子里,邓小平为了照顾卓琳的身体,又不肯让年事已高的继母再承担过重的家务,便独自挑起了家务劳动的重担,劈柴、生火、擦地等重活脏活邓小平都亲自干。

夏伯根老人能够高寿,与邓小平夫妇对她几十年如一日的爱戴、敬重、关心、照顾是分不开的。

事例四:周恩来怀念他的两个母亲周恩来不满一岁时,就由守寡的嗣母陈氏带在身边抚养,她把全部感情和心血都倾注在对恩来的抚养和教育上,恩来称陈氏为“娘”,陈氏给他请来一个乳母,叫蒋江氏,一起住在西院的小屋里。

周恩来四岁时,嗣母就叫他识字,五岁时,送他进私塾读书。

嗣母对他要求很严格,每天黎明时刻,就叫他起来,亲自在窗前教他读书。

有一次,恩溥玩刀子,几乎伤了他的眼睛。

于是,陈氏更不许他轻易出去,整天把他关在屋里念书。

空暇时,就叫他背唐诗,给他讲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缘》等。

1904年,六岁的周恩来随同父亲、生母、嗣母和弟弟,一起搬到清河县清江浦(今江苏省清江市)居住,并到外祖父家的家塾里读书。

外祖父家里人很多。

家族间发生了纠纷,常邀请他生母去调解。

这是家里的经济境况已经越来越不好了。

父亲为人老实,胆小,能力比较差,到清江浦后,只谋得一个月薪16元的小差使。

家里常靠借钱过日子。

他的生母又劳累,又愁闷,很快就一病不起。

那是1907年上半年的事。

夏天,嗣母带他到宝应县她堂兄家住过两个月,仍回到清江浦。

第二年七月间,嗣母又被肺结核夺取了生命。

周恩来对陈氏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他写过一篇《念娘文》,可惜没有保存下来。

抗战胜利后他在重庆对记者说:“三十八年了,我没有回过家,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着亲恩未报”。

事例五:陈毅为老母洗屎尿裤20世纪60年代初,陈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日理万机,公务繁忙。

那年,陈毅62岁,他出国访问归来,得知老母病重,下了飞机就去看望。

陈毅刚跨进家门,就看见老母让身边照顾她的保姆藏起了什么东西,忙问:“娘,你把什么东西藏在床下了?”母亲眼看瞒不过去,只好如实告诉儿子藏起来的是她刚尿湿的裤子。

陈毅听了,动情地说:“娘,您久病在身,我不能在您身边侍候您老人家,心里着实难受。

这裤子我马上拿去洗了,还藏着做啥子?”好说歹说,保姆怎么也不让陈毅洗,觉得让这么大的官去洗屎尿裤子,多不好。

母亲也劝阻道:“你好不容易回家一趟,一进门就让你洗脏裤子怎么行?”陈毅说:“我不是说着玩的,您就允了吧。

我小的时候,不知您多少次给我洗尿布屎裤。

现在,儿子有机会为您老人家洗一洗脏裤,虽然不能报答您的养育之恩,也总算尽了一份孝心吧。

”不容在推辞,陈毅便躬下身从床拿出母亲的尿裤和其他脏衣服,一起去洗得干干净净。

事例六:毛泽东对母亲的感情很深毛泽东对母亲文七妹感情很深。

1918年夏,他从长沙赴北京前夕,十分挂念在外婆家养病的母亲,特地请人开了一个药方寄给舅父。

次年春返回长沙,便把母亲接来就医。

10月5日,文七妹患瘰疬(俗称疝子颈)病逝,终年五十二岁。

毛泽东日夜兼程从长沙赶回韶山守灵,并和泪写下一篇情义深长的《祭母文》。

他这么追念母亲:“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远近亲疏。

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

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狂言,不存欺心……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当时,毛泽东还给同学邹蕴真写信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可以损己以利人的,自己的母亲便属于第三种人。

母亲对他的影响力,在他的一生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来。

母亲去世后,毛泽东把父亲毛顺生接到长沙住了一阵。

父亲后来不再干涉他的选择,继续供他上学。

毛泽东是很感激的。

毛顺生于1920年1月23日患急性伤寒去世,时年五十岁。

事例七:朱德着文忆母亲1944年2月15日,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在家乡四川仪陇病逝。

朱德万分悲痛,4月5日着《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以无限的深情赞颂母亲的优秀品质,寄托哀思。

朱德开篇写道: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他在一封写给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人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识,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在这条道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识,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最后,朱德满怀深情地写到:母亲现在离开我而去,我将永远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快乐的生活。

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事例八:冯玉祥的“悼母诗”冯玉祥不仅是一位着名的爱国将领,还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

冯玉祥将军一生对母亲非常孝顺,母亲病故之后,他痛苦伤心地大病了一场。

从此以后,每逢自己过生日便闭门谢客,不吃饭,有时实在饿得头昏心慌也只在晚上吃上一顿饭,以此来纪念母亲的生养之恩。

1945年,他写了一首《十月怀胎》的悼母诗:娘怀儿一个月不知不觉,娘怀儿两个月才知其情,娘怀儿三个月饮食无味,娘怀儿四个月四肢无力,娘怀儿五个月头晕目眩,娘怀儿六个月身重如山,娘怀儿七个月提心吊胆,娘怀儿八个月不敢笑谈,娘怀儿九个月寸步艰难,娘怀儿十个月才到世间。

为了将这首悼母诗“铭刻在心,永世不忘”,冯玉祥将军请人把诗特意刻在石碑上。

这首诗情真意切,通俗纯朴,字字句句洋溢着一片敬母、爱母、惜母之情,感人肺腑,令人敬佩,给人教诲,至今仍广为流传。

事例九:一朵玫瑰花有位绅士在花店门口停了车,他打算向花店订一束花,请他们送去给远在故乡的母亲。

绅士正要走进店门时,发现有个小女孩坐在路上哭,绅士走到小女孩面前问她说:“孩子,为什么坐在这里哭?”“我想买一朵玫瑰花送给妈妈,可是我的钱不够。

”孩子说。

绅士听了感到心疼。

“这样啊……”于是绅士牵着小女孩的手走进花店,先订了要送给母亲的花束,然后给小女孩买了一朵玫瑰花。

走出花店时绅士向小女孩提议,要开车送她回家。

“真的要送我回家吗?”“当然啊!”“那你送我去妈妈那里好了。

可是叔叔,我妈妈住的地方,离这里很远。

”“早知道就不载你了。

”绅士开玩笑地说。

绅士照小女孩说的一直开了过去,没想到走出市区大马路之后,随着蜿蜒山路前行,竟然来到了墓园。

小女孩把花放在一座新坟旁边,她为了给一个月前刚过世的母亲,献上一朵玫瑰花,而走了一大段远路。

绅士将小女孩送回家中,然后再度折返花店。

他取消了要寄给母亲的花束,而改买了一大束鲜花,直奔离这里有五小时车程的母亲家中,他要亲自将花献给妈妈。

事例十:孟佩杰——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童稚的年岁,她一力撑起几经风雨的家。

她的存在,是养母生存的勇气,更是激起了千万人心中的涟漪。

命运对孟佩杰很残忍,她却用微笑回报这个世界。

五岁那年,爸爸遭遇车祸身亡,妈妈将孟佩杰送给别人领养,不久也因病去世。

在新的家庭,孟佩杰还是没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养母刘芳英在三年后瘫痪在床,养父不堪生活压力,一走了之。

绝望中,刘芳英企图自杀,但她放在枕头下的40多粒止痛片被孟佩杰发现。

“妈,你别死,妈妈不死就是我的天,你活着就是我的心劲,有妈就有家。

”从此,母女二人相依为命,家中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刘芳英微薄的病退工资。

当别人家的孩子享受宠爱时,八岁的孟佩杰已独自上街买菜,放学回家给养母做饭。

个头没有灶台高,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摔了无数次却从没喊过疼。

在同学们的印象中,孟佩杰总是来去匆匆。

她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替养母穿衣、刷牙洗脸、换尿布、喂早饭,然后一路小跑去上学。

中午回家,给养母生火做饭、敷药按摩、换洗床单……有时来不及吃饭,拿个冷馍就赶去学校了。

晚上又是一堆家务活,等服侍养母睡觉后,她才坐下来做功课,那时已经九点了。

“女儿身上最大的特点是有孝心、爱心和耐心。

”刘芳英说,如果有来生,她要好好补偿女儿。

为配合医院的治疗,孟佩杰每天要帮养母做200个仰卧起坐、拉腿240次、捏腿30分钟。

碰上刘芳英排便困难,孟佩杰就用手指一点点抠出来。

2009年,孟佩杰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

权衡之下,她决定带着养母去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子。

大一那年暑假,孟佩杰顶着炎炎烈日上街发广告传单,拿到工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养母最爱吃的红烧肉。

“我只不过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

”不少好心人提出过帮助,都被孟佩杰婉拒了,她坚持自己照顾养母。

孟佩杰的毕业愿望是当一名小学老师,安安稳稳,与养母简单快乐地生活。

事例十一:带母镶牙有这样一个儿子,他是个大款,母亲老了,牙齿全坏掉了,于是他开车带着母亲去镶牙,一进牙科诊所,医生开始推销他们的假牙,可母亲却要了最便宜的那种。

医生不甘就此罢休,他一边看着大款儿子,一边耐心地给他们比较好牙与差牙的本质不同。

可是令医生非常失望的是,这个看是大款的儿子却无动于衷,只顾着自己打电话抽雪茄,根本就不理会他。

医生拗不过母亲,同意了她的要求。

这时,母亲颤颤悠悠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布包,一层一层打开,拿出钱交了押金,一周后再准备来镶牙。

两人走后,诊所里的人就开始大骂这个大款儿子,说他衣冠楚楚,吸的是上等的雪茄,可却不舍得花钱给母亲镶一副好牙。

正当他们义愤填膺时,不想大款儿子又回来了,他说:“医生,麻烦您给我母亲镶最好的烤瓷牙,费用我来出,多少钱都无所谓。

不过您千万不要告诉她实情,我母亲是个非常节俭的人,我不想让她不高兴。

”事例十二:黄香为父暖被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

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

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事例十三:韩信报分食之恩《史记》说,韩信小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

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然而,挣钱的本事却一个也不会。

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

为此常遭别人冷眼。

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

淮水边上有个老奶奶为人家漂洗纱絮,人称“漂母”。

她见韩信挨饿挺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分一半给他吃。

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发誓要报答漂母之恩。

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对漂母分食之恩始终没忘,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

这就是“一饭千金”成语的来历。

关于“尊重”的素材或故事。7267有哪些关于疫情中小人物的故事可以作为作文素材?

四川什邡有个农村大树哥,在疫情爆发初期,带领一家人和附近村民积极为武汉捐赠新鲜蔬菜15万斤,并通过网上直播寻找运输车辆和司机,联系武汉对点交接等事宜;并号召有爱心的人士积极参与。

当一线医护人员防护服短缺时,他又联系厂家用直播的钱买了防护服运送到湖北。

他的义举感动了无数人,全国各地的网友纷纷加入献爱心行列。

太多了:志愿者,快递小哥,护士,捐献血浆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6417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3
下一篇 2022-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