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的避为什么多一横

避暑山庄的避为什么多一横,第1张

避暑山庄的避为什么多一横 避暑山庄的避为什么多一横?

避暑山庄正殿大门的上方悬有一块匾,上面写着“避暑山庄”四个镏金大字,为康熙皇帝的御笔,字体浑厚、有力,虽历经几百年仍熠熠生辉;匾额四边镂空雕刻着花纹,古朴、厚重,精美绝伦,分外醒目,是难得的精品。

仔细观察时会发现,“避暑山庄”的“避”字右边应是“辛”字,康熙把“辛”字多写了一横,成了错字。

好好的字多加一横到底是笔误还是另有用意呢?原来在清代两个“避”字同时使用,无论哪一种写法都是正确的,是一种异体字现象。

在这里康熙皇帝是为了追求书法美才这样写的。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1703年的康熙皇帝,已经取得了个方面的胜利,收获了经济的、科技的、文化的辉煌成果。

建筑避暑山庄,乃是为了显示他对未来目标——“万世缔构”的自信。

因此,康熙亲笔题写,并将其“避”字写成了“避”(辛字下多一横),有意多写了一笔,并没有人怀疑他写了错字,却引得多少饱学之士猜想他当时的心态。

其实,可以说这也是康熙在平了`三/“藩”,把他关注的重点转向北`边陲后自信的一种顺便的流露。

从史料记载来看,康熙皇帝特意加了一笔,是他认为:“此是避暑之避,不是避难之避”。

原来,皇上是忌讳“避”字有“逃避”的意思,不吉利,所以大笔一挥加上一横,这样就没有“逃避”之意了。

避暑山庄的避字为什么多加一横?承德避暑山庄牌匾上的“避”字中的“辛”是多一横、少一横还是正常字体?

没毛病,不是错别字,是一个古代的常规写法,这个“避”字“辛”部多一横,在古代的碑帖中随处可见,从篆书到隶书到楷书。

不信?我可以罗列一堆的例子出来。

甲骨文先来个甲骨文,这是目前能追溯到的最古老的写法了,在这里,我们看到“避”字的基本形体和现在没有太多的差别,略微不同的还是这个“辛”部,没有上面的一点。

小篆再看个篆书,篆书和甲骨文自己也是存在着关联,基本上也是在甲骨文基础上的变化。

篆书的“避”字写法中的“辛”部,多了上面“丶”和下面“一”横,显然比隶书和楷书都久远,说明这个三横并不是到了后面才出现的。

楷书楷书这块,我的证据就比较多了,而且都是来源于名家名碑名帖的。

你看看《常季凡墓志》、《隋墓志》,还有欧阳询、颜真卿、永瑆一个个都是“辛”部写三横的,而只有一个赵佶和张裕钊写了一个标准的“辛”。

赵佶和张裕钊一个属于宋朝一个属于晚晴,而永瑆也是清朝的。

说明,两个写法都是通行的。

所以,这个避的两种写法在古代都是没有问题的,都是经常出现的。

而且可能在早期,多一横的写法还更普遍。

但是到了建国后我们进行了汉字简化,形成了标准字,在这个简化的标准字中“避”字的“辛”部就被固定下来,也才会有今天这个问题的产生。

实际上这样的字的争议还有太多,我们不要大惊小怪,觉得古人写错了,或许更多的是我们对文字的演变不了解,问题在于我们自己。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

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行宫。

康熙皇帝亲笔题写正门牌匾。

对于“避暑山庄”的“避”字与现在标准书体略有差异:在“辛”字下面多出一横,使现今很多人认为有误。

其实稍有书法常识的人都知道,“辛”字自古就有两种写法:曹娥碑灵飞经至于那个属于异体就需要专家去考证了。

我们再看其他书家的“避”字唐 欧阳询 《九成宫醴泉铭》元 赵孟頫 《三清殿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6435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3
下一篇 2022-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