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写成一篇故事

雷雨写成一篇故事,第1张

雷雨写成一篇故事 《雷雨》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改写成一篇故事

昨天上午,空气非常闷热。

突然,教室外面的天色变得阴沉沉的,老师告诉我们要下雷雨了。

我们都很激动,因为很久看到雷雨了。

突然,一道闪电划过一望无际的天空,把我们吓了一大跳。

紧接着雷声大作,打破了宁静。

倾盆大雨也跟着来了,我们透过窗户看到的狂风暴雨,都没心思上课了。

|||这时,下课铃响了,大家争先恐后地跑出了教室,一看,已经大雨如注了。

吼叫的狂风像万把刀刃,吹过我们的脸,冻得我们赶紧逃回了教室。

|||过了一会儿,雨小了一点,我们以为雨马上就要停了,但是我们想错了,这次下的是雷阵雨,一阵接一阵。

闪电又亮了,雷声又响了,风雨比刚才更大了。

我们学校的树木被吹得乱摇,小树好像马上要被折断了似的,我们都有点担心。

|||渐渐地,渐渐地,雨终于停了。

我走到教室外面,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带着水珠的花朵随风舞动,草地上小草长得更茂盛了,把雨后的文海装扮成了一副美丽的风景画。

|||

雷雨的故事概括曹禺的《雷雨》为什么那样红?

《雷雨》是中国话剧舞台上的一座丰碑,它是中国话剧一走向成熟的标志。

《雷雨》使用了西方古典戏剧的三一律,即在一天内,一个场景下,描述一个矛盾。

这本来是对创作者的一种束缚,但作者却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学的虚实结合,草蛇灰线的写法,在剧中的一天中写出一个惊心动魄的感人故事,塑造了几个极有深度的立体形象。

明线是周萍和四凤的恋爱,暗线则是周朴园和鲁侍萍。

故事发生在大城市的租界,写的是所谓的高等华人,作者以锋利的笔触揭开他们仁义道德的真面目。

其中周扑园是个大资本家,但骨子里却是封建专制的家长,对他的妻子,孩子只有一种感情,就是要他们服从,他年轻时骗过梅伺萍,为他生了两个孩子,但为了名声,却逼着刚生过很弱的孩子,并赶出了周家。

为了粉饰自己,他说他的前妻是个小姐,病死了。

他是一直装做正人君子,连自己也相信自己是个好人的坏人。

另一个塑造出色的人是他的妻子繁漪,这是一个混合着两个极端旳人物,热情又冷漠,傲慢又孤芳自赏,哀怨文弱又阴沉可怕,有着敢残酷的爱和最刻骨的恨。

其他人物也是个性鲜明。

语言是当时通用的口语,但极简洁,从周扑园命令繁漪喝药一场就可以看出来,他是真的希望繁漪有精神病。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高等华人家庭,继母、子乱伦,异父兄妹乱伦,尽管鲁妈想隐瞒下这一切,给两个青年人一条活路,但周扑园的突然承认鲁妈和繁漪的揭发,终于逼死了三个年轻人。

是的,猛烈的雷雨来了,鲁大海们终将推翻这一切。

雷雨之后是晴天。

《雷雨》是个有深度,有历史地位的著名话剧作品,既可观剧,也可阅读。

曹禺写《雷雨》是为了揭露那个年代的黑暗吧。

曹禺先生曾经明确地说过《雷雨》写人性。

如果我们看到1990年以前拍出的电影或话剧,多多少少受到社会与时代的局限,偏离了曹禺先生的创作意图,不是反映出最早的阶级斗争,就是无法突耍突破社会问题剧的束缚。

《雷雨》的主题就由原先的表达反封建思想变为表现人性的根本弱点,人性的失落与复归。

首先,通过周朴园等人物揭示了人性的罪恶,包括原罪与本罪。

其次,揭示了人性中善与恶的矛盾对立与剧烈冲突,展现了人类生命本体内在运动的过程。

再次,还通过周朴园的忏悔张扬了劝善及人类自我救赎的主题。

曹禺写《雷雨》缘于情感上的一种迫切需要。

他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有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这种憧憬吸引着他去思考人类的命运。

结果他觉得人类是一群可怜的动物,自以为可以主宰自身的命运,而时常又不是由自己来主宰。

人类受着自己——情感的或者理解的捉弄,一种不可知的力量——机遇的,或者环境的捉弄;生活在狭窄的笼里而洋洋地骄傲着,以为是徜徉在自由的天地里。

曹禺就是想表现这种不受人为控制的命运。

他有大的智慧,大的才华,他想请看他戏的宾客像上帝一样用悲悯的眼来俯视这一堆在下面蠕动的生物。

他要表现一种残忍,一种不是人力所能阻止的残忍,而是命运对人的戏弄。

这种通过制造残忍来表现命运的意图促成了《雷雨》的降生。

他说:“自一面看,《雷雨》是一种情感的憧憬,一种无名的恐惧的表征。

这种憧憬的吸引恰如童稚时谛听脸上划着经历的皱纹的父老们,在森森的夜半,津津地述说坟头鬼火,野庙僵尸的故事。

皮肤起了恐惧的寒栗,墙角似乎晃着摇摇的鬼影。

然而奇怪,这‘怕’本身就是个诱惑。

我挪近身躯,咽着兴味的口沫,心惧怕地忐忑着,却一把提着那干枯的手,央求:再来一个!再来一个!”所以,《雷雨》的降生对曹禺来说是一种心情在作祟,一种宇宙间神秘的力所吸引的结果。

曹禺的另一个创作动机是为塑造一位他久已心仪的女人——周蘩漪。

他知道像蘩漪这类中国旧式女人有她的明慧,她的哀静,但也有更原始的一点野性。

她们是能够被人爱的,也是应当被人爱的。

为了表现她们的这种原始野性,曹禺不惜让蘩漪走上了乱伦的道路。

然而作者却并不义愤于此,相反,他要流着泪水去哀悼这个可怜的女人。

曹禺认为,像蘩漪这样的女人在如此令人窒息的环境中尚能用火炽的热情和一颗强悍的心去做一次困兽之斗,实在是值得人们怜悯与尊敬。

曹禺感动于蘩漪对爱情的执著,于是他将她写成了一柄犀利的刀——她愈爱,愈要划着深深的创痕。

蘩漪不是所谓的温柔可爱的女性,她是辛辣的、尖锐的、强悍的,她有她的魔,她的魅惑性。

曹禺先生倾其笔墨、情感,终于表达了他对这类女人所独有的理解。

为着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为着一个充满魅惑力的女人,曹禺写下了《雷雨》,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又增添了一位鲜活的女性形象,同时也将读者带入了宽阔的深思的海。

曹禺写《雷雨》时以“雷雨”为题:是因为整个故事所有的矛盾都在狂风暴雨之夜爆发,故以《雷雨》为题。

作用: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反映了正在酝酿大雷雨般大变动的20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

文章简介; 《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发表于1934年7月《文学季刊》。

这部剧作在两个场景、剧中情节发展不到二十四小时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恩怨情仇。

三十年前,当周朴园还是一个涉世未深的青年时,他爱上了女佣梅妈的女儿侍萍,并与她有了两个儿子。

但后来为了给他娶一位门当户对的小姐,周家逼得侍萍抱着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大海投河自尽。

侍萍母子侥幸被人救起后,侍萍带着二儿子流落他乡,靠做佣人为生,而大儿子周萍被周家留下。

侍萍后又嫁与鲁贵并与之生女四凤。

周朴园所娶的那位小姐没有为周家生儿育女便去世,周又娶蘩漪,并与之生子周冲。

在周朴园封建家长的专制意志下,蘩漪过着枯寂的生活。

周经营矿山等现代产业,常年在外,蘩漪便有机会接近周的大儿子周萍,并与之私通。

周萍既慑于父亲的威严,又耻于这种乱伦关系,对蘩漪逐渐疏远,并移情于使女四凤。

与此同时,周冲也向四凤求爱。

蘩漪得知周萍变心后,说服周萍未果。

周萍为了摆脱蘩漪,打算离家到父亲的矿上去。

蘩漪找来四凤之母侍萍,要求她将女儿带走。

侍萍来到周家,急于把四凤领走,以免重蹈自己当年之覆辙,但又与周朴园不期而遇。

此时大海正在周家矿上做工。

在作为罢工代表来与周朴园交涉的过程中,与周萍发生争执,结果遭周萍率众殴打。

鲁家一家人回到家中,四凤还在思念周萍。

夜晚,周萍跳窗进鲁家与四凤幽会,蘩漪则跟踪而至,将窗户关死。

大海把周萍赶出,四凤出走。

雷电交加之夜,两家人又聚集于周家客厅。

周朴园以沉痛的口吻宣布了真相,并令周萍去认母认弟。

此时周萍意识到了四凤是自己的妹妹,大海是自己的亲弟弟。

四凤羞愧难当,逃出客厅,触电而死,周冲出来寻找四凤也触电而死,周萍开q自杀,大海出走,侍萍和蘩漪经受不住打击而疯,周朴园则一个人在悲痛中深深忏悔。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1930年9月,曹禺从天津南开大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插入二年级就读。

他从小就喜爱戏剧,曾积极参加剧社演出京剧《打渔杀家》和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等话剧。

对戏剧的酷爱使他产生要写一部大戏的强烈愿望,他开始根据自己多年的亲身经历和见闻,构思话剧《雷雨》。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清华大学的学生们组织起抗日宣传队,曹禺担任了宣传队长。

他和宣传队的同学们坐火车到保定去宣传。

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位姓赵的魁梧大汉,是长辛店铁厂的工人。

曹禺从心里钦佩这位工人的爱国之心,他想起自己正在构思的话剧《雷雨》,便有了《雷雨》中鲁大海的人物形象。

几经揣摩构思,又用了6个月全神贯注地写作,曹禺终于完成了《雷雨》的最初创作。

1934年7月,《雷雨》首次发表于《文学季刊》1卷第3期。

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

“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

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

《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

”(《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

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 作者简介: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省潜江县,出生于天津。

1922年进入南开中学,1925年参加南开新剧团,先后演出过《玩偶之家》、《国民公敌》等剧,也曾改编并参加演出了《财狂》、《争强》等剧,舞台实践又给他的戏剧创作增添了丰富的经验。

1928年,曹禺升入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期间他通读了英文版《易卜生全集》,还学习了更多的西欧古典戏剧与现代剧作。

1933年,曹禺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发表在1934年《文学季刊》上,1935年公演后受到热烈欢迎。

1936年又创作了《日出》,由此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之后,他还创作了话剧《原野》和《北京人》《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

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历任北京人艺院长、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6438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3
下一篇 2022-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