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信达雅

严复信达雅,第1张

严复信达雅 翻译上的“信达雅”三原则是何人提出的?

回答者:岳忠豪,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最为大家所熟知的翻译理论原则“信、达、雅”三原则,最早由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提出,又称“三难原则”。

该原则最早出自严复译著《天演论》中的“译例言”,其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因处于清朝救亡的危急时刻,所以严复对西方文明原典深以为然,但如果对原著的思想只是粗浅的了解,那就很难把握内在的精神精髓,故严复十分重视翻译工作。

但“信达雅”的标准极难达到,严复亦将其名为“三难”,视为畏途,其曾言“一名之立,旬月踟蹰”。

也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翻译事“字典不离手,冷汗不离身”。

(严复)严复先生的“三字经”,深刻触及、准确涵盖了翻译的核心,译文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与和谐。

正因其原则精炼,所以后人发挥和扩充的内容则能更加系统。

现代翻译工作者虽对本原则的理解各有偏重,但基本都认为:“信”指意思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畅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该原则一经提出,即得到清末学人的推崇,并在不断运用中得以发展和完善。

如1932年林语堂著述《翻译论》,对译文评价提出了三重标准:重实、通顺、美,即对原文负责,对读者负责,对艺术负责。

(《天演论》)不难发现,林语堂的主要观点与严复的标准并无太大出入,后来傅雷提出“传神说”,认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钱钟书提出“化境说”,标准反而显得虚幻,也未如严复标准的简约,也仍未脱离“信达雅”的窠臼。

故而有学者认为,随着翻译的昌盛,人们只会越发感到信达雅标准的兼容并包,因为它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一种品质,历久不衰,这也是中国对于翻译工作做出的重要贡献。

(林语堂)参考文献:1、马志媛:《“信达雅”在中国翻译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影响》,《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2、黄忠廉:《严复变译思想考》,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

3、廖七一:《严复翻译批评的再思考》,《外语教学》2016年第2期。

4、 林璋:《解读严复“信达雅”》,《中国科技翻译》2000年第4期。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季我努学社头条号(搜索季我努学社)及季我努学社微信公号(名称季我努学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学社系国内著名的历史学民间学术社团,已出版中国近现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万字,代表作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中国抗战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远东战争罪行丛书》(第一辑5卷,第二辑已出1卷)。

其创办的季我努沙龙系国内最著名的公共历史讲座。

信达雅是由著名的思想家严复提出的,在其《天演论》一文中讲到“译事三难,信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雅!”提到严复可能有些人不太熟悉,但是物竞天择这个词我想大家应该都知道,是的就是严复在其翻译的著作天演论中提出的观点!严复老爷子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大学学习的是驾驶专业。

你没看错!毕业后包分配,在军舰上工作!就是这样一个人担任了北京大学的校长!由此可见其在思想界和学术界令人信服的地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6443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3
下一篇 2022-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