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生写了多少诗

李白一生写了多少诗,第1张

李白一生写了多少诗 李白一生写了多少首诗?李白一共写了多少首诗?李白一共写了多少首诗?李白一生一共写过多少首诗?

纵观李白的一生,他创作了很多的诗歌,在全唐诗之中收录了其中的900多首,而到了现在又陆陆续续补充了一部分,大概有1000多首,而李白自称自己有万首诗,至于是真有这么多失传了还是李白酒后的豪言,或者说放在心中还没有写出来就不得而知了。

李白生在盛唐时期,安史之乱的时候他已经老了,所以李白的诗歌大多浪漫气息浓厚,豪气十足,无论是七言诗,还是五言绝句都是史上少有的名篇佳作,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李白是我国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被后人称为诗仙,他的一生有记录的写有一千多首诗作留传下来。

《李白全集》收录了1010首, 李白一生创作了很多诗,现流传下来的诗有968纵观李白的一生,他创作了很多的诗歌,在全唐诗之中收录了其中的900多首,而到了现在又陆陆续续补充了一部分,大概有1000多首,而李白自称自己有万首诗,至于是真有这么多失传了还是李白酒后的豪言,或者说放在心中还没有写出来就不得而知了。

李白生在盛唐时期,安史之乱的'时候他已经老了,所以李白的诗歌大多浪漫气息浓厚,豪气十足,无论是七言诗,还是五言绝句都是史上少有的名篇佳作,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一生写了多少首诗?一生写了1000多首诗的李白,是如何成为诗仙的呢?

安徽当涂李白墓 启功先生手书“诗仙圣境”作为诗坛的两大天王之一(另一位当然是杜甫)),李白在当时就被称为“诗中谪仙人”,简称“诗仙”。

当然,他能成为“诗仙”,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过来的——假如,李白能够穿越到千年之后的今天,保不准他也会吐槽一句:“我太难了”!一、修成“诗仙”的根基,出身、年少时的勤奋学习和不凡的志向抱负。

1.李白的出身,有很多种说法。

但比较靠谱的应该是他的祖叔李阳冰,李白临死前嘱托其为自己保全诗稿的人,也是有唐一代的篆书大家。

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说:“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

”《旧唐史》里回避了李白出身的问题,只是说他是“山东人”。

后来,欧阳修、宋祁等人编撰的《新唐史》采用了李阳冰的说法:“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

”这里的“兴盛皇帝”就是李阳冰所说的,五胡十六国时期西凉政权的缔造者李暠(hào),也是大唐缔造者自己承认的远祖。

这样说来,李白应该出身于天子之家、皇室贵胄。

但李白自己和家人都对家族的出身讳莫如深,有专家还考证出李白应是高祖太子李建成之后。

2.少年勤奋好学。

不管实际情况怎样,李白出身非布衣之家似乎可以肯定。

所以,从小他就受到了比较良好的教育,他后来在一首诗里回忆说,自己"五岁诵六甲(一种诗体选本),十岁观百家"。

四川江油青年李白塑像再加上勤奋刻苦,少年时代的李白已经小有诗名。

在蜀中读书学习的同时,他还练习剑术、喜好任侠、交游道士,很快开阔了视野,迅速积攒了人气。

3.自小胸怀磊落不凡之志《旧唐书·李白传》:(李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

可以说,早年在蜀中的学习、积累、磨砺,使李白才情横溢、意气纵横、气概豪迈,浑似藏在匣中的宝剑,只待风云际会,就剑气冲天、激荡尘寰!——这可以称之为积蓄“仙气”的阶段。

二、修成“诗仙”的铺垫,出蜀游历,广交朋友,探索抱负施展之路。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十多岁的李白开始了“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游历天下、结交形形色色的朋友的历程。

他探索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一路上,他用天马行空的如椽巨笔,赞美山水胜迹,留下了许多佳话佳作。

我们来看一下有心之人制作的李白游览地的图表:有很多地方,比如安陆、襄阳、南阳、洛阳、岳阳等,李白在后半生中竟多次游历、拜访,原因除了当地的山水风景美丽之外,更重要的恐怕还是与人交往交游的因素吧。

比如安陆,估计主要是因为李白曾在这里成婚安家、娶亲生子,襄阳主要是见好友孟浩然,洛阳是繁华的东都,他在这里与大唐诗坛另一位天王杜甫相遇相惜、相交相知,结成深厚的友谊。

杜甫草堂中李白与杜甫蜡像2.有意走“终南捷径”自比管晏之才,性格不羁的李白不愿亦步亦趋走明经科举之路,他要效法前辈卢藏用,走另外一条路——终南捷径:在长安期间,李白四处活动,干谒权贵,甚至还拜会了玄宗皇帝的妹妹玉真公主,向一心求道的玉真公主献上诗作,以渴望得到她的引荐:玉真公主览诗大悦,很是欣赏他的诗才,对他好吃好喝地招待一番,但最终,他记挂于心的荐举一事迟迟没有下落。

终南捷径看来也不太好走。

三、修成“诗仙”开花结果,得遇贵人赏识前期的路途探索虽然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也是很有意义的,李白的名字在达官贵人中间流传。

主要有几方面表现:1.李白曾经在吴越结交的道士吴筠,在长安、终南山附近攀附的玉真公主,向玄宗推荐了李白。

2.李白拿着自己的诗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一气读完,大为叹服。

特别是对他的《蜀道难》、《乌栖曲》很是称赏,说:“您真是被贬下人间的仙人啊!”还要解下自己佩戴金龟换酒,要和李白痛饮一番。

由于贺知章的地位、身份重要显赫,至此,“诗仙”之称正式定名。

3、贺知章也向皇帝大力推荐李白。

天宝元年,玄宗总算召李白进宫供奉翰林。

李白的“终南捷径”虽然走得曲折点儿,但总算获得了成功。

四、“诗仙”之名扩大巩固。

1.醉使力士脱靴《新唐书·李白传》: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

力士素贵,耻之,擿(tī,指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2.“饮中八仙”虽供奉翰林,无奈只是用来粉饰太平的御用文人罢了;即使这样,还还少不了被高力士、杨玉环等人挖暗坑、穿小鞋、上眼药,面对日益腐败的朝政,想要进言做事,无奈却无人听从采纳!郁闷至极的李白,于是就有点放浪形骸,经常与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璡、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八人在长安集市上酣畅痛饮,世人称之为“酒八仙人”。

杜甫后来听说此等乐事,欣然写就《饮中八仙歌》,其中名句“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千古传诵。

明代《饮中八仙图》局部3.后来不管境况如何,不管际遇穷通如何,不管是被赐金放还,还是被召入永王幕府、出谋划策、一展抱负,还是被肃宗、永王兄弟二人争夺权力的争斗牵连入狱,“诗仙”豪放飘逸的诗风已经名闻天下!正如好友杜甫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诗中所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五、小结(启迪)在灿若星河的大唐诗坛,“诗仙”仅有独特的一个。

李白的成“仙”之路有其自身独特的性格、条件、人生际遇限制,不是谁都能实现做到的。

李白的成“仙”历程可以启迪我们今人——在纷乱喧嚣的尘世,坚守自身的品格、追求、兴趣(爱好),或许不是没有意义的。

说明:部分图片下载自网络,其余选自头条正版免费图片。

如有版权要求,请私信联系!

严羽说“太白天仙之词”,沈德潜说: “太白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涛浪自涌,白云卷舒,从风变灭,此殆天授,非人力也。

”(《说诗晬语》) 刘熙载说: “太白诗言在口头,想出天外。

” (《艺概》) 方东树说: 太白时作仙语,意亦超旷,亦时造快语。

”(《昭昧詹言》) 。

李白诗歌之高妙,人们觉得只有用“仙”才能配得上,因此,“诗仙”李白流传千古。

一代诗仙是怎样炼成呢?李白的童年,很多人会想到“铁杵磨成针”故事,讲的是李白小时候不认真读书,路遇执意要将一根大铁棒磨成绣花针的老婆婆,被她的精神感动,从此不再贪玩、发奋苦读的故事, 这只是一个传说。

真实的小李白是什么样的呢? 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说自己“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

“十五观奇书”,“颇尝览千载、观百家,至于圣贤,相似阙众”,意思是他文史、诸子、儒家无所不读,从他诗中自由自在地应用各种人物典故来看,此言绝非大话。

他在《秋于敬亭送从侄聑游庐山序》中:“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

”在父亲李客指导下,5岁的李白就开始诵读司马相如的辞赋,对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很是羡慕,立志誓必超过司马相如。

10岁那年,李白就开始动笔仿写辞赋,不满意的都付之一炬。

正是这些深厚的积淀,勤奋的创作练习培养出李白的“”天才”!李白的诗,雄奇豪放,语言流畅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贺知章看到李白的《蜀道难》,“读未竟,称叹者数四”,认为此诗只有神仙才写得出来,直呼李白为“天上谪仙人”。

从此,“谪仙”之名誉满长安城。

杜甫有诗赞云:“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方东树所说:“太白当希其发想超旷,落笔天纵,章法承接,变化无端,不可以寻常胸臆摸测;如列子御风而行,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威凤九苞,祥麟独角,日五彩,月重华,瑶台绛阙,有非寻常地上凡民所能梦想及者。

”李白的诗,不是凡人所能学来,李白本人又放荡不羁、爱求仙问道,飘逸脱俗。

传说李白妈妈生李白时曾梦长庚星入怀,莫非真的是神仙下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6444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3
下一篇 2022-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