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的生活习性

萤火虫的生活习性,第1张

萤火虫的生活习性 萤火虫的生活习性萤火虫生活习性是什么

1、萤火虫主要分布在温带、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发现的有五十多个品种,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省份。

2、萤火虫主要是依赖于水栖和陆栖两种方式,陆栖的占多数,常常隐蔽在植被茂盛、高度比较高、湿度比较大的地方。

如果是水栖的话,对于环境的要求更高,必须是纯净的水质,不能有一点污染。

3、萤火虫的蜕变从幼虫到蛹的话一共要经过六个次才行。

幼年的萤火虫喜欢吃甲壳类动物和螺类动物,先用针注入液体后将其麻醉,再去分解肉体。

4、在初春时节,萤火虫会开始往岸上爬然后钻到土里面,这个时候就会改变呼吸方式,它的腹部两边是会发出光的。

大概不到两个月的实际,就能从蛹变成虫。

不过平均寿命都不长,基本只有五天作业。

一般在日落时刻的萤火虫是比较活跃的,会用发光的方式给彼此传播信号。

关于萤火虫的生活习性?萤火虫可以自己发光,可是萤火虫却是怕光的,为什么呢?

萤火虫是我们儿时最常见的昆虫之一,同时也承载了许多人美好的童年回忆,不过,现在再去到野外,我们已经很难发现萤火虫的踪迹了。

萤火虫都会发光,但是,它们却有负趋光性,也就是对对光呈反向趋性,简单的说就是怕光。

这看起来确实有点矛盾,那么,萤火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性呢?我们简单的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简单的来了解一下萤火虫萤火虫是一种离我们越来越远的昆虫,从科学的分类上看,萤火虫是昆虫纲鞘翅目萤科下所有甲虫的总称,但是严格意义上说,所有的萤火虫都是会发光的,而并不是所有的萤科成员都会发光,因此,萤火虫严格来说是萤科下所有会发光甲虫的总称。

萤科是一个大家族,它们广泛的分布于世界上热带和温带地区,约有2000多种,其中超过95%的可以发光。

有些资料称萤火虫是“提着灯笼的食肉精灵”,其实这个称呼并不准确,因为大多数的萤火虫成年后是以花粉和花蜜为食的,并不是“食肉精灵”。

不过,所有的萤火虫在幼年时期都是食肉的。

从栖息环境上看,萤火虫可以分为两种-陆栖萤火虫和水栖萤火虫,这两大类萤火虫除了栖息环境不同外,其他习性几乎是一样的,它们的幼虫都是凶猛的食肉动物,只不过陆栖的萤火虫幼虫主要以蜗牛为食,它们在捕猎蜗牛时会跟随蜗牛爬行留下的痕迹,找到后,向蜗牛体内注射带有麻醉性的毒液,之后再利用消化液将蜗牛的软体变成半流质状态,最后“喝掉”。

而水栖的萤火虫幼虫也主要以水中的软体动物为食,捕猎的过程与陆栖萤火虫是一样的。

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萤火虫会发光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发光的器官,一个是发光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发光的器官。

萤火虫能够发光是因为在它的体内有着一群特殊的细胞-发光细胞,在发光细胞中主要有两种物质-荧光素和荧光素酶,二者缺一不可,因为没有酶的催化,荧光素不会发生反应,也就不会发出亮光。

在发光时,萤火虫可以利用荧光素酶催化荧光素与氧气发生反应,形成氧化荧光素,同时会产生光子,也就是我们看到的亮光,萤火虫对荧光素的转化几乎是无损的,也就是说它几乎可以把所有的荧光素全部转化为光能。

由于荧光素和荧光素酶会伴随萤火虫一生,所有即使它微小的卵也具有发光能力,只不过荧光素较少且体型较小,不容易被察觉而已。

其次,萤火虫的发光并不是可以一直持续的,萤火虫发光时间长短与其发光器内的荧光素量有关,一般情况下,间歇性发光的状态下,萤火虫能够发光2-3个小时,有的可以一直发光的萤火虫,它们只能释放几十分钟的荧光。

其次,是萤火虫发光的作用萤火虫发光当然不是用来显摆的,发光对于萤火虫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所有的萤火虫中,大多数都是只有雄性能发光,雌性不能,也有一小部分是雌雄都能够发光的。

发光对于只有雄性能发光的萤火虫来说是它们吸引异性的手段,它们通过间歇性或者持续性的释放荧光并且变化位置来吸引异性。

不过,相比较那些雌性都能发光的萤火虫来说,只有雄性发光的萤火虫就显得有些被动了,因为在异性到来之前,它们不确定自己的荧光是否被异性看到,因此,为了增加异性看到的几率,它必须不断的变换位置。

但是,雌雄都会发光的萤火虫就不同了,它们可以用自身的荧光的频率和亮度回应异性。

不过,有些萤火虫可以模拟其他种类萤火虫的荧光吸引雄性萤火虫前来,并将它们捕食,比如妖扫萤火虫就是伪装高手,它们的雌性会模拟其他种类雌性的求偶荧光来“钓鱼”,等到这些上当的雄性萤火虫高兴的前来交配时,它们就会被吃掉。

萤火虫自己发光,为什么还有负趋光性?萤火虫是一种偏昼伏夜出的昆虫,它们非常的不喜欢光,喜欢待在阴暗的地方,一旦有地方有光它们就会主动的躲避,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原因有两点:01 危险性对于大都是昼伏夜出的动物来说,它们大都有负趋光性,尤其是一些小型的昆虫。

原因很简单,光线越好,对于捕猎者来说,越容易发现它们。

这是萤火虫怕光的原因之一。

02 影响上面我们说过萤火虫发光其实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求偶。

在黑夜中,越黑的环境,萤火虫的光亮越明显,这有利于异性发现自己。

但是,如果在光照下,萤火虫的光会被其他光线盖住,这样就不利于萤火虫的求偶。

因此,为了更好的躲避天敌和求偶,自己会发光的萤火虫反而最不喜欢光。

萤火虫为什么越来越少了?萤火虫越来越少,与两个因素有关:第一个就是生存环境,第二个就是污染。

首先是生存环境。

陆生萤火虫非常喜欢植被茂盛且湿度较高的地方,而水生萤火虫则对水质有很高的要求。

但是,在当下,除了一些大的原始森林,我们已经很难看到植被茂盛的地方了,而且在以前村落附近都有一些密林,现在也已经砍伐殆尽了。

对于水生萤火虫来说,近些年水质的污染和水体的减少,也让它们的幼虫失去了栖息环境。

因此,符合条件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少,是萤火虫减少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污染。

这里说的污染并不是单单是水质或者大气的污染,而是光污染。

随着人类的发展,光污染已经越来越严重,在以前,一到夜晚,外面几乎漆黑一片,但是,在现在,城市里夜晚灯火通明,即使农村也有了路灯。

在如此大的光污染下,萤火虫的亮光越来越微弱,它们已经很难通过自身的荧光吸引异性了,这就会造成萤火虫的繁殖受到极大的影响。

因此,光污染是萤火虫减少和离我们越来越远的主要原因。

总结萤火虫虽然会发光,但是由于其他的光线会影响它们的光,进而影响它们的繁殖,所以,它们大都有负趋光性。

但是,光污染已经是不可避免了,这方便了我们的夜间出行,但是却将许多负趋光性的昆虫推得越来越远。

其实人也一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6510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3
下一篇 2022-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