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农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闵农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第1张

闵农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悯农这首古诗告诉我们什么闵农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闵农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道理:写出了农民劳动的艰辛和对浪费粮食的愤慨。

在盛夏的正午,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锄地,汗水淌滴在庄稼地里。

可是谁又知道,碗中的每一粒饭都包含着农民的辛苦啊!出自:[唐]李绅《悯农》。

原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释义: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谁告诉我闵农全诗《悯农》让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就背诵过这首《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长大后,发现唐代的诗作者李绅居然是我们河北省赵县人,原来是我的老乡。

()2015年11月3日 , 刘明浩 在《我无工巧唯无私——纪念中唐诗人李绅逝世 1150周年》(《中州学刊》,1996年第4期)一文中认 为:李绅,本赵州(今属河北省)人。

祖上曾迁居毫州)。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

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用层层迭加的手法,步步推进,揭示农民的苦难,作者悲悯同情的意绪浸透于字里行间,使作品字字血,声声泪,扣动读者的心弦。

这句话让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它告诉人们粮食来之不易,应该节约食物,不浪费 。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锄禾》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它向我们说明食物的来之不易,每一粒粮食都是汗珠掉地上摔八瓣换来的。

之所以流传千古是向后人提示节约,拒绝浪费!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6514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3
下一篇 2022-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