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

孔子说,第1张

孔子孔子说何为善?

“善”所形成的“善者”与“善人”这二个语词,显然差异颇大。

善者好像到处可见,相对的,不善者也是如此。

譬如,子贡请教说:“乡人皆好之,何如?”“乡人皆恶之,何如?”孔子的回答是:“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这表示孔子认为任何一个地区,都有“善者”与“不善者”。

孔子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如此看来,任何几个人在一起,也都可以分出善者与不善者了。

当然,在此,善者与不善者可以指称“人”,也可以指称人的优点与缺点;但是无论如何都可以肯定:要判断善恶并非难事,因为它只涉及外在的行为表现。

像上述使用“善”概念的方式,显然是随俗从众,而不必苛求其严谨。

如果焦点转向“善人”一词,则其意义依然含混。

一方面,“善人”只是努力行善之人;另一方面,“善人”又变成难得一见的人物。

先说前者,孔子说:“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这是孔子引述当时流行的口语,并加以肯定。

这样的善人必须像接力赛跑一般,连续治理长达百年之久,才能有其成效。

他又说:“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这样的成效并不特别可观,因为子路自认为可以在三年内就使百姓”有勇且知方”;孔子也认为自己可以“三年有成”。

相形之下,善人并不值得大家特别推崇。

但是另一方面,善人又变得有些高不可攀。

孔子说:“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他居然坦承自己没有得见善人之机会,只希望退而求其次,可以见到有恒者。

由文意可知,这里的“有恒者”应该是指“有恒于行善之人”。

更值得留意的是,孔子在说这句话时,先说了另外一对名称,他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我们由此得知:君子是走向圣人的修养过程之表现。

更重要的是:“圣人”确实可谓“不得而见之”,那么为何“善人”也同样是“不得而见之”?这里的善人忽然被抬高到类似圣人的位阶,难道不令人觉得好奇吗?也许是觉察了这种用语含混的现象,子张直接请教“善人之道”。

孔子的回答是:“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孔子的意思是:“他不会随俗从众,但是修养也还没有抵达理想境界。

”这样的回答清楚论断了善人是努力行善而不愿同流合污的人,但是为何要说他的修养尚未抵达理想境界呢?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境界又是什么呢?答案是:仁。

孔子说的名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6515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4
下一篇 2022-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