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托孤

刘备托孤,第1张

刘备托孤 刘备临终托孤,为什么要在白帝城,而不是成都?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是因为自征吴失败以后他就一直留驻白帝城。

章武元年七月,刘备因为东吴杀死关羽、夺取荆州,所以出兵伐吴。

然而章武元年六月,刘备在夷陵被陆逊击败,蜀军损失惨重,将军冯习、张南、傅彤等将战死,杜路、刘宁等人向吴军投降,镇北将军黄权也因为被吴军切断退路,不得不投降了魏国。

刘备率残兵退到白帝城以后,并没有返回成都,而是留在了白帝城。

刘备之所以没有回成都,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这是为了防止东吴乘胜追击。

吴军大胜以后,并没有像《三国演义》里说的那样遇到赵云接应就马上撤军。

实际上根据《三国志》记载,东吴派遣李异、刘阿等人率军一直追到了白帝城下,屯驻于南山,直到八月才撤军。

吴军一直追到白帝城自然不是来游山玩水。

夷陵之战蜀军损失惨重,东吴自然有乘胜追击,想趁机捞一把的打算。

此时蜀军新败,士气低落,如果应对不当,很可能会吃大亏。

刘备虽然败给陆逊,但是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知道安定军心的重要性,所以亲自留守白帝城。

有了刘备亲自坐镇,蜀军很快安定了下来,之前被杀散的败军也陆续来归,白帝城的防守日益稳固。

吴军见无机可乘,只能撤军。

其次,刘备这是为了争取政治上的主动。

刘备征吴失败以后,蜀汉外交上同时和魏、吴对立,处于非常不利的地步。

但是刘备也明白魏、吴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持久,他率兵留驻白帝城,就可以待机而动。

即使没有机会,也可以给东吴施加压力,争取主动。

刘备此举果然让孙权坐立不安。

他向曹丕称臣只是为了能专心对付刘备而已,并不是真心归顺。

所以在曹丕一再要求孙权派儿子为质时,双方的关系迅速破裂。

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如果再次东进,孙权将两面受敌。

所以孙权很快就派使者去白帝城,主动向刘备求和,蜀汉和东吴之间的敌对关系有所缓和。

第三,刘备年事已高,也经不起奔波。

夷陵之战时刘备已经年过六旬,在古代已经是高龄。

经过夷陵之败以后,刘备精神大受打击,因此不久就一病不起。

从白帝城到成都也颇有一些路程,刘备年纪这么大又有病在身,显然不适合奔波劳累,留在白帝城也是比较稳妥的做法。

所以刘备既然一直在白帝城,又不适合回成都,那么自然只能让诸葛亮赶到白帝城来托孤了。

刘备在夷陵之战大败,逃至白帝城,一年后,刘备病重,同样在白帝城临终托孤。

为何刘备一直驻留白帝城,直至白帝城临终托孤,而不在成都呢?下面从蜀国国内局势,防守东吴需要,进攻东吴打算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蜀国国内不稳公元215年,刘备取得益州之地,但是公元223年,刘备便在白帝城托孤去世,中间经营益州只有短短8年时间。

因而蜀中民心未稳,更有蜀中士族公开做乱,汉嘉太守黄元公开反叛。

如果此时,刘备败回成都,蜀中的士民便知道刘备已经打败,并且军队也打没了,那么谁还会服刘备?许多州郡将更加肆无忌惮地反叛,到那时,刘备困在成都,吴魏趁机攻蜀,灭国只是时间问题。

2.防守东吴的需要白帝城处于长江三峡上游的咽喉,刘备只要守住白帝城,不但能够凭借长江天险,而让蜀汉不再继续溃败,而且能够阻止东吴乘胜进入蜀地。

当时,刘备新败于夷陵,退守白帝城是无奈之举,也是高明之举。

如果白帝城失守,东吴水军就会通过岷江,直达成都。

3.进攻东吴的打算刘备伐吴失败后,曹丕率领三路魏军大举伐吴,形势对刘备来说是一个机会。

因此,刘备在白帝城可以贴近东吴,以局外人观察曹魏与东吴的战况,也可以在白帝城等待适当机会,一雪前耻。

只可惜曹丕与孙权并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刘备也没有捞到任何便宜,因为,刘备驻守白帝城,而陆逊也一直留在刘备的对面,时刻提防着刘备。

综上所述,刘备白帝城临终托孤,是考虑到蜀国国内不稳,白帝城更加安全,以及防守东吴及伺机进攻东吴的需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6529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4
下一篇 2022-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