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第1张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是什么意思

1、西汉文景时期削减诸侯封地和权力的措施。

刘邦在逐步消灭异姓王的同时,曾大封自己的子弟为王,认为这是天下同姓一家,可以屏藩朝廷。

2、汉文帝继位后,为加强自己的地位,采用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汉书·贾谊传》)的策略,把一些举足轻重的大诸侯国析为几个小国,以图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3、但是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景帝继位后,中央专制皇权与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

故削藩。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是什么意思汉武帝用推恩令削弱诸侯,为什么没有诸侯抵制?

阳谋的智慧皇叔刘备为什么会摆摊卖草鞋呢?这就是“推恩令”的最伟大成就。

《三国志·蜀志·刘备传》: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

中山靖王,正是景帝的亲儿子,汉武帝的亲兄弟刘胜。

(前154年)景帝三年,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引发了“七国之乱”叛乱虽然得以平息,然而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诸侯国势力的矛盾依然日益激化。

(前140年)汉武帝刘彻登基。

面对日益强大的地方诸侯国势力,果断地采纳主父偃的上书建议,颁布“推恩令”: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将自己封地分给子弟,皇帝制定封号。

——阳谋自古以来立长不立贤,立贵不立长。

在“推恩令”的这一推之下:使诸侯王都会分封子弟为侯,那就是以前没“编制”子弟,都能得到皇帝的法定封号。

总体看来“推恩令”的颁布,诸侯王并没有损失,反而多了法定的侯子侯孙,只好不坏,何乐不为呢?就算个把有大智慧看得远、看得透的,也只能三缄其口。

这一推,可以说当时是举国欢腾,毕竟嫡长子就几个,而庶子却是数以千计。

就中山靖王刘胜而言,可是有120多个儿子,其中就有个儿子刘贞受皇帝封号为--(陆城亭侯)。

这一推,说好话的太多了,举国拥护,也没人会出来抵制了。

后来的这一推再推,就把刘备的祖宗刘贞(陆城亭侯)推了11代到刘惠(济川侯)。

再推到刘雄已经没什么可推,也不可能有什么封号,这刘雄的有个孙子字玄德,就是街上摆摊卖草鞋的那个......巨擘的势力,变得犹如瓦砾。

“推恩令”有效地瓦解了诸侯国内的强大势力,化整为散,随时可以各个击破。

“推恩令”颁布推行,用以解决中央专制皇权与诸侯国之间日益激化的尖锐矛盾。

不失为一项最为明智的法令,它使诸侯则被割得七零八落,势力也越来越弱,从此丧失了向中央集权挑战的实力。

再推行“算缗法”、“告缗法”、“均输法”,统一货币,统一物价;将冶铁、煮盐、酿酒等归由国家垄断经营;推广“代田法”和耧车,大修水利,治理黄河等这一系列措施起到最为关键的促进作用。

从而增加了国库收入,为汉王朝的强大奠定了经济基础。

作为天下第一阳谋的“推恩令”,有他实施的必要条件,让诸侯们想反不能反!元朔二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 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

推恩令是一项明显的削弱诸侯王实力的政令,那么诸侯王为何没有群起反对呢?其实不是诸侯不想反对,是他们已经没有能力对抗朝廷了!汉朝削弱封国的政策,从文帝就开始了刘邦建立汉朝后,延续了西周、项羽的分封政策,将天下分封给功臣和刘氏子孙。

“白马之盟”后,天下诸侯王只剩下刘姓后代了。

汉初的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国内,享有高度的自治权,财政、军政、民政都在诸侯王的手中,对帝国的统一和安定,始终都是一种威胁。

尤其是平定诸吕的过程中,以齐王刘襄为首的诸侯出了大力,展示了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让被拥立即位的汉文帝十分担忧。

汉文帝的即位,让很多诸侯王都蠢蠢欲动,感觉自己也能过一把皇帝的瘾。

汉文帝三年,诛吕行动中,立下大功的齐王系一员,济北王刘兴居起兵叛乱,文帝派兵镇压,叛军很快瓦解,刘兴居被俘自杀。

没过多久,汉文帝的七弟淮南王刘长,也打算起兵,但是还没行动,事情就泄露,被朝廷知道了,汉文帝传召刘长回长安,废掉了他的王位,后来将淮南国一分为三,封给他的三个儿子。

鉴于诸侯王的逐渐尾大不掉,朝廷内部有识之士都忧心忡忡,大才子贾谊上《治安疏》,提议“众建诸侯王而少其力”,即分割诸侯王国的势力,从而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文帝虽然认为贾谊的主张还不到实施的时候,但是却也听进去了,在原本的封国丞相由中央任免的基础上,加强丞相的权力,分化封国势力。

汉文帝十六年,抓住最强大的齐王刘则病逝,身后五子的机会,实行贾谊的建议,将齐国一分为六。

同年封刘长的三个儿子分别为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初步开始削弱封国。

“七国之乱”强大的出头鸟都被打掉了汉景帝三年,景帝采纳御史大夫晁错的《削藩策》,以各种罪名先后削减楚王、赵王、胶西王的封地,接着准备削减吴王刘濞的封地。

汉景帝削减吴国豫章郡、会稽郡的诏令刚刚到达吴国,吴王刘濞就诛杀了朝廷在吴国设置的两千石官吏。

同时联合串通好的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六王起兵,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向西准备攻打长安。

景帝刘启轻信诸侯的鬼话,在东市腰斩晁错,并将晁错满门抄斩,企图以此平息叛乱,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景帝这才下定决心武力平叛,以周亚夫率领主力抵御吴楚叛军,郦寄领兵攻打赵国、栾布率军平定齐地叛军。

在梁国,周亚夫利用梁王刘武拼死抵抗住联军的进攻,自己率军从武关偷袭吴楚联军后方,切断叛军后勤,最后吴军偷袭汉军营寨不成,反被大败。

吴王刘濞逃入东越国,被朝廷诱杀,吴军败亡后,楚王刘戊自杀。

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围攻齐都临淄,久攻不下,栾布率汉军到达后,三王退军请降,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济南王全部伏法被杀。

郦寄在栾布的支援下,水淹邯郸,攻破赵国,赵王刘遂自杀。

历时三月,轰轰烈烈的七国之乱被平定。

平定七国之乱后,汉景帝趁机削减各封国郡县,朝廷控制的郡县彻底超过诸侯国。

同时,收回封国的官吏任免权,仅保留其“食租税”之权,诸侯国的权力被大幅削减。

可以说,七国之乱是封国势力的巅峰,叛乱被平定后,各诸侯国中的死硬派和刺头都差不多被拔掉了。

虽然还没有彻底解除封国的威胁,但是对朝廷的威胁已经大不如前来。

汉景帝时期以后,除了少数几个实力强大的封国,大部分封国的土地只有一郡之地的大小了,这样各封国就很难积蓄起对抗朝廷的力量了。

天下第一阳谋“推恩令”,对诸侯内部势力的分化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的推恩令,巧妙地利用了人性贪婪的弱点,“推恩”推的是皇帝的恩,用的却是诸侯王的地。

受恩者是诸侯王那些没有继承权的子孙,按照宗法继承制,嫡长子继承王位和封国,而庶出的其他子孙,很快就只能成为没有政治特权的富家翁了。

这就造成了一种结果,本是同根兄弟,你的子孙世代显贵,而我的子孙日益衰落,最后都有可能像春秋战国那些王子、公孙一样,成了放羊娃了。

当然了,如果诸侯王都是专一的情种,只钟情一个老婆,管住自己的裤裆,就是生一个儿子,宠爱一个老婆,那么也没有那么多烦恼了,但是能管住自己的诸侯王恐怕基本没有,像中山王刘胜,生了二百多个儿子,真是造人机器啊!人性都是贪婪的,嫡长子继承了王国,其他的儿子也想有点好处啊,所以汉武帝就颁布了推恩令,命令诸侯王分裂自己的土地,分封其他的儿子建立侯国,那么大家都可以享受政治特权了。

其他儿子自然很高兴啊,本来自己一无所获,现在自己也能有封地了,自然是对皇帝和朝廷感恩戴德。

如果诸侯王或者是他们的嫡兄长反对的话,这就相当于断其他兄弟的财路啊,那么这些本该可以获得侯国的王子们肯定要起来反对的。

这样一来,诸侯王国内部就出现了分化,那些想维持王国庞大势力的嫡长子和其他兄弟彻底站在了对立面。

一旦不能满足兄弟的要求,那你们也别想好过了,指不定那天说话不注意,被其他兄弟听到了,立马给你告到朝廷去,就等着被治罪吧。

所以说,推恩令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人性的贪婪,将诸侯王的子孙分化成不同的利益群体,让他们无法与朝廷对抗。

淮南王刘安叛乱,拒绝推恩令,藩王子孙都不答应建元二年,淮南王刘安入京觐见汉武帝,在长安城外与国舅田蚡会晤,被田蚡一顿忽悠,就相信了汉武帝没有子嗣,以后他有机会争夺皇位的鬼话。

自此开始在封国准备谋逆争夺皇位的准备,不巧的是,在刘安与太子刘迁日夜谋划叛乱的事情的时候。

他的庶长子刘不害,因为不得他的喜欢,王后、太子等都不把人家当作他的儿子。

刘不害的儿子刘建,很有才学,怨恨刘迁轻视他的父亲,同时也因为父亲不受喜爱,未能获得封侯,所以心生不满。

元朔六年,趁机向汉武帝告状,说知道了淮南王太子谋逆的事情,汉武帝派出廷尉负责审理,刘建供出来刘迁勾结朋党的,意图不轨的事情,于是汉武帝派廷尉张汤前往淮南国,逮捕刘迁,同时拜访淮南国中尉,考察淮南国情况。

这时刘安和刘迁父子坐不住了,准备起兵造反,结果老是没有机会对淮南国相和内史、中尉下手,而一再拖延。

最后张汤到达淮南国,参与谋划的伍被直接找到张汤坦白从宽去了,廷尉张汤迅速派兵逮捕太子刘迁,包围淮南王宫,收监淮南王刘安,以及其他参与谋逆的人员。

淮南王刘安谋逆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汉武帝经大臣和王侯商议后,判处刘安、刘迁和所有共同谋反的人满门杀尽。

淮南王刘安一家的遭遇,为“推恩令”做了一出活生生的广告啊,就是因为庶出子孙的不满,直接检举揭发,最后满门被杀,有了这个先例,其他的诸侯王谁还敢再整幺蛾子啊,全都乖乖地执行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6579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4
下一篇 2022-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