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取米

天心取米,第1张

天心取米 天心取米的来由外族进犯中原,修书一封:天心取米。谁能化解?(用文不用武)?

《天心取米》,这是一个历史典故,说的是汉武帝时期,北方匈奴为攻打中原而借此谜题寻找的借口,最终皇帝张榜招贤,由何塘破解且避免了双方刀兵之灾。

天心取米说的是汉武帝刘彻登基后,遂步转制,改变对外的软弱无能的外交政策。

有一年北方匈奴想进攻中原,派人送来一份战书,上面写着“天心取米”四个字。

这四个字是何意思,皇帝看不懂,便召集文武官员研究,无一人知晓其意,皇帝只好张榜招贤。

榜文贴出后,多日无人揭榜,这时有一名在宫中做修撰官叫:“何塘”的揭榜应招,他说:“小臣懂这“四字",并有退兵之计。

“皇帝命他详细解释”。

何塘说:“依小臣之见,天者,天朝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

天心取米即夺我江山,取圣上龙位的意思,"。

何塘说完,便提笔在“天"字中间加了一竖,变成“未"字,在"心"字的右两点中间加了一长撇,变成“必"字!在“取”字左上头加上了“乛",变成"敢”字,在"米”字上部加上横,变成“来"字,即将匈奴的“天心取米”,改成“未必敢来”,并请求皇上派臣送回匈奴。

匈奴首领原以为汉朝天子不敢应战,没想到汉朝以轻蔑的口吻说:"未必敢来",去应对,想必定有防备,并急令退兵,取消了进犯图谋。

其实这都是后人编辑的,这“天心取米”四个字在汉朝是这样写的:加一笔怎么可能改成"未必敢来"呢!。

这是一个现代杜撰的故事。

话说汉武帝时期,有一年北方匈奴派人给汉武帝送来一封信,信中只写了四个字:“天心取米”。

汉武帝看着这封信一脸疑惑:这是啥意思?难道时匈奴人汉语没有学好写的错别字吗?还是另有他意?于是汉武帝召集群臣商议,结果一众大臣也是一脸蒙圈。

(这时候鬼才东方朔呢?)汉武帝只好张榜招贤。

不久,一名叫何塘的低级官员揭榜了。

汉武帝询问何塘这是何意。

何塘说:“‘天’者,天朝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

天心取米,即是夺我江山,取圣上龙位的意思。

”汉武帝大吃一惊:“这可如何是好?”何塘说:“陛下莫慌,臣有退敌之策,只需小小一支笔即可令匈奴退兵千里。

”汉武帝即刻令人取笔,何塘提笔在“天”字中间加了一竖,变成“未”字;在“心”字上加了一长撇,变成“必”字;在“取”字左上头加上了“乛 ”,变成“敢”字;在“米”字上部加上一横,变成“来”字,将匈奴的“天心取米”改成“未必敢来”。

汉武帝看了大悦,令匈奴使臣将字带了回去。

匈奴大单于以为汉朝无人,就等使臣回来然后自己领兵南下。

结果看了使臣带回来的字条,大单于认为汉朝有高人,此刻必定早已经做好了准备,再出兵也是徒劳了,于是取消了南下计划。

首领原以为汉朝天子不敢应战,没想到汉朝以轻蔑的口吻说:“未必敢来”,想必有防备,急令退兵,取消了进犯图谋。

要说这个故事编的还是有点水平的,但是编者却忽视了一个问题:汉朝时的汉字和现代汉字一样吗?现在我们都是楷书书写,楷书的出现是汉朝以后的事情,汉朝时的官方文字时汉隶,而且那时候还都是繁体字。

再说了,确定这个故事发生在汉武帝时期?编这个故事的人可能对于历史不太了解。

汉武帝之前,匈奴南下不用这么麻烦,他们是想来就来,根本不会给你打招呼。

到了汉武帝时期,匈奴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汉武帝任内连续派名将卫青、霍去病多次出击匈奴,收河套地区,夺取河西走廊,封狼居胥,将当时汉朝的北部疆域从长城沿线推至漠北(今天蒙古国北部地区)。

匈奴在这个时期不是躲避汉军打击就是在躲避的路上,还有心思玩文字游戏戏弄汉武帝?老天爷啊,给他们几个胆子他们都不敢。

其实这个故事的原型是来源于电视剧《少年包青天》。

周杰、任泉、李冰冰版的《少年包青天》当中,有一集是西夏王送给幽州刺史一封信,信里面只有“天心取米”四个字,要求在这四个字上每个字加一笔并回信。

包拯各加了一笔,变成“未必敢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6580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4
下一篇 2022-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