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理工大学科技园的管理团队

哈尔滨理工大学科技园的管理团队,第1张

哈尔滨理工大学科技园的管理团队

科技园现有管理人员10人,均为本科以上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多年从事科研、管理、技术开发工作,具有较高的学识水平、管理协调能力和较丰富的工作经验;有事业心和责任心,工作热情高、服务意识强,工作有开创性,胜任岗位工作。 基本模式:“政府牵头、三方合作、三区联动、公司运作”。
坚持科学发展观,抓住我省实施高教强省建设规划和创新型龙江建设的历史机遇,面向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将省市政府的指导与政策支持、哈尔滨理工大学学科与科技创新资源优势以及企业社会资源与资金支持有机结合,建立高标准的创新创业基地,培养创新创业文化,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集成创新创业服务资源,发挥官产学研合作优势,实行多赢共享的运行机制,依托理工大学及其周围高校及科研院所优势学科和研发团队,有步骤地培育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基础、广泛吸纳国内外科技资源、智力资源和资本参与的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尽快建成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总体思路:按“核心层→扩展层→辐射层”三期工程建设。
面向地方经济发展,采取“政府牵头、三方合作、三区联动、公司运作”发展模式,建立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运行机制,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优势创新资源,形成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产业化三位一体功能布局,推动园区和谐发展。按照国家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要求及我校各校区的学科分布情况,以及周边其他院校的优势和特色,科技园将按核心层、扩展层、辐射层分三期规划建设。 (1)三方共建、三区融合原则。坚持官、产、学三方共建,促进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三方即省市区政府、理工大学和北京六合集团;三区即具有学科优势、智力资源及基础设施的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依托学校基础设施和科技园区周边环境建设公共服务社区。
(2)软硬件并举原则。基础设施与软环境同步发展,在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基础上,更加注重环境氛围、创新文化、服务功能和影响力的提升。
(3)产业导向原则。紧紧围绕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托高校优势学科,在相关重点产业技术领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4)服务创新原则。积极建立技术创新平台、信息平台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注重服务创新,促进技术、成果、人才等方面的扩散,提高科技园综合服务水平。
(5)资源整合原则。科技园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充分利高校和科研院所集聚优势、省、市、区各级政府优惠政策以及企业积极性,有效整合学校、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类优势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大学科技园功能设计:由三个功能区域构成。一是科技孵化区域,二是创新创业区域,三是产业加工区域,它们依次构成了产业前端、中端和末端,实现科技孵化(项目孵化、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育、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对接、产学研合作平台、科技交流等功能。
(1)科技孵化区主要功能。通过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转移中心、校企研发中心和创业培训基地,进行中小型科技企业和科技项目孵化服务任务;依托哈尔滨理工大学优势学科和研发团队在创新创业教育、咨询服务、培训以及技术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优势,为科技园企业的发展提供先进理念、创新创业知识、技术等方面的引导和服务支持,将大学的优势创新资源源源不断转化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潜力。
(2)创新创业区主要功能。通过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基地、软件外包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为教师、大学生、社会各界创业者搭建创业实践和企业成长的平台,实现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创业梦想,整合相关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创新创业资源,不断发展社会需要的各类科技企业。
(3)产业加工区功能。主要是通过产业园的公共技术加工中心、专业化加工区、物流中心等发展与建设,重点承担出孵企业及相关企业产业化生产的任务,主要为企业的规模化生产加工与发展提供有效场所,通过落实和完善专项产业政策,引进风险投资和关键技术等,引导企业整合优势资源,建成配套、集群式的生产经营体系,加快规模化发展,推动企业间良性互动,提升产业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水平。 到2010年,建成各项设施完善和创业环境优良、产业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具有科技创新资源集聚、高新技术开发、创业人才培育、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功能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完成一期建设项目——12万平方米创新创业园的建成使用,启动二期建设项目——专业化特色园区的建设,规划三期建设项目——产业加工园区。科技园区建筑面积达到1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达到100家,实现产值1亿元,累计毕业企业达到25家,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初具规模;校企研发中心及工程中心20个,形成一定规模的研发和技术输出能力;建成面向全省、特色突出的创新创业人才培训基地3个,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验室(中心)6个,累计培训10000人次;设立3000万元以上的创业(种子)资金,与创业投资、担保机构建立紧密联系,为100名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建成服务体系完善的技术转移中心,累计转化学校科技成果及实用技术150项以上。
到2015年,建设成为生产力布局合理、科技支撑有力、保障体系齐全、生态环境优良、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的,具有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的,有影响力的大学科技园。在企业的科技研发实力、企业创业与发展环境、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功能等方面有新的突破。重点是培养一大批适合产业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产生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自主创新成果和高新技术产品;发展、培育若干个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实现大学科技园的国际化,重点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开展研发、产业及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 科技园发展建设最核心的任务是科技园一期工程核心层建设和二期工程扩展层建设,即创业园和专业化特色园的建设。
通过重点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平台,完善孵化功能,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项目对接、同时辐射全省的科技创新集聚与扩散功能;
整合校内外科技创新资源,如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校企研发中心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引进或联合研发机构,形成为区域产业发展服务的技术支撑;
强化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高新技术发展管理中心的功能,做大做强管理咨询及创业辅导,形成全程创业辅导和一站式培训咨询的科技园发展特色;
通过完备的服务平台建设和队伍建设,提升孵化器功能,重点孵化一批研发型企业、产业化项目、实用技术及创业人才,为科技园大发展,特别是创新创业园的建成启用打好基础。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借助政府的支持和六合集团的合作,申报国家大学科技园。
在政府的支持下,与北京六合集团合作,整合相关资源,通过校区、园区和社区的联动发展,建设一个设计合理、功能强大的创业园,成为我省重要的创新创业人才集聚中心、中小企业集聚区和服务外包重点基地。该项任务涉及的具体工作有:制定建设规划方案,拆迁、基建及配套附属设施的建设,科技园管理队伍建设、资源整合、政策体系建设、服务平台建设等工作。
科技园一期工程建设(2008-2010)以创业园建设为标志,一期工程为核心层建设,建12万平方米科技创业大厦,占地面积为4.9万平方米,辐射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国家工程力学研究所等,重点发展机电类、电子信息类、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及研发机构。
科技园二期工程建设(2009-2011)以专业化特色园建设为标志,二期工程为扩展层,占地面积为5万平方米,辐射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重点发展化工、生物技术及医药类企业及研发机构;既能有效地落实高教强省建设规划,又能以共建方式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创业培训基地和人才外包服务基地。
科技园三期工程建设(2012-2015)以综合园区发展为标志,三期工程为辐射层,围绕大学科技园区的核心层和扩展层,向和兴路、学府路和保健路两侧延伸,打造南岗区学府知识经济圈;重点建设人文社科、艺术等学科的专业化特色园区,以及与政府合作在南岗区国防工业园或平房开发区,建设理工大学科技园配套的产业加工区。近期主要工作是做好三期发展规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6681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4
下一篇 2022-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