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戏剧鉴赏

《雷雨》戏剧鉴赏,第1张

雷雨》戏剧鉴赏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艺术生命,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雷雨》一发表,就震动了文坛,而此时的曹禺只有二十二岁,此外,他的四大经典名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在千百个舞台上曾以多种面貌出现,被不同的人们饱含深情的演绎着,解读着,并一举将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上最轰动热烈的颠峰时期。
《雷雨》剧作完全运用了三一律,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却牵扯了过去的恩恩怨怨,剪不断,理还乱。狭小的舞台上不仅突现了伦常的矛盾,阶级的矛盾,还有个体对于环境,时代强烈不谐调的矛盾,在种种剧烈的冲突中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其实悲剧早已潜伏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伏笔中,只是到最后时分才终于爆发出来,化作一场倾盆雷雨,无比强烈的震撼了每个人的灵魂。
剧本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未息。
《雷雨》初看为初中时,躺在床上看完剧本,当时是很震撼的。
初中生的年龄主要还是为情节所打动,在心中的爱情都是美好青春纯洁的,那时是最最喜欢四凤,与自己年龄相仿,小姑娘的心思总是相似,于是我也随着四凤的喜悲心情起伏。
不喜欢蘩漪,啊呀,这女人真真讨厌,挡在四凤爱情道上的障碍物,自己已经老去,还要如寄生虫般吸取年青人的精血。
鲁大海也不好,凶巴巴的,周萍在四风家时,我一直祈祷他不要冲进来,如二郎神般棒打鸳鸯。
侍萍,可怜的老太太。
高二时语文学《《雷雨》》片断,那倒是热闹闹的。以前是读小说般看了剧本,这回却是形式丰富多彩了。
课文选的是周仆园与侍萍,该怎么说呢,时间太久,想不起来书上怎么写的了,说对峙也不好,侍萍不是鲁大海,阶级敌人;说相认,侍萍并不愿意再见到周仆园,所以写到这应该明白是哪段了,此段我们花了两节课,进行了全方位的字字句句的剖析,当然连标点符号也是不可拉下的。虽然这种学法无趣了点,但这段却是我最对全书最透彻了解的一段。侍萍欲言又止,无奈,矛盾,痛苦的心理,周仆园伪善虚假的真面目。终于从现象看到了本质。应该说戏剧的最深刻的意义同样是刻画人物的灵魂。就如曹禺晚年常感叹莎剧剧本的深刻与人物语言的优秀,作为一个戏剧家,最该倾心的就是写“人”,刻画人物。而曹禺在这部《雷雨》中,就极其成功的用人物的语言将把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刻画了出来。
前文说到我们学的热闹是我们将此剧排演出来,虽然并不是全剧,但也让我们深陷其中语言之痛快凌厉(并且人物语言声情并茂,读起来真636f70797a686964616f31333238656631的很过瘾)。我又将整个剧本读了几遍,于是对人物有了全新的认识。
周家三父子,周冲,周萍其实便是周仆园的少年与青年时代,周冲无疑是可爱的,是当时新思潮的先锋学生,一个理想主义,心地善良的孩子。至于周萍,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周仆园的影子,父子俩何其相似,竟然都与家里的下人相恋,他与蘩漪之间的爱,他称为当时年少不懂事,其中细品,就是在说当时是蘩漪引诱了他,以我现在的爱情观,听周萍讲这段话,觉得他是一个很不负责的男人。他与蘩漪,先不论怎么开始,但他们真的是相爱过的,当然,人总是向好的,有了四凤,可以说是纯真的爱情,于是就想摆脱不光彩的过去,甚至根本不愿承认那段感情。这样的男人,我觉得蘩漪看错了,四凤也看错。他们预备私奔,又可跑到哪去,周萍仍是个学生,两人最后至多《伤逝》的结局,被周仆园寻回来,则几十年后又是另一个周仆园了,虚伪残酷的资本家(他竟要人打鲁大海),至于若干年后假如再遇到四凤,他现在可以对蘩漪讲年少不懂事的话,那时便可以对四凤讲出比周仆园对侍萍那段更残酷的话。至于他最后自杀了,主要是当时一下子发生了太多的突变,四凤周冲死了,又看到自己的亲生母亲,侍萍的身份是他一时接受不了的,所以一激动就自杀了,若当时被拦下来,过阵后他便又解释当时一时气盛了。
至于蘩漪,突然觉得她是一个很可爱的人,爱情,在他心目中是美好的,所以她渴求爱情给予他新生命,可是被周仆园几乎是囚禁在家里,所以她只好将爱情的梦寄托在周萍身上,可是周萍又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而且两人又有道义上的母子关系,所以她的爱情注定会失败。可是她真的很死命地想抓住周萍,甚至用了各种不合道义的手段,可是我始终原谅她这个的不到爱情的可怜女子。
老师让我们看了八十年代版的,其中孙道临演的周朴园,秦怡演的鲁侍萍,张瑜演的四凤,马晓伟演的周萍,顾文菲演的繁漪,都是很老一辈的艺术家,看语文老师激动地介绍那些人,我们真的是一脸茫然。但是有碟可以看,大家都热呵呵的去多媒体教室,真的演的很好,无论是主配角都很到位。到最后戏剧冲突最剧烈的那一部分,我环顾了整个教室,大家都是屏住呼吸紧张的看着画面,其实都知道结尾,眼看着周冲跑出去四凤跑出去,忐忑不安地等着他们的尖叫声。结束时,大家都是静静地,沉默的走出教室。
到了大学,其间看了本《世界戏剧史》,看到三一律(即一个完整的情节,在一个地方发生,不超过一天),《雷雨》是严格按照这个定律的。作为经典,几个老师又提到《雷雨》,还看了九七年排的那个话剧版本,其实觉的真的不如八十年代的,但大家还是看的很紧张,下课时,仍有些惊惶惶的,还未从那种紧张中缓过来。我一直觉得很奇怪,同一个剧本两批演员为什么看完后如此大的反差。后来突然想到,我们这次将首尾部分舍去没看。 《雷雨》的“序幕”和“尾声”是处于同一时间段、同一场景中前后连续的情节,是发生在“本文”之外又与“本文”相连接的附属故事。看剧本时,觉得有无此部分也无大关系,但这毕竟是话剧剧本,是要表演出来给观众的。冬天这个让人感到缓慢的季节,总是让人陷入回忆,于是故事被这样很自然地导入,在强烈的戏剧冲突后,又回到序幕的那一天,外面远处有钟声。教堂内合唱颂主歌同大风琴声,这些都是很让人心灵平静的,甚至带着诗意,于是观众得到了惊恐和紧惧后的平缓。而对人物的描写,三位老人的现状,又给故事的结局一个交代。那么首尾便是曹禺突破三一律后,为《雷雨》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闪光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7089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5
下一篇 2022-10-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