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崛起,起决定的因素是什么?

一个国家的崛起,起决定的因素是什么?,第1张

一个国家的崛起,起决定的因素是什么? 美国耶鲁大学 教授 保罗·肯尼迪:
单一的因素一定是错误的,一定是各种因素的综合造成了大国的崛起。
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 阿列克谢·沃斯克列先斯基:
必须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很明显,经济脆弱的国家,不可能成为大国。
英国前外相 杰弗里·豪:
国家强大必须经济发达,政治稳定,特别是民众与领导者之间要相互信任,互相尊重。
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皮埃尔·罗桑瓦隆:
一个强国仅仅物质力量强大还不够,它还应该具有吸引力。
美国耶鲁大学 教授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必须要具有一定的规模,一定的能力,一定的军事实力,一定的内部凝聚力。
英国诺丁汉大学 教授 郑永年:
所有的以前的国家,崛起中的大国,都是因为它内部的国家制度的健全。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直到今天,大国之谜依然是一个难解的题目,各国的学者提供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上百位接受采访的国内外专家在谈论这个话题时,都十分看重思想文化的影响力,在大国崛起中的作用。
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在成为大国的过程中,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提升了英国的人文精神,科学家牛顿的力学定律开启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大门,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英国提供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他们的名字,十分醒目地写在英国走过的大国之路上。
在法兰西思想与精神的圣地先贤祠,正门上铭刻着这样一句话:“献给伟人,祖国感谢他们。”这里安葬了72位法国历史人物,其中只有11名政治家,其余大多是思想家、作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多少年来,法兰西共和国一直以其卓尔不群的文化影响力,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其根源也许就在于此。
中国外交学院 院长 吴建民:
一个国家要崛起,它思想得创新吧,对吧。如果全是老思想,国家能崛起吗?崛起不了。思想如果都束缚住了,能创新吗?创新不了。所以文化的作用在这里出现了。
德国慕尼黑应用政治研究中心 常务副主任 约瑟夫·亚宁:
我们可以说文化因素很重要,比如说国民教育水平很好,这非常重要。
法兰西科学院人文及政治学院 院士 玛丽安娜·巴斯蒂:
一种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取决于产生这种文化的强盛经济。
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17世纪时,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来聚集资本,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比纽约的证券交易早了三百年,资本市场就此诞生;他们还率先创办现代银行,并发明了我们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
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学者们还认为,英美7a64e59b9ee7ad9431333236396536两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制度保障。
中国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教授 钱乘旦:
英国最早地确立了现代的国家制度。比如说我们现在熟悉的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政府对议会负责等等这样的一套政治制度,在英国都是最早地确立。这样的政治制度能够使得这个国家长治久安,长久地保持一种稳定的状态,所以对经济发展是有利的。
中国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院长 王缉思:
欧洲移民到了美国以后,等于是在一个新大陆上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国家。这样的一个国家,它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宪法》,在《宪法》下面有一套很完整的法制体系,通过这个权力制衡,相对来说呢,就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大国之谜之所以难解,还在于各国的发展模式,从来都无法简单地复制和模仿,而必须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对于后发国家来说,他们成为大国的谜底又在哪里呢?
1697年,一批俄国青年来到了荷兰赞丹镇的一家造船厂做学徒,学徒中最出色的是一个身高两米,自称彼得·米哈伊洛夫的人,师傅和工友们都推荐他为“优秀工匠”。这个人就是俄国沙皇彼得。彼得大帝的这番举动,拉开了俄罗斯强国的序幕。这位雄心勃勃的沙皇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到了圣彼得堡,他要缩短的不仅是与欧洲的空间距离,还有国家实力的差距。
打开视野,向发达国家学习,无疑是后发国家走上强盛之路的开端。学习的目的是赶超。在历史上,像俄罗斯一样实施赶超战略的后发国家,还有德国和日本。他们构建的社会体制,他们所走过的现代化道路,和率先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有着明显的区别。
中国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 主任 董正华:
由国家来推动经济建设,像德国、日本、苏联,还有其它一些20世纪的国家那样,可以说是后起的工业化国家的一个共同特点。因为这些国家大都是刚刚经历了国家重建,相对于社会力量,国家的力量比较强大。
国际历史学会 会长 于尔根·科卡:
德国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从上而下由国家发起和实现的。美国和英国却主要是由社会来推动的,动力来自于社会。
中国外交学院 院长 吴建民:
现代化的过程,它是一个入流的过程。所以后发国家要起来,它得要入流,你不入流你就要落后。那么这个入流的过程当中,它必须要国家来主导。
成为大国的原因,或许是一个无法穷尽的话题。大国之谜,无疑是一个多解的答案。在不同的时期,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正确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
但历史的胸怀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慷慨,它总是让那些在第一时间适合它的规则,并拥有那个时期的核心竞争力的国家,来充当世界的主角。
今天,当我们环视世界,不难发现:二战结束六十年了,战前的大国,依然是当今世界最为活跃的强国。
因为,在绝大多数国家还没有完成现代化的时候,这些国家已率先走过这段历程。
日本早稻田大学 名誉教授 依田熹家:
日本实现了现代化,从另一方面证明了现代化不是西欧独有的,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俄罗斯政府国民经济科学院 院长 弗拉迪米尔·马乌:
要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强国,必须要走过一条漫长的道路,必须有一个经济与政治现代化的过程。
中国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 主任 董正华:
一个国家的崛起,就是崛起成为一个现代国家,也就是实现现代化,近五百年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尤其是大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7233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5
下一篇 2022-10-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