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是谁设计,详细越好。

清华大学是谁设计,详细越好。,第1张

清华大学是谁设计,详细越好。 1911年,“清华学堂”建立;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留美预备学校)。
清华大学,原称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学校、清华学堂。创建于1911年,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最初为清政府利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所建立留美预备学校“游美学务处”及附设“肄业馆”,自1925年始设大学部。
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与北大、南开南迁长沙,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再迁昆明,易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复校,拥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1949年迁往台湾的梅贻琦校长于1955年在新竹复校,重建国立清华大学。
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文、法、理、农、航天等院系外迁,吸纳外校工科,转为多科性工业大学,在土木、水利、计算机、核能等领域贡献卓越,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1978年后,逐步恢复理科、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类学科。1999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美术学院。2006年,与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合作办学,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1333330353461。2012年,原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并入,成立五道口金融学院。
清华园,原名熙春园,建于康熙年间。道光二年时,分为春泽园(今近春园)、涵德园,分授皇四弟瑞亲王绵忻、皇三弟惇亲王绵恺。后奕誴继承涵德园,俗称“小五爷园”,咸丰帝为其亲书匾额,易名“清华园”。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近春园外围,核心区后被同治帝拆卸修复圆明园,形成“荒岛”。奕誴长子载濂继承清华园后,因庚子之乱容纳义和团设坛,赐园为内务府收回,荒废。外务部选定清华园后,修缮工字厅、建造校门、一院、二院、三院、同方部、北院、校医院,1911年竣工,校园占地450亩。
1911年2月,肄业馆改称“清华学堂”,由军机大臣那桐题写校名,会办范源濂、唐国安共任监督。3月30日(三月初一)暂行开学仪式(中等科),4月1日高等科开学,教师多由美国聘请,游美学务处也迁入工字厅办公。
辛亥革命后,民国建立。1912年5月1日,学堂改名“清华学校”开课,裁撤游美学务处。唐国安为第一任校长,周诒春为教务长,在校生约500人,教员30余人,以“培植全材,增进国力”为宗旨培养“领袖人才”。1913年春将近春园、长春园、水磨村并入。1914年10月,美国建筑师墨菲与丹纳为学校指定校园规划,布置留美预备学校和综合大学。1916年至1920年,建成图书馆、体育馆、科学馆、大礼堂等早期建筑。
此期间,经费充足、园林优美,学习环境十分理想。学校强调体育锻炼和强健体魄,设立体 *** 课,午后“强迫运动”,开办童子军训练和军事训练(兵 *** )。发起清华、协和、汇文“三角运动会”,为北京最早校际大赛,参加菲律宾第一届远东运动会。
学校不乏各界名人学者前来演讲,1914年11月5日,梁启超先生以“君子”为题发表演讲,勉励学子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完全人格。引述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对清华学子给予厚望。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被定为校训。
1913年3月初,唐国安校长病逝,周诒春继任,任内勤勉,增加设备建筑,扩充留美名额,1918年1月辞职。此后直到1931年校长更迭频繁,史称“清华校长更迭风波”。早期先后有范源濂(美国驻华公使反对)、赵国材(代理)、张煜全、罗忠诒(学生拒绝)、严鹤龄(代理)、金邦正、曹云祥(代理)被任命校长。1924年5月,曹云祥成为正式校长,在任6年中,清华学术得到空前发展,1925年春成立国学研究院,聘请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导师。从派遣留学逐步转为培养本国人才,始创四年制本科教育,分文、理、法三院。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城内十多所学校示威游行。清华学生组织演讲、会见公使、致电巴黎和会。9日,校内挂半旗,全体同学在体育馆举行“国耻纪念会”,并焚烧校内日货。共同宣誓:口血未干,丹诚难泯,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中华民国八年五月九日,清华学校学生,从今以后,愿牺牲生命,以保护中华民国人民、土地、主权,此誓。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掌控北京后,任命罗家伦为校长,易名“国立清华大学”,任职期间,罗家伦对学校组织结构大加整改。
1930年5月20日,学生代表大会驱逐罗家伦校长,后阎锡山所任乔万选遭学生护校纠察队阻挡,1931年,教育部所任校长吴南轩独揽大权、蔑视教授人格,携印入城,断绝学校资金并暗示武力解决,学生护校委员会和教授会迫使教育部将其撤职。10月14日,任命梅贻琦为校长,其在任17年中,对学校建设贡献巨大,确定了清华著名学府地位。其办学理念“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而谓也,有大师而谓也”被广为推崇。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清华学堂曾是培养国学人才的摇篮。1925年,曹云祥校长执掌校政时,清华增设新制大学部和国学研究院。学校特别注意延聘名师,先后聘请了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著名学者担任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他们和考古学家李济、文学家吴宓等荟萃于清华学堂,培养学生分别研究中国文、史、哲诸学。国学研究院开设了古史新证(王国维先生)、中国通史(梁启超先生)、方言学(赵元任先生)、人文学(李济先生)等课程,除中国通史在同方部外,其余课程均在清华学堂117号教室讲授。由于种种原因,清华国学院于1929年终结。国学院存在的时间虽短,但为我国培养了一代国学专家,其中成就卓著为人们所熟知的有:姚明达、罗根泽、陈守寔、刘盼遂、刘节、陆侃如、谢国桢、王力、高亨、王静如、徐中舒、姜亮夫、戴家祥、蒋天枢、朱芳圃等。
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校园内。原为清康熙时的熙春园,道光二年(1822)熙春园被一分为二,分赐皇亲。东部园区于咸丰时改名清华园,并有御笔题写匾额悬于宫门,仍悬于工字厅门额上。光绪三十四年(1908)美国用庚子赔款在此建清华学堂,初名“游美学务处”。辛亥革命后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改建成国立清华大学。原有建筑主要有工字厅和古月堂,为传统四合院式建筑。所存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主要有三部分:宣统三年(1911)至1912年建造的清华学堂、同方部等;1919~1925年建造的大礼堂、科学馆、体育馆、图书馆(局部)等;1931~1933年建造的生物馆、化学馆、图书馆(扩建部分)、气象台、校门、机械馆、电机馆以及明、善、静、平、新“五斋”学生宿舍。1992年被公布为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系东为北段至现状宿舍四层楼西墙及其延长线,中段至万泉河西岸(万泉河应予保护),南段至现状阶梯教室二层楼西墙及其延长线;南至清华东路规划红线;西至气象台、生物馆西现状道路西沿;北为西段距平斋、新斋北墙以北10米的平行线,东段至宿舍四层楼南墙及其延长线。
原址为清康熙年间所建的熙春园的一部分。道光年间,熙春园被分成东西两个园子,西边的园子起名为“近春园”;东边的园子仍名为“熙春园”。咸丰登基之后,就将东边的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了。 清华园是清代咸丰皇帝所赐。
今“清华园”工字厅后面的匾额题“水木清华”四字,两旁有对联一副曰: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这“水木清华”四字典出晋谢叔源的《游西池》诗,“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这“湛”为澄清之意。因工字厅后有池,故有谢氏诗句,题为“水木清华”。
作为皇家园林康熙行宫(御园)的熙春园(清华园的前身),地域二顷六十一亩,始建于清朝中叶康熙年间,建成于1767年(乾隆32年),它与北京西郊的圆明园等五个苑囿号称"圆明五园",时值《红楼梦》前八十回写成不久。
光年间,熙春园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仍叫熙春园,赐于五子奕综,西部叫近春园,赐于四子奕詝(zhǔ)(咸丰),俗称"四爷园";另据近年史学家所见"皇家地图"--圆明园外围水乡图上,近春园处标有"瑞亲王"(即道光四弟绵忻),因此"四爷园"之四爷是奕詝,还是绵忻,尚无定论。咸丰即位将熙春园改为并亲题"清华园"(匾额)。
1860年(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兵火殃及近春园,园内七、八幢斋堂轩榭逐渐败破荒芜,被称为"荒岛"。清华园的历史已有233年,据史料记载清华园内曾有皇帝御题匾额11块,她是目前西郊仅存的少数圆明园时代的建筑;这就不难看出保护清华园的重大意义。
1910年,美国用庚子赔款建造的“清华学堂”,即位于清华园内,这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7239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5
下一篇 2022-10-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