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经济学领域的高手!100分

求经济学领域的高手!100分,第1张

经济学领域的高手!100分 经济理论解读及引论之十八: 论“短缺经济”

爱因斯坦最初提出“狭义相对论”,遭到众多著名物理学家的一片哄笑。
何新在八十年代末提出中国存在生产过剩,遭到众多著名经济学家的一片哄笑,被指斥“缺乏常识”。
中国怎么可能会有生产过剩呢?根据著名经济学家们的“常识”,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商店货柜上从来空空如也,一向是“短缺经济”呀,总需求总是大于总供给,怎么会和资本主义国家一样有什么过剩呢?何新连这点常识都不懂,经济学的门都没入,就跑来大谈特谈经济问题,不是小孩子说胡话么?简直太可笑了,要笑死人了!
可是过了十年,几乎所有的著名经济学家都改口了。哎呀,不行啊,现在市场萧条,大家都不买东西,商店里的货都卖不出去,工厂里产品积压很严重,有什么办法能启动消费呢?
对此,某些著名经济学家们的解释是,我国经济大发展,已经从短缺经济走到了过剩经济。言之凿凿,头头是道。按照这种解释,错的依然是何新。
根据著名经济学家们的解释,我们现在知道了,原来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一个从“短缺经济”到“过剩经济”的必然过程。但令人不解的是,当今世界多数国家均非社会主义国家,除少数发达国家外,多数国家经济一直贫困。但这些不发达国家商店里商品应有尽有,只要有钱,要什么有什么,一点儿也不短缺。为什么它们一直不见“短缺经济”形态?而前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居民生活比那些穷国好得多,为什么却出现“短缺经济”呢?难道“短缺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独有的现象?这就更令人费解了。穷国不短缺,富国却短缺,那么究竟什么是“短缺”呢?著名经济学家们没有对此作出解释。可能他们认为这个问题太小儿科了吧,不值得解释。他们是那么“著名”,岂能被这种小儿科的问题纠缠。

关键在于什么叫“需求”。经济学意义上的需求指的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我想要一栋房子,但无力购买,这不叫需求。
短缺的意义也是如此。人民普遍处于贫困状态,无力购买自己需要的产品,只能意味着人民有购买产品的心理意愿,并不意味着总需求(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大于总供给,因此也就不能把它称为“短缺”。
社会主义国家的确存在一种情况,就是人民手中持币,商店货柜上却经常没有自己需要的东西。然而这仍然不是短缺,而是一种隐性的通货膨胀。在市场经济中,由于物价放开,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物价就会大幅上涨,多数人丧失消费能力,这就是显性的通货膨胀。但在计划经济状态下,由于价格被管制,就出现了人民手中持币而商店商品早被购买一空的现象,这就是隐性的通货膨胀。它并不是什么“短缺”。

由于建立了“短缺经济”理论,自由主义便趁虚而入,打入了我国主流经济理论,并最终占据独霸地位。自由主义使人们相信:
1、“短缺经济”理论的创始人科尔内说,“短缺经济”是计划经济的特征,是计划失调造成的。
2、如果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就可以消灭“短缺”,即贫穷。
3、因此,中国应该实行市场经济,全面私有化。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源于生产过剩,自由主义霸占学术主流地位以后,便开始反攻倒算:
1、“生产过剩”是一个过时的、无意义的概念,应该予以丢弃。(他们试图用“短期波动”置换这个概念。)
2、由于不存在生产过剩,因此经济可以无限直线式地发展。(由于这一高调宣传暗合于以前计划经济时期的某种宣传,因而使人们对自由主义产生热切期望,加速了自由主义在中国占据主流学术地位的过程。)
3、中国经济是“短缺经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这样讲),因此八十年代末中国发生通货膨胀主要是供给不足。
4、由于供给不足,建议中国政府囤积物资、提高存款利率,防止民间储蓄老虎出笼冲击市场。
1988、198九年严峻的经济形势就是这样被自由主义搞得雪上加霜的。
此时,面对严峻的形势,何新提出中国存在“生产过剩”,犹如晴天惊雷。根据何新等人的建议,中国采取了和自由主义主张完全相反的一些措施,如增加出口、限产压库、降低利率,使中国经济较快地摆脱了困境。
但是,由于何新提出的观念太过“前卫”,与人们心中固有看法冲突太大,最终还是被自由主义潮流淹没和掩盖掉了。在正统的经济学界,何新几乎无法发出声音。

为什么说中国八十年代末就存在生产过剩呢?
198九年以后出现的“贷币荒”,反映了企业流动资金短缺,是需求不足的明证。这种需求不足发生的机制,是由于生产部门产成品不能在市场上找到有效需求。从而转化为货币和利润,使货币不能顺畅回流到生产部门完成货币运动的循环而造成的。国家及银行投入生产部门的源源不断的货币物资流,在生产部门都转化为产成品的巨量积压库存,这就是生产过剩。
但另一方面,生产规模还在财政赤字及信贷供给的支持下不断扩张,终致造成资金、资本物供给的巨大缺口。表面看是供给不足造成危机,真正的根源,却是由于经济陷入恶性循环。(由于投资无法增值和回收。)
我们可以更深入讨论这个问题。
在社会化大生产状态下,产品用来交换,最好的情况就是所有产品都得到应有的交换(总需求等于总供给),这种情况只在理论上存在。除此之外,只能是交换不充分的情况。而交换不充分,就是产品(生产)过剩。因此,生产过剩在社会化大生产中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相反的情况,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短缺),在任何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国家均绝不可能存在。所谓经济危机,就是指大量产品交换不成功(生产过剩)的宏观表现。危机的严重程度,反应过剩程度的大小。马克思认为,市场经济状态下,经济危机的爆发不可避免。计划经济就是试图通过调节经济结构,使产品交换得以顺利进行,从而缓解乃至避免经济危机。

只有在自然(自给自足)经济中,才不会出现经济危机。因为自然经济的产品并不用来交换,不存在过剩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各国自然经济(产品自产自用)仍然占有不同的比例。生产力越低(工业化程度越低、农业占经济比例越高),则自然经济比例就高。
自然经济可以吸纳和缓和经济危机。例如在古代社会,也存在工业(当然主要是手工业)产品,但是由于它被自然经济(农业)所吸收,故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大规模产品过剩,也就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危机。原因是,自然经济状态下,产品量大意味着财富多;而在商品经济状态下,产品积压却意味着灾难。
投资效益的高低,就是要看市场容纳7a6431333231633261能力大小、市场是否存在过剩。在自然经济比例较重的情况下,市场吸纳能力相对较强(工业产品过剩情况不明显),因而投资收益较高。但是随着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产品过剩情况会越来越严重,因而投资收益率也会越来越低。这也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现在世界各国的银行存贷款利率普遍不断走低。利率的走向是和投资收益率密切相关的。利率走低正是市场投资收益走低的反映。
而人们总有一种错觉,认为利率的波动是由经济波动引起的,现在利率走低,等将来经济回升,利率一定会上升。以前的利率都是10%以上,将来只要经济情况好,利率也肯定能够回复到10%以上。
实际上,利率在短期内一定程度上波动虽是可能的,但在市场越来越拥挤的情况下,从长期来看,利率只会不断走低,而绝不会回头。等市场只能提供零利率的时候,就意味着市场投资收益率进入极低状态,甚至经常出现负收益。所谓负收益,就是资本不断缩水,投资不能收回,宏观上就是经济危机。如果全世界的存款利率都达到0,那么就意味着可能爆发世界规模的经济危机,即“总危机”。马克思认为这一进程不可阻挡,总危机总有一天会爆发,从而最终导致资本主义体系的崩溃。(现在看来,这个进程可能需要多次反复,通过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大体来看,1930年代的大萧条可算是第一次。它导致以凯恩斯主义为框架的宏观经济学诞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可算第二次,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许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建立。1990年前后苏东前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崩溃解体可以看作一次反复的过程。但是这次反复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的全面胜利,仅仅意味着今后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将以更高级的方式出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7247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5
下一篇 2022-10-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