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拒绝诺贝尔奖提名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

鲁迅拒绝诺贝尔奖提名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第1张

鲁迅拒绝诺贝尔奖提名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

鲁迅是我国的著名文学家、思想家,诺贝尔奖则是世界范围内非常有分量的一个奖项,他们之间的碰撞和火花,有特定的历史因素在里面。

清朝光绪七年(1881年),鲁迅生于浙江绍兴,学名周樟寿。

1912年,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鲁迅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后任教育部佥事。

同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

1920年9月,鲁迅发表小说《风波》。

1923年,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出版,同年12月,《中国小说史略》上册出版。

1924年,《语丝》周刊出版,鲁迅在首期发表《论雷峰塔的倒掉》,自此鲁迅成为《语丝》作家群的主将之一。

1926年,《彷徨》出版。

1927年,鲁迅赴中山大学任教,发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同年,瑞典学者斯文赫定率领他的远征队来到北京,与北京学术界共同创建“西北科学考察团”,准备深入蒙古、新疆一带进行大规模的实地考察。

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刘半农托未名社社员台静农给鲁迅写信,说斯文赫定在北京时曾与他商议,拟提名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他们希望了解鲁迅本人对这件事的意向。

鲁迅给台静农的回信中,明确地写道:“我不愿意如此。”

然后,鲁迅继续展开他对中国人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看法:

“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

鲁迅还说了更为激进的话:

“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鲁迅在当时已经是国内很有名的文学家了,以至瑞典学者斯文赫定来中国,也会跟刘半农等人提出,要给鲁迅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而这个荣誉也是此前中国人从来没有拿过的。

刚开始对鲁迅先生的做法也很疑惑,但细分析一下,其实他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第一,严于律己

鲁迅先生在海外留学多年,又一直在高校工作,接触的海外文学很多,他觉得世界上的好作家很多,自己的成就还打不到。

第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熟悉近现代史的悦友都知道,1927年的中国还是一个列强横行、北洋军阀混战的局面,作为弱国公民,鲁迅认为这次提名,就是因为自己是中国人,是占了“中国”这两个字的“便宜”,他不要这样的感觉。

第三,忧国忧民

鲁迅先生深知国人的秉性,知道自己如果真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会让更多的人产生不切实际的虚荣心,这样反而对国家和文学不利。

言及此,真的非常感慨:现在我国已经是屹立世界前列的大国,国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已经是一种真正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如果鲁迅先生泉下有知,应该会很欣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7355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5
下一篇 2022-10-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