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大学应该怎样去对待?

谁知道大学应该怎样去对待?,第1张

谁知道大学应该怎样去对待?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但是回答得不好。

我个人觉得当代大学生使命感应该是很强的,我们这一代人可能是一二十年后的国家领导人,制定政策,法律,可以影响整个国家的一代人。
即使能够影响整个国家的走向的也许仅仅是那么几个人,但是余下的却担负提高整个国家国民素质的责任。看一看现在社会方方面面,各行各业,每每在新闻出现让人出现一些让人惋惜的事件,这些事件的背后我看有很大比率的素质问题。如果说大学生这个体都不能带动国民素质的进步的话,哪到底哪个体,哪个组织有如此庞大的数量,还有如此良好的理论基础来提高国民素质。
国民素质的提高,可以给整个社会带来质的变化。 可以给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道理沦丧,人生观,价值观的,世界观的偏离找到答案。
在这里我向大学的潘文石教授表达我的敬意。此人在秦岭研究大熊猫,一搞就是十三年,一年有大半年在山区蹲着,他的同学我相信有去美国享受资本主义生活的,有滋润着的... 才是我们社会需要关注的,这才是我们应该投羡慕目光的人物。
哥几个如果有找不到目标学习的,潘文古教授的履历可以找来研究研究。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早就提出并为大家所熟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为中国革命的历史所证明。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这一崭新提法,我认为具有极强针对性和时代感,在此,本人就推进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谈几点思考。
一、推进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一定要把握住核心和方向
首先应该明确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的核心是什么,在这里,“当代”和“中国”分别是两个关键词,报告中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主义。中国特色是当代中国的主义,中国特色在报告中既是旗帜,又是道路,还是理论体系,因此,当代中国主义的大众化实际上核心就是中国特色理论的大众化。搞清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把握住重点,把大众化的重点放在中国特色的理论普及以及主义基本原理上,把深入钻研主义经典作家著述的任务留给我们的理论家们,广大众着重弄清包括理论、“”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中国特色的发展方向、奋斗目标,并打心底认同这些理论。其次,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的方向是什么?就是要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理论的三个特色:即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作为实践的特色,就是一定要面对实际的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贴近众的思想实际;所谓民族特色,就是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要有根,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时代特色就是必须与时俱进,和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一致。
二、推进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一定要注意分层次针对不同对象展开
为什么提出主义大众化?我想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解决理想信念的问题。主义曾经是我们的共同远大理想,它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起到了激励鼓舞共同奋斗的巨大作用。而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这需要绝大多数的中国每一个人的理解和认同。在推进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分层次确定重点对象很有必要。首先是领导干部,重要的是搞清中国特色本质是科学的问题,它与主义和思想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关键要解决领导干部真学、真信、真懂的问题,能自觉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工作;其次是要解决公务员的理想信念问题,作为中国党领导下的公务员队伍,对中国特色理想的信仰,就应该是本分,并且公务员是社会的精英,他们的很多行为对整个社会的风尚都有着引领作用,如果他们对于中国特色理论都不信,不学、不知,那么社会其他阶层的信仰肯定出现严重问题;第三是有针对性地对广大的青年学生开展教育,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在他们中推进中国特色理论大众化,帮助他们学会用理论的思维思考身边的现实问题,学会理性思考问题的方式,对他们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很有帮助;最后是在广大老百姓中的大众化,关键在于从现实问题入手,不回避矛盾,帮助广大众搞清中国特色理论的基本重点即可,即,我们的旗帜是什么,走什么道路,当前面临什么问题,采取什么方式解决,让他们有目标,有信心,从心底认可中国特色理论,坚定跟党走的决心。
三、推进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一定要做到深入浅出
在宣讲掀起的时候,我不止一次听到听众在一些高质量的报告会后说:原来精神还可以讲的这样生动。事实上,用活泼、生动的语言将理论表述出来,让大众接受,本身需要较高的理论功底和对现实问题的极大关注以及对听众心理的准确把握。深入浅出,我理解“深”就是理论功底、理性思维、个性思考,“浅”就是事实、感性认识,心灵共鸣,这实际上是一个极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的同志既熟知经典,又能把握社会现实,既有较好的理论素养,又能准确把握各阶层人士的心理状态和现实需要。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说: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众看。因为长而且空,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真是一语中的!
要实现中国特色理论的大众化,关键是要解决方法问题,只有贴近人们的思想实际、贴近关心的问题、贴近人们的思路和语言才能收到预想的结果。主义不是教条,中国特色也决不是教条,它本身就是最鲜活的实践总结和提炼。在那些闪耀着理论光辉又浸透着清新、活泼风格的著作中,理论与实践与中国本土特色那么有机融合在一起。翻阅主义经典著作时,我们也常常惊讶地发现,在他们深邃的前瞻性思想和极负思辨的哲理性阐释中,无不生动展现着一幕幕当时的社会生活生动画卷,甚至《党宣言》等这样的政党宣言,在语言的表述上也充满文学的,极富感染力,穿过多年的时光,依然魅力四射,让人每读一遍都心潮澎湃。很难想象,象主义这样在当时世界上激进、前沿的思想学说,如果没有转化为中国大多数人听得懂的话语系统,没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最终如何能为中国广大众所接受,并成功指导中国革命实践。
在很多人的心中,理论是严肃的,高高在上的,甚至天然是脱离实际的,因而是极难具有亲和力的,今天,当代中国主义大众化的崭新命题提出后,历史给了我们基层理论工作者一个巨大的舞台,我们应该有所作为。 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特别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理论课的过程中,加强大学生科学主义观的教育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现就做好这一工作的几点思考略陈如下。

在这里,首先阐明何谓科学的主义观,也许是十分必要的。
所谓主义观,一般地说,就是人们关于主义的基本观点或看法,具体地说,它至少具有既相互区别又相互的两方面内容。一是关于什么是主义的看法。这里涉及到主义的发生、发展、本质、特点、结构、体系、形态、功能和命运等等一系列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不同的主义发生观、发展观、本质观、特点观、结构观、体系观、形态观、功能观和命运观等等。这是对主义“是什么”、“不是什么”问题的回答,也可以说是关于主义本体论的说明。这是主义观的首要内容。
再是关于怎样对待主义的看法,这里涉及到对主义的信仰、学习、教育、宣传、解释、研究、运用、捍卫、坚持和发展等等一系列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不同的主义信仰观、学习观、教育邸⑿邸⒔馐凸邸⒀芯抗邸⒃擞霉邸⒑次拦邸⒓岢止酆头⒄构鄣鹊取U馐嵌月砜怂贾饕逵Α霸跹觥薄ⅰ安辉跹觥蔽侍獾幕卮穑部梢运担q赜诼砜怂贾饕迨导鄣乃得鳌U馐锹砜怂贾饕骞鄣闹匾谌荨?
以上两方面内容的区别是明显的,但也有不可分割的。前一方面,即关于什么是主义问题的看法,是后一方面即怎样对待主义问题的看法的前提和基础,后一方面,则是前一方面在主体方面、实践方面的体现,前一方面归根结底要落实在后一方面上。两方面的有机统一,构成了主义观的整体框架。
主义观的问题很多,也很复杂,但基本的问题,就是什么是主义和怎样对待主义这样两个问题。主义观的其他许多问题,都是围绕着这两个基本问题而展开的,而且,其解决也都与对这两个基本问题的解决有直接的。
在现实生活中,主义观是多种多样的。从性质上看,主义观有正确的与错误的、科学的与非科学的两类。正确的、科学的主义观,指的是那些能够正确反映主义本来面目(包括对什么是主义的方方面面的正确观点和看法)和正确对待主义(包括对待主义方方面面的正确观点或看法,其中,最重要的标志就是用主义的态度对待主义)的主义观。与此相反的,则是错误的,非科学的主义观。
一般地说,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义观,但并不是每个人的主义观都是正确的,也不总是正确的,实践真正需要的,是正确的或科学的主义观。同样地,在我国高校,每个大学生也都有自己的主义观,但是并不是每个大学生的主义观都是科学的。加强大学生的主义观教育,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大学生确立并坚持科学的主义观

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加强科学主义观教育,帮助他们确立并坚持科学的主义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是由当代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我国未来事业能否顺利健康地发展,与当代中国大学生能否确立并坚持科学的主义观有直接的。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目前,我国在校大学包括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有多万人。他们作为未来中国特色事业的建设者和人,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对他们来说,完成这一使命,需要多方面的条件。确立并坚持科学的主义观,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因为,众所周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和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必须以主义、思想、理论和“”重要思想以及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能否正确地发挥主义的指导作用,与能否确立并坚持科学的主义观直接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完成“历史使命”的情况,决定于他们确立并坚持科学的主义观的程度和水平。要真正帮助大学生确立并坚持科学的主义观,就不能不加强科学主义观教育
其次,这是由目前大学生主义观及其教育的状况决定的。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大学生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在科学主义观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大学生的主义观从总体上说是科学的。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问题也是存在的,而且在有些人身上,在有些方面,有的时候,还很严重、很突出。其主要表现在于:一是在什么是主义的问题上,对马克主义的内涵缺乏准确和深刻的理解;对主义的基本特征,尤其对于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主义的科学性缺乏深入的了解;对主义的内容结构和科学体系缺乏整体性的认识和把握;对主义的不同理论形态及其相互认识不够;对于主义自身的发展规律了解不多;对主义的作用和功能存在着片面性的看法,如此等等。二是在怎样对待主义的问题上,对主义的信仰缺乏科学性的认识,科学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不完全清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主义信仰危机;对学习马克主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方法上存在简单化、庸俗化的倾向和做法,尤其在文本的学习、研究上思想不够重视,行动不够自觉;对主义理论的教育特别是必要的“灌输”,存在严重的逆反心理;对坚持主义和发展主义的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强调坚持时,忽略发展,有教条主义倾向,并把必要的发展视为“化”,在强调发展时,忽略坚持,有“化”倾向,并把正常的坚持视为思想僵化,如此等等。总之,无论在什么是主义还是在怎样对待主义问题上,都存在许多模糊的、错误的认识。可以说,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并没有确立起科学的主义观。
出现以上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当前科学主义观教育存在的不足有直接的关系。一是在认识上对加强大学生科学主义观的教育没有完全到位,对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行动上缺乏自觉性,没有明确地将其作为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而又特殊的内容加以强调。二是原有的思想理论课教材体系,只注意了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没有注意到主义的整体性,尤其缺乏关于主义观的系统和集中的阐述;即使有些阐述,在对主义观的理解上也还存在一些不完全科学的地方。三是不少主义理论课教师的主义观也不是完全科学的,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某些模糊的甚至错误的认识。另有许多教师没有把科学的主义观教育作为自觉的行为。这些不足,必须克服。

加强大学生科学的主义观教育,帮助他们确立并坚持科学的主义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从多方面作出努力。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着重指出以下几点,恐怕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引导学生向“老祖宗”请教。主义的经典作家们以及其他一些著名的主义者,在创立、坚持和发展主义的过程中,除了对主义原理、观点增添了新内容外,还留给我们一笔具有特殊意义的精神财富,这就是科学的主义观。比如,关于否认他是“主义者”的思想、关于反对对自己的学说采取“奴隶式的盲目崇拜”和“简单模仿”的思想、关于“正确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的思想等等;关于主义不是教条,而是科学方法和行动指南、主义是发展的学说,等等思想,都是科学主义观的基本内容。又如,写下的《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和《主义学说的历史命运》等著作,直接论述的就是主义观的基本问题,是科学主义观的代表作。他关于主义的精髓、主义的全部精神等论述,都是对主义观的创造性贡献。再如,李大钊的《我的主义观》、、关于主义观的一系列论述,都为科学的主义观增添了重要内容。以上这些以及其他关于科学主义观的重要思想,作为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确立并坚持科学的主义观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好好地学习、研究,以往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是不够的,现在是到了弥补这一缺陷的时候了。
第二,用发展着的科学主义观教育学生。在之后,我们党在进行新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科学主义观的创新,提出了许多关于科学主义观的新思想、新观点。比如:主义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主义、思想、理论和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两个毫不含糊”、“三个思想解放”等等。这些发展着的主义观的重要思想观点,是中国党人进行新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必要条件,对于加强大学生的科学主义观教育,帮助他们确立并坚持科学的主义观有直接而又特殊的现实意义。
第三,指导学生向实践学习。从特定的意义上说,我们的一切实践,归根到底都是坚持、运用、丰富和发展主义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实践的成功,我们创造了确立并坚持科学主义观的宝贵经验;伴随着实践中的某些失误,我们又获得了不能很好坚持科学主义观的深刻教训。总结成功的经验,是十分有益的;吸取失误的教训,也是特别重要的,甚至是更重要的。曾经说过, 从错误的经验中学习,比什么来得都快。这是至理名言。不断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并注意用这些经验教训教育学生,就会使学生更好地确立并坚持科学的主义观。
第四、充分利用反面教员的作用,注意在破中立。科学的主义观不是自发的、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而是在与各种非科学的主义观的对立、斗争中发展。曾经指出,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这是主义的发展规律,同样,也是主义观的发展规律。的科学主义观是在同各种非科学的主义观的斗争中确立并发展起来的,的科学主义观是在同以主观主义为特征的非科学的主义观的斗争中确立并发展起来的,的科学主义观是在同“两个凡是”等非科学的主义观的斗争中确立并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要帮助大学生确立并坚持科学的主义观,必须注意教育他们学会同一切非科学的主义观作斗争,在批判中建设、在破中立,充分发挥反面教员的作用,使他们在各种马克主义观的比较中获得正确的认识。
第五,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要充分利用新一轮思想理论课课程体系调整和教材建设的契机,在教材编写中,把科学的主义观作为重要内容予以特别的阐述,并放在首要地位。在《主义基本原理》的编写中,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在《思想、理论与“”重要思想概论》的编写中,也要结合其特点,加以适当的说明。
第六,做好教师的科学主义观教育和培训工作。大学生的科学主义观教育工作能否做好,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主义观的水平和科学性程度。因此,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和行之有效的形式,帮助高校教师进一步确立科学的主义观,特别要使他们深刻认识和更好地掌握哪些是必须坚持的主义的基本原理,破除对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澄清附加在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引导他们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主义,用发展着的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第七,深入进行学理上的探讨。以往大学生科学主义观教育存在的不足,与主义观的科学研究滞后分不开。吸取这一教训,现在,应当加强主义观的科学研究,以便为科学的主义观教育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在这里,我想提出建立科学的主义学的建议。所谓主义学,简单地说,就是以马克主义本身为研究对象、从整体上研究主义的学问。主义学的研究内容很多,其中最根本的内容,就是主义观,特别是对什么是主义、怎样对待主义等问题的研究和科学说明。过去,我们注重对主义理论自身内容的研究,而且侧重分门别类地研究,但忽略了对主义的整体性、综合性研究,而主义学的研究尤其薄弱,这恐怕是人们在确立并坚持科学主义观上发生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说,在确立并坚持科学主义观实践中的某些失误,与对主义学特别是主义观的理论准备不足有一定的。弥补这一缺陷,是我们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当在这方面作出自己的努力。现在,主义已经成为一级学科。主义一级学科建设为我们开展并加强主义学特别是马克主义观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把主义学特别是主义观的研究真正开展起来,力求早出多出精品或力作,为加强大学生的主义观教育提供学理上的支撑。
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特别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理论课的过程中,加强大学生科学主义观的教育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现就做好这一工作的几点思考略陈如下。

在这里,首先阐明何谓科学的主义观,也许是十分必要的。
所谓主义观,一般地说,就是人们关于主义的基本观点或看法,具体地说,它至少具有既相互区别又相互的两方面内容。一是关于什么是主义的看法。这里涉及到主义的发生、发展、本质、特点、结构、体系、形态、功能和命运等等一系列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不同的主义发生观、发展观、本质观、特点观、结构观、体系观、形态观、功能观和命运观等等。这是对主义“是什么”、“不是什么”问题的回答,也可以说是关于主义本体论的说明。这是主义观的首要内容。
再是关于怎样对待主义的看法,这里涉及到对主义的信仰、学习、教育、宣传、解释、研究、运用、捍卫、坚持和发展等等一系列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不同的主义信仰观、学习观、教育邸⑿邸⒔馐凸邸⒀芯抗邸⒃擞霉邸⒑次拦邸⒓岢止酆头⒄构鄣鹊取U馐嵌月砜怂贾饕逵Α霸跹觥薄ⅰ安辉跹觥蔽侍獾幕卮穑部梢运担q赜诼砜怂贾饕迨导鄣乃得鳌U馐锹砜怂贾饕骞鄣闹匾谌荨?
以上两方面内容的区别是明显的,但也有不可分割的。前一方面,即关于什么是主义问题的看法,是后一方面即怎样对待主义问题的看法的前提和基础,后一方面,则是前一方面在主体方面、实践方面的体现,前一方面归根结底要落实在后一方面上。两方面的有机统一,构成了主义观的整体框架。
主义观的问题很多,也很复杂,但基本的问题,就是什么是主义和怎样对待主义这样两个问题。主义观的其他许多问题,都是围绕着这两个基本问题而展开的,而且,其解决也都与对这两个基本问题的解决有直接的。
在现实生活中,主义观是多种多样的。从性质上看,主义观有正确的与错误的、科学的与非科学的两类。正确的、科学的主义观,指的是那些能够正确反映主义本来面目(包括对什么是主义的方方面面的正确观点和看法)和正确对待主义(包括对待主义方方面面的正确观点或看法,其中,最重要的标志就是用主义的态度对待主义)的主义观。与此相反的,则是错误的,非科学的主义观。
一般地说,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义观,但并不是每个人的主义观都是正确的,也不总是正确的,实践真正需要的,是正确的或科学的主义观。同样地,在我国高校,每个大学生也都有自己的主义观,但是并不是每个大学生的主义观都是科学的。加强大学生的主义观教育,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大学生确立并坚持科学的主义观

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加强科学主义观教育,帮助他们确立并坚持科学的主义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首先,这是由当代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我国未来事业能否顺利健康地发展,与当代中国大学生能否确立并坚持科学的主义观有直接的。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目前,我国在校大学包括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有多万人。他们作为未来中国特色事业的建设者和人,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对他们来说,完成这一使命,需要多方面的条件。确立并坚持科学的主义观,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因为,众所周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和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必须以主义、思想、理论和“”重要思想以及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能否正确地发挥主义的指导作用,与能否确立并坚持科学的主义观直接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完成“历史使命”的情况,决定于他们确立并坚持科学的主义观的程度和水平。要真正帮助大学生确立并坚持科学的主义观,就不能不加强科学主义观教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7505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6
下一篇 2022-10-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