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政治大学的教育学系有特殊教育方向吗?

台湾政治大学的教育学系有特殊教育方向吗?,第1张

台湾政治大学的教育学系有特殊教育方向吗? 看网页找不到有关特殊教育方向.其他有直接称为特殊教育学系又很好的学校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台北市立教育大学、国立彰化师范大学.

系所简介
国立政治大学於民国四十三年在台湾复校时,教育研究所为本校首先成立的四个研究所之一,原名公民教育研究所,民国四十四年改名为教育研究所,乃台湾最早成立的教育研究所,同年大学部招生,开师资培育多元化之先河。本系大学部素以培养优秀中小学教师及教育行政人员为目标,硕士班则以培育具备教育专业研究人才为宗旨。为提升国内教育研究所的学术水准,本系更於民国六十六年成立博士班,迄八十五学年度起系所合一,自学士班至博士班,有系统培养具备独立思考及研究能力的教育专业人才;在职专班方面:八十八学年度,开办中等学校教师在职进修学校行政硕士班,招收中学校长、主任、组长等行政主管进修硕士学位,九十一学年度起本专班改隶属於教育学院。历年来,本系校友人才辈出,有杰出的学者,有卓越的校长,有优秀的教师,有知名的出版家,更有荣膺教育部长者等等,为教育的相关领域开创无数的成功之路。

在师资教育政策开放一般大学培育师资前,本系是唯一非师范校院,而同时担起师资培育及教师进职进修主流的系所。在师资培育的部分:包括民国五十六年起,接受教育部妥托,配合实施九年国民教育,办理台北市中等学校师资培训的工作;其後则陆续於暑期或夜间开办各项教育学分班,培训无数中学合格教师;此外,也接受教育部指示,与台大、中兴及成大四所大学,开办教育学分班,供各系所学生修读教育学分,取得合格教师资格。在民国六十九年教育部公布「师范教育法」若干年後,教育部宣布停办四校供大学生修读的教育学分班後,本系於民国七十六年起设立教育辅系课程,开放全校学生修读,是当时全国唯一能提供学生修读教育辅系的学系。直至民国八十三年修改并开放师资培育政策後,开始办理之教育学程,即延续原来之教育辅系发展而成。同时在民国六十九年至八十三年间,本系也是全国唯一非师范校院,而同时提供一半学生公费待遇培养师资的学系。

在教师在职进修的部分:包括民国五十六年起开办的教育学分班,供试用教师培育合格教师外,其後陆续於暑期或夜间开办各项教育学分班,供中等学校试用教师进修,取得合格教师资格外,更於民国六十七年左右起与师大等校首创研究所层级之四十学分班进修,包括暑期、周末与花莲巡回班等,供合格教师进修,提升教师素质,这些都是奠定日後教师研习中心成立的基础。
【特色】
(1)大学部功能著重中学师资培育
在传统师范体系当中,师范学院偏重培育小学师资,师范大学偏重培育中学师资;社会上对於中、小学教师也多持有刻板印象,认为小学教师比中学教师「低一等」,其实学历相同,工作各有专精。目的在培养相互认同尊重、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打破社会上的刻板印象,培育健康、有自信的教师。本系大学部师资培育自87学年度起分为「小学师资组」及「中学师资组」二组招生,为全国首创。每年约招收新生60名,分别培育中小学师资,然受大环境因素影响,98学年度起「小学师资组」停招。
(2)大学部课程融合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与潜在课程为一炉
一般大学多重视正式课程的设计,因为正式课程通常反应法令上的要求,然而相关课程理论却指出:非正式课程与潜在课程对学生的深度影响力有时候比正式课程来得更大、更强。
本系学士班学生除了修习教育系的正式专业课程之外,大多会另外加修辅系或甚至双主修,以提升自己的教学内涵。此外,本系学生在教师指导之下,经常举办各项活动或营队,提供同学们大量参与非正式课程与潜在课程的机会,兹举若干实例如下:
a)教育营:这是本系一个长达廿五年历史的营队,每年寒假本系学生到偏远地区为国中举办教育营,藉由营队活动的规划、训练、课程设计、参与和执行,本系学生有丰富的机会体验领导、服务、沟通协调、课程设计、教案撰写、团队合作、班级经营、师生互动等技能,测试自身从事教学工作的兴趣,建立正向文化观与学习观,并印证平日所学之教育理想,瞭解当地之教育情形。

b)爱育营:八十九学年度起配合本系小学师资组的存在,由教育营分支成立爱育营,型态与历程与教育营相似,以偏远地区及原住民社区的弱势族群小学生为服务对象,辅导其身心发展,提供其快乐、丰富的假期生活,并引导多元的文化接触,活动范围经常从学校扩展至社区。

c)教育周:每年的五月中旬都会举办不同的活动,如教育影展、卡拉OK大赛等活动,藉以凝聚大一到大四同学间的情感。

d)五校联欢:由政大教育、师大教育、市北师初教、国北师初教、高师大五个系在每年的三月底举行五校联合运动会,藉体育活动的竞赛,联络五系同学的情感并达到互相交流的目的。

e)迎新宿营:青春动感学长姐为刚进大学的新鲜人所精心策划的营队活动。许多精采好玩的活动等著新鲜人,参加後不但回味无穷,也协助新鲜人认识本系以及教育专业社群。
(3)大学部课程与政大附设实验小学密切合作
在本系成立小学师资组之後,与附设实验小学的合作逐渐加强,合作项目例如:
教学观摩:本系有许多科目涉及课程与教学、各科教材教法等方面,经常安排学生前往参观访问、观摩学习。
教学实习:本系小学组教育实习的课程长期利用每周二上午八点到八点四十五的时间(为实小的教师晨会时间),安排修课学生前往附设实小进行教学实习(同时解决实小晨会时间之教学问题),学生必须事先规划课程、撰写教案、讨论教案之後才能前往教学,於教学时相互观摩,并於结束後进行反思检讨。学生体验到实际带领一个班级的挑战,体验到与小朋友互动的方式,并尝试努力整合理论与实务。

个案辅导或团体辅导:本系相关课程包含个案研究、谘商辅导、团体辅导等课程,也经常安排学生前往实小承接特殊个案,在教授指导下进行个案或小团体辅导工作,获得实务经验,同时协助改善实小个案学生在功课上或生活上的适应问题。

陶艺教学志工班:成立於民国九十年二月,由政大教育系蔡碧琏副教授及政大实小张丽华老师发起,带领一群对陶艺有浓厚兴趣且热心公益的政大教育系一年级学生组成教学志工服务性社团。本班成立的宗旨在於协助政大实小陶艺课程教学,教学义工以协助教学及观摩学习为主,为未来的教学工作做预备的实习体验,并辅以陶艺课程之学习,以充实未来成为多才多艺全方位的教师作准备。本班属於服务性的义工团体,以教学协助及实察为主,并同时研习陶艺制作技巧,发挥创作能力。将来朝扩大成立为政大的正式社团为目标,以拓展义工服务精神及发扬陶艺创作才华,期许培育本班成员热心公益的服务精神及陶艺创作的技巧,以为社会公益及艺术文化尽一份青年人的心力。
(4)研究生课程著重多元化之研究方法训练
本系硕博士班之课程重视研究方法训练,而且多元容纳计量方法与质性方法。计量方法包含实验设计、变异数分析、多元回归、各种多变量分析方法、时间序列模式、结构方程模式等,学生可循序修课并实际 *** 作。质性方法包含哲学分析、个案研究、行动研究、访谈法、扎根理论、生命史等,学生可适性修课并实际体验。在博硕士论文之指导历程中,亦重视逻辑思考培育和研究方法之适切掌握。
(5)研究生培育历程鼓励学术发表以及学术社群参与
本系鼓励研究生多发表学术论文,资格考方式不限於纸笔测验,得以经过评审、公开发表的作品,作为口试依据,以完成资格考。
此外,本系为提供学术发表机会、促进学术社群交流、提升研究风气,每学年皆举办若干场学术研讨会,并发行学术刊物,兹举其活动概述如下:
学术研讨会:本系曾举办过「2003年国立政治大学教育学术论坛暨创新与创造力研讨会」、「政治大学优质世界公民通识教育教学研讨会」、「2004年国立政治大学教育学术论坛:另类与创新研讨会」等活动,提供系内外师生丰富的发表与交流机会。以「另类与创新:台湾本土教育经验再出发」此研讨会为例,该研讨会於民国九十三年六月十九、二十日举行,教育部长杜正胜及政大校长郑瑞城皆亲临主持开幕,杜部长并颁奖给攀登北美最高峰归来的四位全人中学学生。开幕式以音乐和舞蹈表演揭开另类的序幕,两天的研讨会总共发表了六十多篇论文,提供本系教师之间、师生之间、跨系之间、跨校之间的多元学术交流平台。本次研讨会并有另类学校同步摊位展出,最後以朗诗的方式完成另类的闭幕。

学术演讲:包括以硕博士班师生为主的专题演讲,以及大学部学生为主所举办的演讲活动,前者著重研究观点的启发,例如曾举办演讲活动为剑桥大学教授Dr.Whitebread主讲「Developing Self-regulation in Young Learners」。後者著重实务经验的分享,例如最近几次的活动包括艺术家徐毕华主讲「悠游於艺术与教育之间」、心爱幼稚园园长吕兆萍演讲「与孩子沟通的艺术」等等。

学生自发性社群互动:包括网路社群互动以及读书会等,有助於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精神以及主动发掘问题的态度。

学术刊物:「教育与心理研究期刊」为目前台湾地区教育领域两大TSSCI期刊之一,每年出版四期,过去长期由教育系与心理系联合支援编辑工作,最近主要由教育学院共同支援,提供教育领域与心理领域研究人员、专家学者发表严谨之学术研究成果。
【本系各部设立宗旨目标】
本系学士班从八十七学年度起分为「国小师资组」及「中学师资组」二组招生,为全国首创之措施,分别培育中小学师资,然受大环境因素影响,98学年度起「小学师资组」停招。基於本校自由多元的学术环境,利用科际整合与交流,以提供有志投入「教育」志业的学生一个宽广的专业成长学习环境。故本系大学部设立的宗旨目标有:

(1)培育国民中小学优良教师;
(2)培育优秀教育行政人员;
(3)培育有志从事教育学术研究之人才;
(4)配合国家政策提供推广教育之服务功能。

由於未来的社会,不只是训练『教师』,更重视『全人』与『多元』的能力培养。以政大综合大学之异质多元的团体,与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气氛,更能造就适应未来社会对专才与通才的需求。由於各科系与社团的蓬勃发展,提供许多交流互动的触机,能提供不同的视野观点,激发学生创造力,以因应日新月异的时代。此外有更多的辅系、双学位选择,更能帮助学生培养多元的专长。
至於以研究为导向的硕博士班,依其专业领域於博士班分为「教育哲学组」、「教育行政组」、「教育心理与辅导组」三组,故本系硕博士班设立的宗旨目标有:

(1)培育教育哲学、教育行政、教育心理与辅导三大学术领域之研究人才;
(2)培育教育行政中、高阶领导人才;
(3)培育专业化谘商辅导人才;
(4)培育具有研究能力之中小学师资(所谓「研究型教师」)。

无论那一个专业领域,本系硕博士班希望培养学生具有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以及及洞察教育问题的敏锐观察力,并加强研究方法的训练,使学生能善用研究工具以提升研究品质。更具体而言,本系特别强调研究生应具备下列基本能力:1)能广博并深入探究教育学门中的一个特定领域;2)能使用适当的量化或质化研究方法以分析各种的研究资料;3)能积极参与全国性及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论文。
【教学目标】
本系目前设有学士班、硕士班以及博士班等班别,其教学目标分别如下:
(1)学士班:
本系学士班自八十七学年度起分为『国小师资组』及『中学师资组』二组招生,每年招收新生约六十名,分别培养小学师资及中学师资(98学年度起「小学师资组」停招)。学生亦可跨组选课,修毕二组应修学分并完成中学及小学教育实习者,可同时具备任教中学与小学之资格。

(2)硕士班:
本系硕士班八十八学年度起分『教育哲学组』、『教育行政组』及『教育心理与辅导组』三组招生,以协助学生有更明确的研究知能与专长。此外也强调理论与实务的结合,以培养兼具人文素养与教育专业知能的教学、行政人才为目标。九十五学年度开始,本系将教育哲学组及教育心理与辅导组合并,统称为教育系硕士班,课程结构亦配合调整之,以『教育基础理论与方法』和『教育心理与谘商辅导』为主轴,培养研究/测验研发人才、探究型/教学领导型/教师、及谘商辅导人才。未来课程将更为d性化,学生可依自己兴趣需求选课;本系并与心理系所合作,每年从硕士班择扰选取二名学生,修习谘商心理师课程。相关资讯可参考硕士班课程结构(规章表格-硕士生-其他)。
(3)博士班:
本系博士班八十七学年度起分『教育哲学组』、『教育行政组』及『教育心理与辅导组』三组招生,著重高深学术和高级专门实务运作之探讨,藉科际整合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从事理论研究及专题研讨,在严谨而专精的学术环境中,培养高级教育学术研究人才,对教育学术及实务革新,提供更开创性的贡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7841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7
下一篇 2022-10-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