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阿甘正传》400字历史背景

急求,《阿甘正传》400字历史背景,第1张

急求,《阿甘正传》400字历史背景 1.影片反映的政治历史
影片讲述了主人公阿甘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的生活经历,这段历史正是美国二战后波澜壮阔的三十年。影片用两种方式反映这段历史,即以特技效果将纪录片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与剧中的虚构情节和人物结合在同一画面中,进行直接交待,以及只有画面或标识或几句台词进行间接交待。直接交待的历史文化事件有
( 1 )阿拉巴马州塔斯卡骚乱
1963年 6 月 11 日,被称为美国的墨索里尼的阿拉巴马州州长乔治·华莱土( George Wallace )堵在位于塔斯卡( Tuscaloosa )的阿拉巴马大学注册大楼的门口,宣读了一篇具有象征性威胁的声明,企图阻止两名黑人学生入学,表示阿拉巴马州在教育方面的种族隔离问题上决不让步,并公然与约翰·肯尼迪总统派来的联邦军队进行抵抗,公然抗拒联邦政府罢免他的职务。1963年是美国民权运动蓬勃发展的一年。年轻的总统肯尼迪决定顺应社会发展的洪流,表达了个人对这场革命的支持,并在黑人选举权、教育以及就业等领域做了大量工作。肯尼迪曾考虑,如果塔斯卡卢萨发生骚乱,就通过电视向全国发表演说。动乱平息之后,趁民众注意力还集中在这个问题上,他向国民发表了演说:“这不是地区性的问题,也不是党派问题,甚至不单是一个法律和立法问题。我们主要面临着一个道义问题。这个问题像《圣经》那样古老,像美国宪法那样清楚。”(We are confronted primarily with a moral issue. It is as old as the scriptures and as clear as the American Constitution)在此之前,还没有哪位美国总统,如此坦诚地承认种族歧视的非正义性并勇敢地承担起消除种族歧视的道义责任。同年 8 月28日,在华盛顿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公众游行——向华盛顿进军(March on Washington for Employment and Freedom)。那一天来自各州不同种族的 20 多万民众平和地保持着热情的尊严感,聆听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碑的石级上发表激动人心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肯尼迪总统在白宫欢迎了这次游行的领袖们,对他们的组织能力异常钦佩,因为那样规模的大游行居然没有发生任何骚乱。
( 2 )肯尼迪总统接见全美大学生撖揽球队。
肯尼迪总统在白宫接见了全美大学生橄揽球球队,阿甘在总统的私人卫生间里看到了玛丽莲·梦露的照片和肯尼迪与弟弟罗伯特·肯尼迪的合影。梦露在1962年身亡,公开的报导是自杀。肯尼迪总统1963年11月22日在达拉斯(Dallas)被q击身亡。随后的沃伦委员会(Warren Commission)调查宣布凶手是Lee Harvey Oswald。两天之后Oswald被 Jack Ruby暗杀, 从此肯尼迪的被刺成为永久的迷团。1968年四月马丁·路德·金在孟菲斯遇刺数月之后,时任司法部部长、总统候选人的罗伯特·肯尼迪在芝加哥遇刺身亡,随后民权运动的热潮趋于平静。影片中短短的几分钟画面告诉了我们这几位风云人物的生生死死以及暗示了他们背后的迷团。
( 3 )越南战争(约翰逊总统向越战功臣授予国会勋章)
影片主人公阿甘因为在越战中为抢救战友而受伤,第二次被请进白宫,约翰逊总统亲自授予他国会勋章。影片在此之前的画面是电视上正在播放约翰逊总统就美在越南的战争升级的演讲。1961年 5 月美首派士兵进驻越南,参予干涉越南内战。1964年 8 月 4 日,约翰逊总统声称美驱逐舰 "马多克斯" 号(USS Maddox DD-731 )在东京湾遭越南鱼雷艇袭击,敦促国会授权其在东南亚动武。7日,美众议院全票,参议院 81 票对 2 票通过了授权约翰逊可以 "采取一切必要手段和措施援助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中的任何一个国家" 的 "东京湾决议(the Gulf of Tonkin Resolution) 。东京湾事件是越南问题扩大化的标志,从此美国政府正式介入越南战争。1969年尼克松总统迫于战争伤亡惨重,国内反战呼声高涨,宣布开始撤军, 1973 年美军全部撤回国内,越战结束。
( 4 )乒乓外交
主人公阿甘因为高超的乒乓球技作为美国家乒乓球队的一员,出访了中国,与中国国家乒乓球队进行了具有划时代的比赛。这就是著名的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
理查德·尼克松( Richard Nixon) 1969 年 1 月任美国 37 届总统。为增加对付苏联的资本,尼克松政府开始寻求改善其亚洲政策的途径。1971年 7 月,国务卿享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作为特使秘密访华,双方就国际形势及中美关系交换了看法,并就尼克松总统访华行程达成了协议。1972年 2 月 21 日,尼克松一行对中国展开为期一周的历史性访问,并同中国政府发表了《联合公报》(Sino-US Jiont Communique),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良好开端。美中和解对于缓和亚洲及世界紧张局势有着重大影响。迫于形势,日本迫切要求同中国邦交正常化,苏联也开始缓和与美国和西欧的关系。
( 5 )水门事件
主人公阿甘因为代表美国出访中国,回国后又一次被总统接见,并被尼克松总统安排住进一家更现代更高级的酒店——水门大厦( Watergate Complex)。当晚阿甘向大厦工作人员抱怨,说对面楼里一些人在打着电筒,好像在找保险丝,电筒的光线干扰了他的睡觉。这一画面反映的正是水门事件的真相。
1973年在两名年轻的《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记者的发掘报道下,尼克松政府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据调查,尼克松曾在 1972 年 6 月利用竞选班子刺探民主党的竞选策略,并在民主党总部水门大厦安装窃听器。1974年在白宫发现的录音带揭露了尼克松掩盖事实真相的企图。"水门事件" (Watergate Affair)的曝光在美国上下掀起了轩然大波,并引发了国会对总统的d劾。8月 9 日,尼克松引咎辞职,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至今为止唯一的一位因d劾成功而辞职的总统。
影片中除了直接交待的政治事件,战后近三十年代的政坛上的风云变幻主要以短促画面或标识或几句台词的方式进行交待,如尼克松之后历届总统,包括福特总统,卡特总统及里根总统。
影片中阿甘与珍妮在华盛顿相见后,珍妮带阿甘会见她的男朋友卫斯理( Wesley ),卫斯理是 SDS (Students for Demonstration Society)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Berkeley )的分会主席。当时在场的还有黑人民权运动组织黑豹党(Black Penther)。黑豹觉一成员宣称他们的任务就是给需要帮助的黑人提供帮助,反对把黑人送上越南战场,为讨厌他们的国家牺牲。墙上的标语写着 "哥伦比亚是所有黑人同胞的敌人" .之后珍妮和卫斯理乘坐一辆标有“伯克利——哥伦比亚特区”的巴士离开。此时珍妮的装束是典型的嬉皮土风格。
这里所要传达的政治文化信息是非常丰富的。著名的黑豹党是一支有暴力倾向的黑人组织,后来该组织的一支分化为地下气候(Weather Undergroud)组织,从事黑人民权运动。1964年 9 月 24 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年仅 22 岁的哲学系学生马里奥·萨维奥( Mario Savio)和阿特·戈壁堡(Art Goldengery)等发起了校园 "言论自由运动" ,以抗议学校当局禁止在校园内谈论民权运动和发表反战言论, 10 月 1 日至 2 日,加州政府发动国民警卫队前来制止,学生与警察对峙长达 32 小时,学生运动领袖被捕。反文化运动(Counterculture Movement)的序幕由此拉开,其后逐渐蔓延到美国其他院校及学校以外的地方。
2. 影片反映的二战后美国音乐发展史
二战后美国音乐文化市场经历了摇滚乐的产生到发展以及 60 年代主题歌曲的发展。
(1) 猫王艾尔维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以及摇滚乐的诞生
影片中主人公阿甘跟一位留着长鬓角的青年学跳扭臀舞,之后他和妈妈在橱窗电视里看到这位青年在演唱歌曲。妈妈告诉阿甘这种演唱是少儿不宜。这位青年就是猫王艾尔维斯·普雷斯利,演唱的歌曲是《猎狗》(Hound Dog)。阿甘妈妈的态度正反映了50年代摇滚发展初期主流文化对之的排斥态度。
二战后占据美国流行音乐的风格仍是爵士(Jazz)和拉格泰姆音乐(Ragtime)。关于摇滚乐是源自黑人的节奏布鲁斯,还是白人的乡村音乐,其争论一直在存在。但是在50年代和60年代无数的黑人歌手在从事这种风格的音乐的表演。标志摇滚乐诞生的第一首歌曲来自1955年比尔·海利(Bill Haley)和他的彗星乐队录制的Rock Around the Clock。唱片公司适时地将它卖给了米高美电影公司,用在了反映年青反判学生内容的电影Blackboard Jungle之中,摇滚乐整个占领了战后一代的情趣。由于Harley在年龄和形象上的劣势使得他没能成为真正的白人音乐偶像,而这个桂冠戴在了来自孟菲斯的一位年轻人Elvis Presley的头上(影片中珍妮登台演唱的那家俱乐部就在孟菲斯)。但是Elvis Presley怪异的发型和随意的服饰,酷似黑人的唱腔和摇臀摆胯方式引起了主流社会的反感。他们以学校为单位规范学生的服饰和行为举止,以自发或政府组织向电视台和广播电台施加压力,发誓要把艾尔维斯赶下荧屏,极右议员也指责摇滚乐是美国共产党散布的神经毒剂。随着1958年Elvis Presley应征入伍,以及其他众多从事这种风格的音乐的歌手的隐退,摇滚乐发展的热潮暂时消褪。
(2)甲壳虫乐队(the Beatles)
不凡的经历使得阿甘成了家喻产晓的人物,电视台邀请他与甲壳虫乐队的主力队员约翰·列侬(John Lemmon )同台接受访谈。节目中列侬讲了三句话,即"没有财产”, “没有宗教信仰”, “如果你试一试,那会很容易”。 这三句话是列侬的歌曲《想象》(Imagine)的歌词。这是一首宣扬和平的歌曲,歌词大意是世界上的人们没有财产之分,信仰之分,人们拥有的是天堂。
从对后世的影响来看,60年代才是摇滚乐的真正开始。“甲壳虫”乐队无疑是历史上最著名也最具影响力的摇滚乐乐队。四个来自英国利物浦的小伙子创造了摇滚史上的神话。1964年初乐队出访美国时他们的歌曲占据了美国流行音乐排行榜。整个60年代,“甲壳虫”乐队的歌曲伴随着战后一代人的成长与成熟。紧随他们的是英国一批乐队如滚石乐队(Rolling Stones)开始充斥美国市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英国入侵”(British Invasion)。
1970年乐队因种种原因解散,1980年列侬被疯狂歌迷q杀。这位和平斗士唱道:人们在谈论这个主义,那个主义,我们只想说给和平一个机会!影片选择了列侬来代表战后美国60年代摇滚乐的发展,传递的正是和平与反战这一信息。
(3)琼·拜斯(Joan Bees)、鲍比·迪伦(Bob Dylan)以及主题歌曲(topical Song)、抗议歌曲(protesting Jung)的发展。
影片中珍妮对阿甘说她的理想是成为像Joan Baez一样的歌手,后来珍妮在孟菲斯的一家俱乐部登台演唱的歌曲是鲍比·迪伦的名曲Blowing in the wind。
来自明尼苏达州一偏远乡镇的歌手鲍比·迪伦是20世纪60年代流行音乐史上最有影响力的音乐人,琼·拜斯是他的音乐合作者,二人合作创作了一大批与时代同呼吸的优秀作品。其后的摇滚英雄布鲁斯·斯普林斯廷(Bruce Spring Steen)曾评述说,如果艾尔维斯解放了我们的肢体,那么是迪伦解放了我们的思想。迪伦的作品有着深邃的思想,其中关注于社会变革的各种的事政治题材的歌曲占了绝大部分,其歌词具有深入人心的穿透力。迪伦在民谣界一出现,就获得崇高的礼遇,包括同时代的Beatles在内的摇滚歌星无不对他崇敬有加。1963年8月在著名的March on Washing ton中迪伦与琼·拜斯在马丁·路德·金发表演讲《我有一个梦想》的同一讲台上演唱了具有民权思想的歌曲,使所有关心和从事歌唱的人们明白歌唱可以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迪伦着实无愧于“桂冠抗议诗人”和“民谣王子”的称号。
同时代的著名歌手Joan Baez同样对民权运动表现了极高的热情。在阿拉巴马州塔斯卡骚乱后,也就是阿拉巴马州州长乔治·华莱士“表演”的四天后,在伯明翰这个“美国实行种族隔离最彻底的大城市”(马丁·路德·金)里发生了一连串的悲剧,一放在黑人教堂的炸d爆炸炸死了主日学校的四个小女孩,另一个黑人青年被警察开q打死。对此乔治·华莱士说“我对暴力感到遗憾”。Richard Farina根据该事件创作的歌曲(Birming ham Sunday)经由Joan Baez的演唱使得公众对民权运动的热情更加高涨。此外,Joan Baez对公众反越战的呼声同样给予了热情,几乎每一次的反越战的活动都可以看到她的身影。
3.影片对历史文化的态度反映
影片导演利用电影这种特殊大众媒介,巧妙地把本人及大众对时事的反应及态度体现于电影画面中,影片《阿甘正传》的许多画面都传达了导演及大众对二战后美国各时期重要历史文化事件的态度。
(1)种族问题
二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民权运动是美国历史的重要一页,影片有多个镜头反映了这段历史。在巴拉马州塔斯卡骚乱中,导演让阿甘闯入历史画面帮黑人学生从地上捡起书本。在越南战场上,与阿甘同生死共患难的亲密伙伴是一黑人青年Bubba.丹中尉戏说,来自同一州府的二人是一对双胞胎,Bubba战亡之后阿甘遵守其诺言给了Bubba的家人慷慨的帮助。这些值得耐心回味的情节意欲要告诉观众黑人和白人本应该和平,友好的相处,除了不同的肤色,他们都是平等的。
影片中更多的镜头所反映的导演意图必须要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的铺垫才能理解,如片中丹中尉把阿甘和巴比的家乡阿拉巴马州误理解为阿肯色州的小石城。这里导演通过丹中尉的误解突出了民权运动中的两个热点地方――阿拉巴马州和阿肯色州。1955年发生在阿拉巴马州蒙特利尔市的黑人大规模抵抗公共汽车种族隔离的运动点燃了民权运动的火种,民权运动的领袖马丁·路德·金从这里走上历史的舞台。1957年在阿肯色州的小石城白人学生家长和教师强烈抗议九名黑人学生入读小石城中心中学,并与当地军警发生了严重冲突,白人学生公然喊出“我们不愿意合校”的口号。这两件发生在50年代的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事件为60年代民权运动的蓬勃发展奏响了前奏。片中导演的这一特意编排可谓用苦良心。
(2)越南战争
影片中导演对美干预越南内战的错误以及越战给美国人民带来的痛苦随处可见。一名政府征兵官员向刚刚大学毕业的阿甘宣传越战征兵,宣传小册子的封面印着“优秀青年的最佳职业”(Excellent career for excellent young men)的话语,而阿甘在入伍的第一天就深刻体会到他做了错误的选择.在这里他被人称为“连蛆虫都不如”(you’re not even a lowlife, scum-sucking maggot)。巴比对未来充满希望,梦想在越战胜利之后他可以捕捞越南的大虾,这也是美国政府在青年中对越战作歪曲宣传的体现。在越南战地医院疗伤中,病友称阿甘观看的美国军队越南广播网为“Stupid shit”。丹中尉对阿甘所荣获的荣誉勋章嗤之以鼻。更有成千上万的民众聚集在林肯纪念碑前进行强烈的反越战抗议活动。这些青年人把神圣的美国国旗穿在身上,高举和平的标志,宣称哥伦比亚是全体黑人的敌人。这一壮观的场面足以反映当时美国国内反越战的呼声是何等强大。
越战初期美国政府在招募新兵时一直实行缓征的政策,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已婚男子、有子女的男子和那些被认为从事“关系到国家利益”的职业的人均得以免征。所以在越战初期,被派往越南作战的人多是贫穷的少数族裔和无权无势的人。1967年,美国实行征兵改革,不再缓征研究生和大学生,他们在毕业之后即被纳入应征之列,这使1968届的大学生突然失去了最可靠的逃避途径。而这一年毕业的大学生多出在1946年,也就是“婴儿潮”(Baby Boom)的头一年。对他们来说,毕业就意味着被送往越南前线,而随着越南战争的升级,更多的青年人意识到了这是一场无谓的战争。1968年的头几个月,将近4万学生在101所大学举行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逃避兵役这种以往被美国人视为羞耻的行为,在越战期间却极为普遍,大批的青年烧毁了兵役证,拒服兵役。归国的老兵丢弃自己的荣誉勋章,影片中阿甘把自己的勋章赠送给珍妮,而珍妮说她不能接受。这一情节正是在影射越战中国内的反战呼声。
(3)政府政客
二战后美政坛近三十年的风云变幻是影片表现的重点,其中又不乏导演的辛辣讥讽。影片中阿甘的医生说阿甘的背像政客们一样弯曲(as crooked as polititions)。美国航天飞机成功登上月球,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在月球上发表标志着人类又一进步的演说:“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在影片中这样一则轰动全球的新闻却无人观看,因为在美国大众听来,这无非又是政府无数谎言中的一个。阿甘说他的战伤值百万美元, 但他一分未见,大概是军队替他保管着。这句话揭示了政客们发动战争的目的无非就是一个利益驱动。在阿甘眼中,在阿拉巴马大学注册大楼门口的那位愤怒的男人居然也会竟选总统,肯尼迪两兄弟会有如此相同的命运,让尼克松总统垮台的水门事件又是如此的可笑。
影片中导演最为辛辣的讽刺给了林登·约翰逊总统。珍妮的男友卫斯理把眼前的混乱归咎于“该死的约翰逊”(Damned Johnson)。约翰逊编造的最大谎言就是让美国正式卷入越战的“东京湾事件”,美国人在很久以后才了解了事件的真相,而约翰逊这一谎言让5.8万美国人命丧越南,另外还有30多万伤残人员,越战给美国人带来的梦魇是其后许多年美国人无所摆脱的。约翰逊授予越战英雄国会勋章的仪式上,导演让阿甘向约翰逊展示了自己受伤的部位——臀部。在传统礼仪中把臀部冲向一个人,是对这个人的羞辱。片中的这一情节与其说是表现阿甘的憨直,不如说是通过阿甘的这一“无心”举动来表达导演和大众的“有心”。值得注意的是在片中导演对约翰逊在民权运动中所起的促进作用,如他于1964年签署了《民权法案》,禁止公然对黑人进行隔离和歧视,1965年《投票权利法》颁布,非裔美国人开始名副其实地享有了选举权,对这些“功绩”影片并没有丝毫反映。这一点再次验证了导演的态度取向问题。
(4)反文化运动
如果严格从字面上来理解,反文化运动是指美国60年代流行在青年人当中以反战和反主流文化为特征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通称。反文化运动实际上包括了发生在60年代美国社会的一切抗议运动:环保运动、校园民主运动、反战和平运动、同性恋者权利运动等各方面的社会变革以及摇滚乐、性解放、毒品及神秘主义和自我主义的复兴等方面的文化革命。这场以青年为主体的反文化运动波及了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影响甚为深远。当年任加州州长的里根(Ronald Reagan)曾公开流露他对一群“打扮得像人猿泰山,头发长得像女孩,身上臭烘烘像野兽(dresses like Tarzan, has hair like Jane and smells like cheetah)的年轻人的厌恶。这群年轻人就是60年代美国反文化运动的主力嬉皮士。嬉皮士们留长发, 着长袍,长衫,带念珠,耳环等古怪饰物,从服饰到价值观否定传统,以不同的方式表示对美国社会的不满与反叛。越战期间反战成为嬉皮士运动的一部分。影片中所展示的在林肯纪念碑下的反战集会反映的正是1965年4月17日在华盛顿的有25000人参加的反战进军,这是一次彻底否定美国外交政策和反对干涉越南的政治示威。其中我们也看到了嬉皮士的身影。嬉皮士运动与吸毒紧密相关。吸大麻或LSD在当时已成为一种对抗的武器。影片中珍妮的生活模式大大不同与阿甘,她的生活正是当时嬉皮士的方式,珍妮与男友服用的正是LSD ,是毒性最强,迷幻性最强的毒品之一。LSD这三个字母是该化合物(麦角二乙酰胺)的德文简写,冷战时期的美国情报部门把它用在审问和心理控制上,美中央情报局对之曾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莫里·里瑞(Timthy Leary)把它称为League of Spiritual Discovery――心灵发现同盟,简称LSD。蒂莫里·里瑞和肯·克西(Ken Kersey)和“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代言人艾伦·金斯堡等人通过所谓的“酸剂试验”(Acid Tests)发展出对迷幻剂的一套独特见解。他们认为LSD这种强力致幻剂提供了人们去探索自己和内心潜藏着的“神性”力量的途径,相信LSD不仅能改变感觉和意识,对于挣脱外来压抑、重获内心自由也很有效。这些观点嬉皮土运动中成为反文化的精神导师,将LSD的使用扩展到更广群体。影片中珍妮和男友把吸取了LSD的方糖(或明皎)放入口中,这是典型的LSD的服用方法。然而当大量的服用毒品无法带来新鲜的幻觉历程时,精神上人们想象力的骤然缺失,会使人无所适从,导致精神变态及至自杀。,影片中珍妮说她的生活一团糟,以至于后来感染上一种医生都束手无策的病毒(AIDS病毒,1981年洛杉矶加州大学医学中心诊断出全球首例病例),这些都与她吸毒的经历密切相关。当LSD与嬉皮士运动和反文化运动日益纠缠在一起时,1967年美国政府开始禁止吸食LSD。
另一方面,嬉皮土们选择了遁世的生活,他们逃离了各自的家庭,组织了“群居村”,过着财产、爱情、孩子公有的简朴生活。他们希望通过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放荡与自由的生活方式,找回在现代社会中丢失的原始的情欲和创造力。影片中珍妮逃离家乡,最终一身疲惫回到阿甘的身边,使自己的身心得以安息。珍妮的生活经历在传达着导演的信息,嬉皮士的抗议方式并不能改变社会的现状。至1970年,美国全国共有200多个嬉皮士的群居点,4万多名嬉皮士青年生活在旧金山、洛杉机和纽约等地的群居村。但后来由于他们的行为越来越极端化,走上了暴力道路,嬉皮士运动的影响日渐衰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7848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7
下一篇 2022-10-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