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第1张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学校隶属关系:教育部网址:http://ress.wtusm.edu.cn

学校所在地:中国湖北武汉市珞喻路129号 电子邮件:ress@wtusm.edu.cn

邮政编码:430079 电话:027-87881445027-87668762

传真:027-87215893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整合校内相关优势学科,于2001年将原武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的环境工程专业和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土地科学学院组建合并的新学院。学院涵盖理、工、管三个学科门类和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四个一级学科,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院。几年来,全院师生与时俱进,团结奋斗,开创了学院可持续和跨越式发展的大好局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办学环境条件建设等方面都跃上了新的台阶。

一、专业设置

目前,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设有地理信息科学、地图科学与地理信息工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国土资源管理等六个系;共有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地图制图)、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土地资源管理7 个本科专业;7 个硕士点(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土地资源管理、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5 个博士点(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土地资源管理);3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

二、教师队伍及队伍建设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现有教师108人,其中教授30人(博导23人),副教授36人,共占教师人数的61%;其中年龄在35岁至45岁之间的年轻教授就有10人,占全院教授总人数的1/3;拥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近50%,他们已逐渐成长为该院科研教学的骨干力量,其中有1人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获霍英东教育基金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项目资助,1人获霍英东教育基金青年教师奖。学院教师中有1人当选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9名教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有国家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数人担任国际地图制图协会和其他国际和全国性学术团体的领导职务,多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教育部跨世纪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批准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均可以设置特聘教授岗位。

三、人才培养

学院现有5个博士专业、7个硕士专业、7个本科专业,博士研究生150余人,硕士研究生近500人,本科生1460余名。学院自成立以来,根据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学院新高。学院积极探索符合21世纪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开拓创新,力求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各专业特点和优势,加强各专业的有机融合,积极推进跨学科本硕连读试点工作:鼓励教师结合学科的最新发展编写高水平教材;引进一批外文原版教材,推动双语教学: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和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做学术报告等形式,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科研水平;设立学生科研基金和奖励基金,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重点突出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基础扎实、知识更新的训练。

实践证明,大学生科研对培养学生创新与创造能力是大有裨益的。近几年本院有14项大学生科研项目获2001、2002年度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11项:研究生先后有200多人次发表论文440多篇,其中国际三大检索收录25篇。

据统计,各专业多年来共为国家培养专科与本科、硕士与博士毕业生6500余人,培养的毕业生服务于全国除台湾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被吸收到国家的绝大部分部委和各省市的重要职能部门,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中有的已成长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有的经过努力成为学术带头人,许多人走上了领导岗位。

四、办学优势与特色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办学宗旨就是为实现国家发展目标而培养人才和进行科学研究。学院现有的几个专业,无不契合着国际和国家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如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与“数字地球”、“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l)”建设等有着不可分割的直接联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与国家中西部开发、全国国土资源大调查的关系之密切不言而喻;而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同国家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优化生态环境,大力支持农村小城镇建设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政方针无不一一合辙。各专业的重大社会效益和广阔发展前景激励着学院师生始终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为各专业的学科建设努力探索,目前各专业基本形成了既互相交叉又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

多年来,武汉大学办学的特色之一,在于理工相结合,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充分发挥在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图、遥感等高新技术方面的优势,通过GIS技术、RS技术、GPS技术的集成应用,结合环境规划与管理、国土资源管理中系统决策建模理论与分析技术,进行对大气、水文、土壤、土地利用的综合调查评价、信息获取、监测分析、动态模拟和可视化仿真等技术的创新研究,在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上也特别强调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大量的工程实践中得到系统的训练,从而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

五、学科建设

学院不仅有全国知名的“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国家级重点学科,还有“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环境科学”和“土地资源管理”等湖北省重点学科:两个博士后流动站(环境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一个“211工程”建设学科(地理信息科学与资源环境):已形成了相互交叉、渗透、实力强大的资源环境学科群。

依托这些学科的优势,涌现出了一批在国内颇具特色和影响力的研究方向:地理信息科学、地貌形态分析综合、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地理环境、全数字化地图制图理论与技术、数字地图数据库建库技术、电子地图技术、专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土地规划与定级技术、工业生态学研究、分子毒理学与环境化学污染物的生物修复研究及水、气、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等。

六、实验室建设

学院拥有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字制图与国土信息应用工程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共享1个“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有全国一流的现代化教学实验中心,实验室面积4000多平方米,分为地理实验室、资源环境遥感实验室、土地信息工程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数字制图实验室、图形图像实验室、环境生物实验室、环境化学实验室、环境工程实验室、网络中心机房、网络工作站、大型仪器室等,具备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

七、“九五”以来的科学研究简况

近几年,学院在科研工作中坚持基础与应用研究并重,优先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研究,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级科技奖30余项,获得多项国家发明奖、国家星火奖及发明专利,独立开发的国产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在国家科委组织的测评中获得优秀奖;几年来全院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国家“863”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32项,横向项目83项,科研经费达3300多万元;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国际三大检索论文收录53篇,出版专著23部。

八、国际交流与合作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学院的国际合作和交流也迈入快车道。与国内外相关的著名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固定的学术交流联系,开展国际合作项目研究,派出多名教师到国外攻读学位及访问、进修、讲学,定期举办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已与荷兰国际航天测量与地学学院开展联合办学,联合培养研究生,每年数十名研究生出国学习,同时与日本东京大学、美国加州大学、荷兰Utrecht大学、荷兰Delft大学、日本工业研究所等建立了院际交流关系。

九、出版机构与出版物

武汉大学出版社是为数不多的能同时具备出版图书、音像、地图和电子出版物资格的全国优秀出版社,截止2003年底,已九夺国家三大图书奖。武汉大学期刊社现直接承办的期刊计有10种,其中包括学术期刊8种,即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理学版、自然科学英文版、工学版、信息科学版、医学版)、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学报(英文版);技术期刊1种,即测绘信息与工程:科普期刊1种,即中外妇儿健康;合计每年出版期刊60期。所办期刊在国内外均有一定影响。其中理学版,信息科学版、工学版都是国家优秀科技期刊,理学版荣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并入围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社会科学版和人文科学版两度入选“全国文科双十佳学报”,医学版学报和《测绘信息与工程》是湖北省优秀期刊。

(撰稿:林爱文、雷起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8124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7
下一篇 2022-10-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