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学院对中国有何贡献?

中法学院对中国有何贡献?,第1张

中法学院对中国有何贡献?

10月11日,远在法国里昂的中法学院院长柯罗德·卡里布教授及秘书长林建生先生,对中法学院的历史和和对中国的贡献作了总结。

19世纪下半叶开始,迫于内忧外患的压力,都对新型教育模式有所探求,一批中国留学生先后抵达美国、日本和欧洲学习先进知识,其中就包括法国。1909年,中法学院创始人之一李石曾在巴黎郊区创立了一家豆腐工厂,帮助中国人一边做工、一边学习,“勤工俭学”运动由此开始。当时法国的生活及工作条件被认为最为优越,还提供欧洲最优惠的货币汇率,因而学费相对较低,加之法国社会哲学传统深厚,思想开放自由,成为了中国留学生的理想目的地。

1916年,李石曾与蔡元培创立了华法教育会。1921年,“赴法勤工俭学会”成立,中法两国知识界从此开始合力接待中国留学青年。1919年,“勤工俭学”风潮达到顶点,仅在1919年至1920年间,就有1600多名抱着求知救国理想的中国青年分批来到法国。

然而,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经济一蹶不振,许多工厂倒闭,中国留学生勤工俭学的道路越发艰难。为此,李石曾与法国教育机构展开谈判,提议中法共同建立一所教学机构,帮助中国人来法留学。经过辗转协商,最后双方同意法国提供场地,共同筹集资金,中法学院最终于1921年8月3日宣布成立,并迎来第一批中国留学生。

20世纪的不少文化名人都曾是中法学院的校友,如常书鸿、戴望舒、潘玉良、张若名等。但为大家所不知的是,中法学院对中国医学及科学领域的人才培养贡献很大。1920年代末,正在经历社会动荡的中国急需医生和科学家,留法学生的专业选择也由此发生转变。中法学院帮助了很多中国留学生在科学与现代医学领域深造,这一传统延续至今。

一部分早期的中国留法学生借助中法大学,接触到当时的先进学科——放射学。中法学院的学员郑大章(1891-1960)曾在居里夫妇的指导下,完成关于放射性矿物中镤元素稳定亲合性的论文,回国后还创办了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另一位中法学院的学员叶蕴理(1904-1984)于1935年发表过一篇关于钾和铷放射性研究流量方法的论文,并在巴黎出版,他的导师就是1926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让·佩林。

中法学院还对中国医学领域贡献良多。根据林建生秘书长介绍,戴高乐将军的私人医生、法国著名外科专家马来基教授曾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978年,刚刚开放的中国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还十分有限。当年,武汉曾召开第六届中华医学外科年会,邀请的三位外籍专家中,有一位即是马来基教授。巧合的是,马来基教授在年会中与几位曾经通过中法学院来法深造的中国医学教授相认,感慨颇多。在双方的积极促成下,已经停止运作的中法学院于1980年再次打开大门,为渴望了解世界的中国留学生及研究者提供珍贵的学习机会。

从1980年至今,中法学院为中国医疗领域培养了很多人才。例如,曾任上海瑞金医院院长的李宏伟教授,开拓中国睡眠科学研究的安徽医学院生理学系主任张景行教授 、上海第二医学院林殷利教授和天津医学院张际国教授,以及曾任兰州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的侯一平教授,他们都是中法学院的校友。

中法学院的现任院长柯罗德·卡里布教授是一名生理学专家,研究领域之一是人类在太空中的生理监测,目前能够进行这一前沿学科研究的国家并不多。接任中法学院主席一年以来,他与北京及深圳的高等院校展开了密切的合作。

在整个20世纪中,中法学院致力于培养人才,但也始终面临着筹集教学资金的困扰。学校以提供奖学金的方式,帮助中国学生来里昂大学读书。直至2010年,中法学院获得最后一笔资金,并借此维持机构运作至2012年,此后便没有了财政上的支援。目前,中法学院的许多工作完全来自学者和老校友的无偿贡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8164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7
下一篇 2022-10-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