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证明学历不等于学问

如何证明学历不等于学问,第1张

如何证明学历不等于学问 学历不等于能力
一、两份名单
作家刘诚龙曾经做过一个很有趣的试验,他把两份名单给10个人看,问他们对这些人是否熟悉,为什么熟悉,结果很出人意料。
第一份名单是: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沅、刘福姚、刘春霖。第二份名单是: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结果,10个人对第一份名单一个都不知道的有7人。10个人对第二份名单中的大多数人都知道。可以很肯定地说,普通人群中熟悉第二份名单的比熟悉第一份名单的肯定要多得多。
可是,在当时,第一份名单中的人物曾经比第二份名单中的人物辉煌与显赫的多?因为第一份名单里的人,全是清朝的科举状元,第二份里的呢,全是清朝的落第秀才。
第一份名单中的人物在当时要辉煌与显赫的多,而第二份名单中的人物,曾经是那样门庭冷落,默默无闻。
为什么?
第一份名单里的人,都是学习成绩拔尖、考试名列前茅的,所以才有独占鳌头之荣,接下来的披红挂彩,游街示众,夸耀四邻,甚至被招为驸马,成为宰相快婿等等,自然都在情理之中。可是谁能想到,当初风头出尽、光彩照人的一帮状元郎,到后来都平平淡淡,湮没无闻,被人遗忘了。
反倒是昔日那些惨不忍睹的落第秀才,竟然都成了大气候,或成为影响巨大的著名思想家,或成为千古不朽的文学家,或成为叱咤风云的农民领袖,或成为翻云覆雨的一代枭雄,个个有声有色,大放异彩,人人声名远播,载入史册。
两相比较,反差巨大,令人不胜感慨,真是天地无常,造化弄人啊!
当然,这两份名单的简单对比,绝不能说明,当初学习好的,考试成绩优秀的,将来到了社会上就一定难出成绩,因为,实际上,状元里的出类拔萃人物也很多,后来大有名气的也不少。也不能说明,别看我学习不好,考试不行,一到社会上就会如鱼得水,左右逢源,毫无疑问,要达到同样目标,学习不好的肯定要比成绩好的要付出更大代价。但至少能说明一点,只要道路正确,方法得当,锲而不舍,不论是科举失意的秀才,还是高考落第的学子,照样能出人才,照样是卧虎藏龙,照样可以大展宏图,青史留名。
一年一度的高考录取又结束了,又是几家欢喜几家愁,那些状元、探花、榜眼们自可以d冠相庆,兴高采烈,准备行囊,到高校深造。而那些名落孙山的学子,也大可不必灰心丧气,一蹶不振,看看刚才的两份名单,琢磨琢磨其中的深刻意蕴,也许会给你增添几分勇气和信心。
高考固是独木桥,人生却有千条路,只要努力拼搏,不懈奋斗,“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谁知道你将来会不会成为新一代的顾炎武、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呢?
【立意思路点拨】
1、真正做出贡献的人才,才会被历史铭记。
2、赢在起点并不能保证赢到终点。
3、学历不等于能力。
4.考场失意者未必不成才。
落第的秀才们的结局告诉人们,考场的失败并不等于终生的失败,“一考定终生”的理论不正确。人生在世不如意十之八九,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只要我们确立奋斗方向,下定决心,默默前行,永不放弃,最终会走向人生的辉煌。
5.岂能以一时成败论英雄。
要选拔人才,评价一个人,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能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一时的成与败只能说明目前,而不能说明永久。英雄也会有失败的一面,他有时也会英雄气短,所以不要太在意成败,没有成功,一样可以做英雄!
6.一味吹捧会扼杀人才。
那些状元郎们不是没有才能,而是被逐渐捧杀。突然降临的幸运,辉煌显赫的地位,让这些寒窗苦读的学子渐渐失去了自我。在众星拱月的捧杀中他们失去了奋斗的热情,丧失了才子的灵气,最终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7.人生需要适时转身。
“条条大路通罗马”,何必去挤独木桥。那些落第的秀才们从科举考试的失败教训中领悟出,自己的人生方向需做调整。他们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来了一个漂亮的转身,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灿烂天空。秀才们舍弃了科举考试,有人写小说,有人从军,有人钻研学问,最终都在历史的画卷中留下重重的一笔。
8.耐得住寂寞方能成就大事。
成功与寂寞是相伴的,耐得住不为人知、无人喝彩的寂寞,才会拥有整个精彩人生。落第的秀才们卧薪尝胆默默无闻,忍受住了难耐的寂寞,他们在挫折中找寻生命的支柱、精神的脊梁,人生的价值,终于成就一番惊天伟业。
清朝数百年间,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运动会”,其中会有一人脱颖而出,共出了一百名状元,我从其中“随机”抽出十人,大多数人对他们一无所知,即使从首开科举之时算起,把状元们列在我们面前,对他们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的又有几个?不是说所有的状元都一事无成,有些凭借天赋,也干出了成绩,比如文天详,就不是只凭状元名号垂诸丹青。但是,那么多的状元乏善可陈也是事实。相反的,有许多曾经落第而落寞的秀才,不甘沉沦,敢于创业,数百年以后,名声卓著,千古流芳。
曾经那么夺目璀璨的大多数已经是湮然无闻,曾经那么灰暗惨淡的却有那么多人与日争光,这其中原因何在?从状元这个角度来说,是不是因为科举本身不是真正的选才或者说科举考不出真正的素质?是不是地位越高优越感就越强,因而不思进取,或者说“学而优则仕”,官场扼杀人才?从落第者来说,是天将降大任于欺人也,特意“苦其心志”?是勤能补拙,成就不会与起点完全成比例?是无知者无畏,生活在“体制”外的人更有“创造力”?
也许,对其中因由进行探讨,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非常有研究难度的课题,可以写出一部皇皇大作来,而我们没有必要对此耗尽心智,我们应该明白的是:赢在起点并不能保证赢到终点,一时的光辉并不能保证终生的辉煌,这就是说,起点高的人应该警醒: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由此要懂得不要气傲;起点低的人应该自信:小时不了了,大时未必不佳,由此要懂得不要气馁。
第一份名单里的人,学习成绩拔尖,考试名列前茅,接下来的披红挂彩,巡街亮相,夸耀四邻,甚至被招为驸马,成为宰相快婿等等,自然都在情理之中。可谁能想到,当初风头出尽、光彩照人的一帮状元郎,到后来都平平淡淡,湮没无闻。反倒是昔日那些落第秀才,竟然都成了大气候,或成为影响巨大的著名思想家,或成为千古不朽的文学家,或成为叱咤风云的农民领袖,或成为翻云覆雨的一代枭雄。两相比较,反差巨大,令人不胜感慨。
当然,这两份名单的简单对比,绝不能说明当初学习好的,考试成绩优秀的,将来到了社会上就一定难出成绩;也不能说明,别看我学习不好,考试不行,一到社会上就会如鱼得水,左右逢源。毫无疑问,要达到同样目标,学习不好的肯定要比成绩好的要付出更大代价。但它至少能说明一点,只要道路正确,方法得当,锲而不舍,不论是科举失意的秀才,还是高考落第的学子,照样能出人才,照样可以大展宏图。
纵观古今,非科班出身而能事业有成名垂千秋者,比比皆是。唐代孟浩然40岁时进京应考进士,落第不中,但他后来却成为写作山水诗的第一人。闻名世界的数学家华罗庚,早年只是小店员出身,初中文化。发明家爱迪生因为“笨”,一生只受过3个月小学教育,他发明的白炽灯照亮了整个世界……此等事例,可谓不胜枚举。
一位科学家曾在太阳下用放大镜观察硬度为天下第一的金刚石,不料金刚石冒了一股轻烟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经研究,组成金刚石的元素是碳。石墨,其软无比,组成它的元素竟然也是碳。二者何以有霄壤之别,皆因形成时所受压力不同之故。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坊间也有“自古圣贤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之说。落第者如能从中有所憬悟,现实中应该弃萎靡而有建树。
二、企业为什么不愿意招聘高考状元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季,今天我想要谈一谈高考状元。高考状元是中国的特有现象,它是历史的,也有现实的烙印,这从社会和媒体对高考状元的热捧可以窥视一二。但是,我想要告诉大家的是,高考状元并不如大家想像中的优秀,许多企业,根本不乐意招收所谓的高考状元,这是状元热背后的冷冰冰的现实。于是有人会问,企业为什么不愿意招聘高考状元呢?
首先,文凭不等于水平,学历不等于能力。学历只能证明你接受过高等教育,能力怎么样?要靠到社会上去打拼和实践来证明。我们都知道,高考状元的所取得成绩体现的是其中学阶段的学习能力与成就。考生要想成为高考状元,必须做到门门功课优秀,只有各科学习都比较均衡和优秀,才有可能取得优秀成绩,否则不可能成为高考状元。但是由此导致的结果是,门门优秀可能就无法深入探究其中的一门;同时,高考状元进入大学后,由于各科发展较为平衡,因而很难做出选择去精通一门,虽然他们都能顺利地毕业,且几乎都有机会留校或出国深造,这也从侧面证明他们的学习能力确实较强。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几乎都有能力成为普通的教授、科学家、商人、医生、律师、工程师等,但他们却很难成为一流的创业者和科学家。
其次,高考状元成名过早,他们在受惯了社会和家庭的热捧之后,过早地飘飘然了,误以为高考状元是人生成就的终点而不是起点,自己什么都可以做好(其实什么也难以做好),所以失去了当初的锐气。这就像大部分人成为院士、获得诺贝尔奖过后很难再有显著成就是一个道理。有时候,功名是可以害人的,年纪轻轻的高考状元们自然不可能例外。
最后,有人130多名高考状元进行过调查,状元进入大学之后仍保持极强的学习能力,在大学学习期间,基本上都是大学校园中的佼佼者。本科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的高考状元比较少,大部分的高考状元本科毕业时选择继续在国内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另有一部分状元则选择出国留学深造。即便是留在国内的高考状元,由于他们的理论功底明显要强于实际动手能力,所以他们更加适合从事教学等方面的工作,在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等方面,却不如其他的高学历者,企业是追求利润的,创新是摆在第一位的,所以很少有企业会乐意花大价钱招聘高考状元,企业有可能会利用高考状元的名份作为自己炒作的孱头,但一个成熟企业绝不会这么做。
三、两个辍学的巨人 鲁先圣
这几天,全世界因为一个人的去世而震惊和思考。他是全球计算机行业的领军人物、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在痛惜一个天才英年早逝的同时,我们自然想起了另外一个几乎与他有着相同人生经历的天才比尔•盖茨。他们同样在计算机领域建立了自己让全世界羡慕的帝国,但是,他们又同样是大学没有毕业就主动辍学开始创业,又都竟然取得了不可思议的巨大成功。
乔布斯作为电脑天才,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创作者和企业家。他永久性地重新定义了个人计算的方式、外观和感受,率先认识到了图形化用户界面、鼠标指针和点击 *** 作的潜在商业价值,而这些特性如今已经主宰了几乎所有的个人电脑。他四十年如一日的工作者,他为世界带来了很多划时代的产品并重新定义了业界的形态。
乔布斯1955年2月24日出生在美国旧金山,他一出生就被生母送人,因为他的母亲是一位年轻的未婚妈妈。他最早考入里德学院学习,但仅仅一个学期后便退学。这一年他仅仅21岁。他坚信自己一定会取得成功,他与另外两个朋友一起在自己家的车库里,创建了后来全世界著名的苹果电脑公司。
个人电脑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普及开来,与乔布斯不可分割。因为与管理层的矛盾,乔布斯曾经与苹果分道扬镳。苹果公司的发展也一度陷于低潮,不过随着乔布斯1997年的回归,苹果陆续推出第二代等一系列产品,迅速成长为美国最具价值的公司,乔布斯一手缔造的数字产品不仅成为苹果迷们的追捧对象,也引领了行业发展趋势。
乔布斯的成功为他赢得国家级技术勋章、2007年财富杂志年度最伟大商人、2009年财富杂志十年最佳CEO、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等称号。不幸的是,这位灵魂人物,2004年被确诊胰腺癌,经过多年抗争,最终不敌病魔而去世。
比乔布斯晚出生8个月的比尔•盖茨,出生于1955年10月28日。1973年,盖茨进入哈佛大学读书,在那里他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开发了编程语言,从此爱上计算机。三年级时,盖茨决定不再读书,从哈佛退学,全身心投入计算机的研制与开发。他与童年伙伴一起于1975年组建微软公司,自任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他们深信个人计算机将是每一部办公桌面系统以及每一家庭的非常有价值的工具,并为这一信念所指引,开始为个人计算机开发软件。
他被誉为电脑奇才、20世纪最伟大的计算机软件行业巨人。1989年他创建的公司开发了高质量的创造性图像,成为多媒体世界的一家强大企业。他36岁时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亿万富翁,到1994年已有83亿美元资产,并蝉联1994年和1995年世界首富,1995年已经拥有财产129亿美元。1999年10月18日出版的《时代》周刊评为在数字技术领域影响重大的50人之一。1998年和1999年连续两年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全球最受尊重的企业家。
乔布斯走了,比尔•盖茨现在功成身退,在世界范围内全力做着慈善事业,造福整个人类世界。他们的成功,给了世界两个最鲜明的范本。
相信这样两个人的传奇经历,会让所有那些看重学历和名牌大学的头衔,看重什么海外经历而不惜一切代价把孩子送到海外留学的父母陷入思考。按照一般的思维,他们两个人中途辍学,中断学业,还没有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更没有取得进入社会的起码的学历资格,他们与同龄人相比,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可是,他们却依靠自己的努力,超越了同龄人,实现了伟大的梦想。
我们每一个人的天赋是不同的,每一个人的兴趣和特长也不相同,学历并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关键的是如何发现发掘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走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之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s://outofmemory.cn/bake/38187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0-17
下一篇 2022-10-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